查看原文
其他

译论 | 穆雷:对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思考

敬请关注——>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2022-06-09

摘要: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高层次、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DTI) 需要反复精心论证。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其他专业博士学位在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入学要求、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做法与特点,总结可资借鉴之处,以期为我国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提供参考。关键词: 专业博士学位教育;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作者简介: 穆雷,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翻译教育、翻译理论、语言服务。源自:《上海翻译》2019年第4期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语言服务行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根据2016年12月发布的《2016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72495家语言服务及相关服务企业,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创造产值约2822亿元,在2011年1576亿元产值的基础上增加了79%,年均增长近19.7%。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语言服务行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与此同时,社会对语言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入关键期、“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社会对语言服务的质量与数量均提出更高要求,对于高层次、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愈发迫切。
自2006年首批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翻译本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及翻译学博士在内较为完整的翻译专业教育体系。截至2019年4月,全国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281所,249所高校拥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十年来,我们已培养出大批毕业生,然而,目前这些毕业生大都无法直接承担语言服务行业的“高层次”工作。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Doct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DTI) 已成为必然趋势。穆雷等 (2013) ,柴明颎 (2014) ,穆雷、仲伟合 (2017) ,张爱玲、丁宁 (2019) 等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断探索。然而,就如何开展该学位的设置,尚需要反复精心论证。
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始于20世纪末,目前已经设置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兽医博士、教育博士、工程博士和中医博士六种专业博士学位。这些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与发展能够为我国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提供较多参考借鉴。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其他专业博士学位在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总结其特点,为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提供参考。
二、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概况专业博士学位 (professional doctorate) 是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的一种。专业学位相对于学术性学位 (academic degree) 而言,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1) 。在我国1996年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 (2) 中,专业学位被界定为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010年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 (3) 中指出,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学术学位则是授予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学位。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决定设置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M.D.) ,并选择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试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随后,我国陆续开设了口腔医学博士 (S.M.D) 、兽医博士 (V.M.D) 、教育博士 (Ed.D) 、工程博士 (D.Eng) 和中医博士 (D.C.M) 五个专业博士学位。我国的专业博士教育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学位类型和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增多。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6个专业博士学位,约125所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见表1) 。随着专业博士学位的相继设立,我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逐渐形成规模,获得专业博士学位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博士教育在学科种类、培养单位和培养人数上均获得较快发展。
专业博士与专业硕士、专业学士是国内专业学位教育的三个层次。目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居主体地位,博士层次偏弱,学士层次最少。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学科数量、授予单位、培养规模上都与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08~2009学年,国内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约48.97万人,而授予博士专业学位仅0.7万人。(4) 此外,国内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也落后于学术型博士教育。相比之下,英美等国家的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则是发展迅速。192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设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到1947年,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已达31个 (邹海燕,2005:41) 。目前,美国的专业博士学位已经涵盖教育、心理、工程、医学、法律和商业管理等多领域。英国开设专业博士学位时间与中国大致相同。1992年,英国开始设立专业博士学位,到1999年,学位种类就达25种,横跨教育、商业、法律、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工程、建筑等学科 (Bourner et al., 2001:66) 。我国1999年专业博士学位仅3种,2014年增加到6种。从专业博士学位的数量上来看,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远落后于英美等国。

表1 专业博士学位情况统计表 (5)    
三、我国六种专业博士学位的特点及对博士专业学位建设的启示对比已有六个专业博士学位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培养方案整体上符合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但也存在个别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方案雷同,培养环节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特点等情况。总结目前已设六种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特点,能够为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DTI) 的设置提供借鉴。以下将从培养目标、学制、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过程管理、实习实践和毕业要求八个方面考察现有各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6) 的培养方案 (详见表2) 。
(一) 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看,各专业博士学位均以培养能够从事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高层次、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要求包括:1) 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2) 实践技能;3) 职业资质;4) 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包括技术研发能力)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博士强调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要求博士具备实践技能。相对于其他专业把培养目标笼统描述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或专门人才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和口腔医学专业博士直接以培养职业医生为目标,这一点凸显了专业学位的职业定位。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博士与学术型博士存在显著差别。学术型博士旨在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要求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从我国现有6个专业博士的学科门类来看,它们都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从业者皆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拥有专业的从业资质。这一特征是设立专业博士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制定专业博士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的核心,它决定了培养方案的其他主要事项,如招生、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毕业要求等。所以,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同样应该体现出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型特征。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要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 (袁广林,2014:1) ,同时应避免出现笼统的培养目标。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具体培养目标可以参考现有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注重以下几点:1) 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及语言服务行业相关专业知识;2) 熟练掌握语言服务行业某一翻译相关技能;3) 热爱语言服务业并具备语言服务行业的职业资质;4) 能用规范的学术方法和理论手段发现并解决语言服务行业内的相关问题,包括语言服务行业政策制定、语言服务技术开发等。最终培养的人才为能够从事语言服务行业实践、研发与教学工作的应用型研究人员。
(二) 学制从学制上看,各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学制实行弹性学制,三到六年不等。整体时间要求上,专业博士与学术型博士并无差别,但二者在课程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的分配上存在不同。专业博士的课程学习时间较短,一般要求一年左右在校学习,其他时间用于实习或实践。例如,大多数培养单位对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和中医博士的学习时间和临床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实践或实习的时间占整个求学时间一半以上 (临床医学硕士已经规定在岗实习时间不少于33个月) ,大大超过了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医学博士对在岗实习时间的规定值得翻译博士设置参考,二者同以培养职业从业者为目标,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极为重要。专业博士对实践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时间分配上,而且体现在入学要求上。所以,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来说,学制以3-6年为宜,在读期间要求在语言服务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六个月以上相关岗位工作。
(三) 入学要求从入学要求看,各专业博士培养单位的招生条件,除学历要求外,皆强调报考者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资质,如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要求报考者必须是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博士学位要求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具有2-3年的临床工作经历;兽医博士专业学位仅限于同专业或相近专业人员,以及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报考,不接受高校的科研人员报考;教育博士要求报考者须是高等学校及其相关教育机构中层以上的在职领导与管理人员,并且要具有5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这些入学要求限定了报考人员的范围和资格,突出了专业学位的“职业”特征,同时也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对报考者在资格上,同样需要明确几点:1) 硕士学位获得者;2) 五年以上语言服务行业相关的专职工作经验 (有行业研发或行业管理经验) ;3) 具有翻译资格证书 (翻译资格考试一级口笔译证书或同等级别其他国际证书) 。报考者可以是语言服务行业的职业译员、管理人员以及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软件研发能力的非外语专业背景人才。
(四)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各专业博士培养单位均依据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从各高校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看 (见表2) ,大多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的总学分有10-18学分不等。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课、管理课等。以工程博士课程为例,90%的高校开设了公共课,62%的高校开设管理类课程,全部高校开设专业课程。(钟尚科,2013:161) 就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而言,公共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科学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跨国交流能力;专业课侧重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新发展,跨学科交叉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管理类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以及沟通交际能力。表2中,各专业课程的总体设置基本符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和应用型。
参考各专业博士学位的课程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同样可以采用模块化。课程分为公共课模块、专业课 (包括专业课和研究方法课程) 模块以及管理课模块。公共课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专业课深化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掌握翻译学科以及语言服务行业的新发展、新技术以及学科的研究方法。管理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课程,为培养语言服务行业的管理人才和教学人员奠定基础。
(五) 师资建设师资建设上,一些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说明和规定,或者只是简单地说采用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少数培养方案中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或说明。例如,兽医博士培养方案中,要求指导教师是兽医系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育博士则规定教育专业博士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小组可吸收教育实践领域专家参与。另外,工程博士的培养方案则详细规定,指导教师团队由3-5人组成,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导师团队由校内、企业及海外教师构成。其中,主导师由校内教师担任,主导师须主持或参与相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企业导师须来自相关领域并是具有正高技术职务的高水平专家;海外导师需具有博士学位和国际著名企业工作经验。
师资建设是专业博士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在表2的“师资建设”部分,多数专业博士培养都采用了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模式。指导教师既有高校教师,又有行业专家或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同样应该明确规定,其导师应由校内导师和校外翻译专家、资深译员或语言服务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导师团队,实行联合指导。校内导师负责翻译学科专业理论、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了解行业领域新问题、新发展、培养学生解决语言服务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2 各专业博士学位培养方案对比表 (7)     
(六) 过程管理在各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中,过程管理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实习实践、中期考核、论文撰写四个阶段。其中,课程学习阶段要求完成所学课程,修完相应学分。在职人员要求脱产在校学习时间至少6-12月。中期考核阶段由导师组负责对学生阶段性学习和实践进行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如果考核不通过,则重新进行相关学习和实践直至考核通过。论文的撰写包括论文开题、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表2中各专业博士的过程管理基本包括以上四阶段。但是,在培养方案中并未详细规定实践阶段的具体管理问题,如实践期间,学校和实践单位如何划分学生管理责任以及实践考核等,这些经验需要注意学习。
参考上述专业博士的过程管理要求,翻译专业博士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可以包括:1) 课程学习,该阶段学生应脱产学习半年,课程由学校组织考试,通过考试给予相应学分;2) 实习实践,在实习实践阶段,学校应与学生以及实践单位签订协议,明确管理责任和考核办法;3)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应根据一定时期 (如1学年) 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结果,依据标准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4) 论文撰写与答辩,该阶段由导师组共同指导,论文选题应反映语言服务行业的实际问题,在翻译教育政策改革、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及翻译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论文撰写应符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论文答辩符合学校的论文答辩要求。
(七) 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方面,各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别。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和中医博士对实习和实践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包括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考核等。工程博士的实践部分包括了学术实践和工作实践两部分,并对实践与考核做出了相应规定。教育博士的培养方案在实习实践上则没有明确规定。这一缺失也导致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方案差别较小。培养兽医博士的几所高校在培养方案中也没有明确实践的相关要求。但是,这些高校在报考兽医博士的条件中要求报考者为在职专业人员。这样一来,高校就将实践部分转移到报考者所在单位,成了单纯传授理论课程的场所。高校如何与实践单位实现有效对接,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和考核成了问题。所以,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应该对实习实践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实习实践的时间,实践能力的定位与考核等。明确详细的实践要求是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主要区别。
(八) 毕业要求最后,各专业学位的毕业要求一致,包括:完成课程学习与实践,修满相应学分;通过中期考核;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翻译博士的毕业要求与其他专业学位的要求也应相同。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专业学位的相关规定,结合国内其他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可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作如下思考与建议 (表3) 。
表3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DTI) 设置方案建议    
四、结语2017年1月17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8) ,指出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加快完善专业学位体系,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博士研究生教育层面,要加强博士专业学位的论证和设置工作。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区分已日渐明显。未来,应用型专业型研究人员的培养将成为必然趋势。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势在必行。本文从培养目标、学制、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过程管理、实习实践、毕业要求等环节对我国六个专业博士学位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我国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制定提出建议。
【译论】专题回顾:
  1. 译论|马晓冬:外来启迪与本土创造:傅雷的翻译思想研究

  2. 译论|孙乃荣 史耕山: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英译研究

  3. 译论|袁丽梅:全球史视野下的翻译史研究——关系梳理与参考借鉴

  4. 译论 | 蓝红军:从学科自觉到理论建构:中国译学理论研究 (1987-2017)

  5. 译论 | 孙艺风:翻译研究与世界文学

  6. 译论| 罗迪江:翻译研究中的问题域转换: 生态翻译学视角

  7. 译论 | 周红民:认知视域中汉诗意象的文化属性和可译性限度

  8. 译论| 副文本视角下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翻译话语研究

  9. 译论|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禅诗英译为例

  10. 译论|岳中生:译者生态位与“译者中心”

  11. 译论 | 胡开宝: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12. 译论| 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

  13. 译论 | 于德英:翻译之喻的历史化:钱锺书的“人化”译文观

  14. 译论 | 邓科:中国当代译论话语场中的生态翻译学:基于理论发展的视角

  15. 译论 | 王家义、李德凤、李丽青: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翻译——开源理念与模式创新

  16. 译论 | 方梦之:建设中国译学话语:认知与方法

  17. 译论 | 单宇、范武邱、蔡万爽:数据时代翻译家研究方法论

  18. 译论|胡庚申: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

  19. 译论 | 王智锋、王和平:翻译的“道”与“器”——对我国翻译理论构建之建议

  20. 译论 | 马会娟: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基于中国经验的翻译理论研究

  21. 译论 | 刘甜:翻译学的批判和批判性的翻译研究——读《当代译学批判》

  22. 译论|隋晓冰 宋馨培:汉英翻译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索

  23. 译论| 蓝红军:关于翻译技术伦理性的思考

  24. 译论 | 黄宗英:“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性艺术管窥

  25. 译论 | 鲁迅译论在当代(1949-1966年)——兼及文学翻译的当代转型

  26. 译论|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27. 译介学专题 | 谢天振:译介学——理念创新与学术前景

  28. 译介学专题 | 廖七一:译介学与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29. 译介学专题 | 宋炳辉:外来启迪与本土发生:译介学理论的中国语境及其意义

  30. 译介学专题 | 傅浩:叶芝在中国:译介与研究

  31. 译论 | 王向远:“翻”、“译”的思想——中国古代 “翻译”概念的建构

  32. 译论 | 夏登山:对古代翻译史上“翻”、“译”之别的再思考

  33. 译论 | 冯全功:翻译研究学派的特征与作用分析——以生态翻译学为例

  34. 译论 | 黄勤 刘晓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肥皂》 中绍兴方言英译策略对比分析

  35. 译论 | 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36. 译论|胡卫伟: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之社会学考察——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

  37. 译论 | 王祖华:也谈陆建德论林译“二三流者”作品的非凡意义

  38. 译论|张丹丹:译出-译入模式下中国文学英译修改过程研究 —以《海上花列传》英译为例

  39. 译论 | 覃江华、许钧:许渊冲翻译语言观释解

  40. 译论|罗新璋:化境说的理论与实践

  41. 译论 | 王东风: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谱系研究断想

  42. 译论 | 高胜兵,王娟:利玛窦的文化身份与其翻译策略和效果

  43. 译论 | 林嘉新 李东杰:系统中的竞争、冲突与创造:当下世界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模式

  44. 译论 | 刘云虹:关于新时期中国文学外译评价的几个问题

  45. 译论 | 夏登山:对中国古代翻译大潮的重新认识

  46. 译论 | 赵稀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西方到中国

  47. 译论 | 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规范

  48. 译论 | 陈琳:从生态译诗论翻译建构性

  49. 译论 | 张丹丹 刘泽权:葛浩文中国文学英译风格新探——基于历时、量化与文本细读的视角

  50. 译论 | 吴冰 朱健平: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

  51. 译论|徐敏慧:汉学家视野与学术型翻译:金介甫的沈从文翻译研究

  52. 译论 | 左岩:讲述故事的阿连壁《诗经》译本研究

  53. 译论 | 丁水芳 杜泉贵:《牡丹亭》英译研究述评——基于 CNKI 2000—2017年期刊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54. 译论 | 许多、许钧: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出行为”及批评探索——兼评《杨宪益翻译研究》

  55. 译论 | 陈小慰: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修辞形势及因应之策

  56. 译论 | 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

  57. 译论 | 王建开:文学翻译:西方观念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媒介

  58. 译论 | 韩子满:再论中国特色翻译学——基于《中国翻译》和 Babel 的研究(1987~2016)

  59. 译论|孙子尧:多元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60. 译论|胡作友 刘梦杰:《文心雕龙》英译的陌生化策略分析——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61. 译论|潘文国:文章翻译学的名与实

  62. 译论|方梦之:中外翻译策略类聚——直译、意译、零翻译三元策略框架图

  63. 译论 | 苏艳:翻译中的男性自恋考察

  64. 译论 | 胡开宝 张晨夏: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