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傅浩:自由诗

敬请关注我们的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2022-09-11


西方文论关键词


自由诗

傅浩


傅浩,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学术院驻剑桥大学、香港大学等大学、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研究员,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尤金·奈达翻译奖、《文化译丛》译文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中国社科院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内容提要: 自由诗已经正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了, 可能是如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诗歌类型, 可是有关自由诗的理论至今仍未臻成熟或完善, 甚至其定义都还不甚明确, 而这又是自由诗的特性所决定的.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自由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揭示其本质, 并进而对它加以界定。

关键词: 自由诗 开放诗 非预设诗体 格律诗 节奏


略说


  今天在我国, 现代诗或曰新诗的作者可能多半都是在写自由诗(Free Verse), 因为除了传统诗或古体诗之外, 就是现代诗。现代诗基本上就等于自由诗。有这么多人在写, 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清楚, 什么是自由诗。本文不论汉语的自由诗, 只讲英语的自由诗, 因为汉语的自由诗是从英语及其他语种的自由诗学来的。自由诗起源在英语里面, 最明显的发展也是在英语里面。英语自由诗可以说是在世界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自由诗。所以我们只要弄清楚了英语自由诗的源起和发展, 自由诗的情况基本上就都清楚了。其他语种的基本上都是在它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在英语里面, 自由诗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了。据有人估计, 在美国, 自从自由诗出现以来,所谓现代诗, 有一半都是用自由诗体写成的。估计这个数字不会比我国现在用自由诗体写新诗的人数比例大, 但是也相当可观了。有这么多人在生产自由诗, 可是迄今为止, 关于自由诗的定义, 什么是自由诗, 还是没有一个共识, 没有一个定论。


综述


定义


  自从自由诗问世以来就有两派意见,针锋相对:一个是反对的, 一个是赞成的。到现在为止仍旧是水火不相容,大家还是谁也没法说服谁。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的:在你找到一个确切定义之前,那个东西早已经存在了,而且不论你给它定义与否或如何,它都将继续存在。自由诗就是这样一个东西。甚至公认的自由诗大师,像艾略特,他就从来不承认有自由诗的存在。他说:“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做一件漂亮活儿的诗人来说,没有诗是自由的。”(Eliot,1957:31)。他还说,他没法给自由诗下一个肯定的定义,而只能用三个否定式来定义:没有体式,没有节奏式,没有韵式,这就叫自由诗。(Eliot,1975:32—36)另外一位大师,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他跟艾略特在诗学上的观点是迥异的,但是在对自由诗的看法上面,他们可以说是相近的。他说,“自由诗”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个矛盾。诗意味着有格律,没有格律就不叫诗,格律是不自由的,如果是自由的就不叫诗,所以这个名称是不成立的。他还说,自由诗里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惠特曼的诗,但是惠特曼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自由诗,(Williams:38)这是因为“自由诗”这个名词出现得比惠特曼发表他的《草叶集》要晚得多。所以,什么是自由诗,这是一个问题。有很多自由诗的辩护者给了这样那样的定义;现在的辞书,各种手册、术语词典,也给自由诗做了这样那样的定义,但都不太令人满意。例如,《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是:“不遵守传统的、尤其是有关步格和韵式的格律,节奏和诗行长度不定可变的诗歌写作。”1902年《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自由诗除了在排印方式上面,跟散文没有区别。”(OED“vers libre”)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写作者百科全书》(1983)对自由诗的定义也只是“诗行长度不固定的诗”。然后它举了一个例子,一首打油诗,用自由诗的形式来描述自由诗的定义:


Thus any piece

of wri ting that is broken into

lines of irregular length , may be

called f ree verse , whether

it adve rt ises nylons , records Samson'

s celebr at ions of l ight ,

or explains prosody as drily

as this (Beyers:15)


如是任何被

分成长度不一的

行的文字作品, 都可以被

叫做自由诗, 无论

它是尼龙袜广告, 还是参

孙礼赞光明的史记,

或是对枯燥如此的诗律的

阐释


  如果把这些话连起来排, 不分行的话,跟散文的确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排,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起源


  考察自由诗的发展历史, 就可以发现自由诗是怎么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讲, 自由诗是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因为翻译意味着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换。一种语言里的诗体, 到另一种语言就往往会有一个稀释或移植的过程。因为要完全把诗体翻译成诗体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很多翻译是从诗体变成了散文。所以, 散文诗先于自由诗出现。例如荷马史诗、犹太“圣经” 的部分书卷、古罗马史诗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在原来的语言里面都是诗体(verse), 但是翻译成其他语言就往往变成了散文, 对译入语中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有时候有些翻译家不满意散文体的翻译, 想恢复一点诗的意味, 又创造出无韵体, 即把韵式省略了, 只保留了节奏式。或者有的原诗就没有韵, 无韵体还算是一种模仿。自由诗则进一步省略了节奏式, 而只保留了分行的形式。简而言之, 这就是自由诗的发生机制。


  据说, 惠特曼的诗体即主要是摹仿英语“圣经”里的散文体译诗。有人认为,比惠特曼稍微早一些的时候,有两位诗人已经在写散文诗了。那可能是纯粹的散文诗。惠特曼的诗则有所不同,因为它还是分行的,虽然他的行比较长。不管怎么说,现在一般认为,自由诗始于惠特曼。他的《草叶集》于1855年出版,可以说是现代诗的开端,也可以说是自由诗的开端。后来他的影响经爱伦·坡传到了法国。波德莱尔在他的《恶之花》之后还有两部作品,一部叫《巴黎的忧郁》,是1868年出版的。这个诗集就是一个散文诗集,据说是受了惠特曼的影响。波氏自称他写的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是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性的散文,所以这个诗集又叫《小散文诗》。可见他的意思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散文;他似乎误以为惠特曼的诗是散文诗了。波德莱尔以后的象征主义诗人,尤其是兰波,受了波德莱尔的影响,也开始写这种诗性散文,他在1886年发表的《灵感集》就是散文诗。不久以后,发表这些诗的《时尚》杂志主编居斯塔夫·康(GustaveKahn)受了兰波的启发,自己创作了另外一组诗,并把它命名为“自由诗” , 这就是“自由诗” 这个名称的来源。法语原先叫做vers libéré,意思是“被解放了的诗体” , 即摆脱了传统诗体束缚的诗, 后来不知为什么变成了vers libre,“自由的诗”。康说兰波的诗还不能叫自由诗,因为兰波的诗其实是散文,可以说是散文诗。而他自己的诗可能更有规则性,略同于后来于勒·拉福格和马拉美所发展的,其实就是掺用律句的半自由诗, 比散文的节奏更紧凑一些。


  而在英语里面, 是在1912年的时候, 漂在伦敦的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给美国新创办的《诗刊》推荐了一个叫阿尔丁顿(Richar d Aldington)的青年诗人所作的三首诗。他说这些诗是一种自由诗的实验,是受了法国自由诗的影响, 其实就是受了马拉美的影响。第二年他又推荐发表了阿尔丁顿的女朋友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的三首诗。一般认为这就是英语现代诗或曰新诗或曰自由诗的正式起点, 是真正有意识提倡的一个新诗运动、或者说自由诗运动的开始。刚开始庞德他们从法语里面借用了“ 自由诗” (vers libre)这个名称, 来命名他们的实验诗, 后来才把它翻译成英文的free verse。自由诗等于说出口转内销,又回传到英语里来了,只不过贴上了新的标签。据杜利特尔本人讲,她在被庞德“发现”之前从来就没听说过什么叫自由诗,她也不知道她自己写的东西就是自由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庞德才是英语自由诗的真正发明者。从此以后,写自由诗蔚然成风,成了一时风尚,很多人竞相仿效,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大加攻击。正因为这样的争议,所以才更造成了自由诗的流行。1915年,有一个叫洛厄尔(Amy Lowell)的诗人, 接管了庞德发起的这场新诗运动。这个运动也叫意象主义运动, 是英语诗界的一次技术革命, 标志着英语诗歌里面现代主义的开端。洛厄尔的鼓吹和她周围的一些二三流诗人的紧跟造成了自由诗的泛滥, 就像现在我国的情形一样, 有些人认为诗很容易写, 人人都能写了。这样一来, 就又引起一种反拨。真正的大诗人, 像艾略特、威廉斯、庞德等人, 他们又反过来要加以平衡, 加以节制, 并不同意那么自由的都叫诗, 所以他们就有了向古典、向形式回归的倾向。尤其是威廉斯, 他的态度很耐人寻味。他本来可以说是最具有实验性的一个诗人, 开始时极力要创新。因为美国的语言跟英语已经发生了分歧, 不一样了;它的节奏、措辞、表达法都会跟着发生变化, 所以他认为英语传统的诗歌格律已经不再适合美国人了。如果用英语的格律写美国诗,写美国人的生活、经验、日常口语,就会显得很奇怪,所以他要创造新的诗、新的节奏。而庞德和艾略特,尤其是艾略特,又回到英语的传统格律和欧洲的文学传统里面去寻找灵感了,这是威廉斯所不能同意的。他说,我们本来是向一片未知领域勇敢地突围,但是艾略特的《荒原》就像一枚原子弹,把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灰烬。(Lioyd:33)《荒原》其实是松散的口语和传统律句的混合体,不是完全的自由诗,所以威廉斯认为这是自由诗革命的一种倒退。可是威廉斯自己呢,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他也并不承认完全的自由是诗,他在寻找一种新的节奏。他的新节奏可以说跟英国的传统格律是没有关系的, 他要创造一种全新的节奏或者全新的格律。


发展


  这代表了自由诗的两个发展方向。以艾略特为代表的主要是用律句和非律句混合的形式。艾略特之后有奥登, 还有美国的一些学院派诗人, 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潘· 沃伦(Robert Penn Warren)、洛厄尔(Robert Lowell)这些人都属这一类。另外一类就是以威廉斯为代表的, 他们要创造全新的、每一首都不一样的形式。艾伦· 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是。他们承袭了惠特曼的写法,这是最原初的一种写法,就是说,完全是用自己的呼吸来厘定诗行,而没有其他的讲究。属于这一类的还有著名的小说家劳伦斯(D.H.Lawrence),他被认为是写这种自由诗写得最好的一个诗人。他也是承袭了惠特曼的传统。劳伦斯主张,写诗是一种自发的激情的喷发,激情怎么喷发,形式就是怎么样的。他的诗句可以说是不加修饰的,但奥登认为他有非常好的节奏感。他写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是天然去雕饰,但又合乎自然节奏的,所以他被推崇为自由诗大家。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是在讨论自由诗的时候被引用得最多的一个诗人。他的诗, 节奏基本上是散文的节奏, 虽然也分行。所以反对的人爱拿他来说事儿,他们称他的诗是“切成丝儿的散文”,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分行的散文”。他每一行的节奏是不讲究的,跟散文是没有区别的。所以自由诗和散文的区别就成了一个问题,就成了反对自由诗的人瞄准的一个破绽:你如何把自由诗区别于散文?惟一的区别似乎就是分行,所以分行是非常重要的。威廉斯一辈子都致力于诗的分行,他最后创造出“楼梯诗”这么一种东西。当然分行里面还有种种的讲究。


  1950年,美国的黑山学院院长奥尔森(Charles Olson)发表了一篇宣言式的文章叫做《投射诗》, 是将自由诗理论化的一次重要尝试。直到此前, 自由诗的理论还没有形成。什么是自由诗、自由诗该怎么写,没有一致的说法。奥尔森的这篇文章就是试图要赋予自由诗一种理论。他回避了“自由诗”这个名称,另创了一个名称叫“投射诗”,另外又创造了一对名词叫做“开放诗”和“封闭诗”。他认为传统的格律诗是一种封闭的体系,不再发展了,而且是人为的、外来的、强加的;而自由诗是开放的,没有终结的,没有完成的时候,所以叫开放诗,这是从诗的构成上讲。从诗的创作方面讲就是,一个是投射诗,一个是非投射诗。投射诗其实也不新鲜,就像劳伦斯所说的,诗是直接喷发出来或投射出来的,而诗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奥尔森这篇文章的核心其实就是,他的同事、另外一个诗人克里利(Robert Creeley)在闲谈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形式是内容的延展。”他的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对这句话的阐释。其实他这种思想、这种讲法在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那儿就有了,就是诗的有机形式。柯尔律治认为,诗是自内向外生长的,像植物一样;而格律是外来的,是人为强加给它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也说,诗要像树上的树叶一样,自然生长出来。但是柯尔律治主张要用格律去节制激情,因为激情的喷发是没有形式的,需要用外来的形式去把它平衡一下。这种理念其实奥尔森他们并没有多大突破,威廉斯也没有多大突破。所不同的只是:柯尔律治所用的制衡手段是传统格律(艾略特与此类似,只不过更松弛些);威廉斯和奥尔森们则主张另铸新体而已。


  威廉斯读了奥尔森这篇文章以后很兴奋,说我们终于好像找到了点什么东西。投射出来的东西原本是没有形状的,但最后的产品还是应有形状的,就像水一样,流到地上是漫开的,流到杯子里面就成了杯子的形状。所以每一首诗都有一个独特的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开放形式,而不是人为的、外加的、固定的形式。一般认为这种理论是更接近诗的本质的。可能原始的诗也是这样形成的:从任意的形式逐渐到固定化了的形式,到大家公认的一种形式。所以说,自由诗,与其说它是创新,不如说它是向诗的本质的一种回归。奥尔森在这篇文章里面另外还提到一些具体的分行法。传统格律的诗行都是事先切好的,五言、五音步,都是固定的,大家都按照这个来按谱填词。开放诗则是从内向外,自然生发的,但是它也要有一定的律法。奥尔森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出了诗行的“律法”,是以呼吸来厘定诗行。就是说,朗诵的时候一口气,不换气,就是一行;换气的时候又换另一行。另外,他应用了现代科技———打字机。他说,打字机在纸面上排印的字是很精确的,就像作曲家用五线谱来谱曲一样。纸面上的排印形式就指示读者该怎样朗读诗作。(Olson:15—26)例如,像庞德这首诗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它最初发表在杂志上的排印形式是以空格来表示节奏的。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Pound:50)


在一地铁站里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闪现;

湿黑的枝上, 花瓣点点。


  诗行被分成一个个节奏组,中间的空格表示暂时的停顿。这个节奏是不同于格律的。格律的节奏是死的,是一种抽象的规则,它的节拍就相当于节拍器,或像钟表的节奏一样,是不变的。实际的诗的节奏,跟格律的节拍点是时分时合的,这样才形成了活的音乐似的节奏。自由诗就是要强调、要恢复这种较自然的节奏。当然,如果漫无规律,就没有节奏了,那也不行。所以,如何做到恰如其分,这是自由诗倡导者们在一直探究的东西。


  再看金斯堡在1977年写的一篇文章。金斯堡跟奥尔森一样,都是威廉斯的门徒。这篇文章是1980年才发表的,叫做《开放诗形式在纸上的悉心安排中的一些不同考虑》。他没有像奥尔森那样试图做理论化概括,而只是列举了十种不同的自由诗写法,或者说是分行法。第一种是数音节,用音节数来厘定诗行。第二种是数重音,以重音为标准。其实传统的格律就是数重音。第三种是元音的长度,就是用音长来厘定诗行。这个在英语里边早就有诗人实验过,但是一般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英语的诗歌格律其实不是从英语本身的节奏总结出来的,而是从拉丁语和希腊语借用来的,不完全适用,所以以音长为节奏单位的这个写法也只是一种实验。第四种是用呼吸停顿来厘定诗行,就是说一口气一行,惠特曼就开始这么做了。第五种就是以句子为单位,一句话就是一行,第二句话就换一行。第六种是以思绪、念头为单位,想到一句是一行,念头转换了,又另起一行,就是根据思绪变化来划分诗行。第七种是在纸面上的视觉效果,就是要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对称或者不对称这种在纸面上观看的效果。第八种是用心跳、脉搏来衡量,用写作的时候脉搏的跳动来衡量。第九种是受写作材料的限制。比方说,有些诗人就像我们的李贺一样,出门的时候口袋里备着一些纸,想到了就随手写一句。他们也是,随手写到餐巾纸上,写到火柴盒上,写到墙上。比方说他随手写在火柴盒上,火柴盒很小,他写了一行,还没有写完,到头了,那这就算一行了。写的时候是即兴的,当时写的是什么样子,发表时就怎么排印。最后一种,第十种就完全是偶然的,或者说完全是随意的。突然高兴了,唰唰唰一气就写了十行;突然又一不高兴,情绪断了,就不写了,或者勉强再写几个字。就是完全随意,受情绪冲动的控制,有行为艺术的倾向。这是他总结出的十种所谓开放诗的形式,其实就是分行的方法。(Ginsberg:260—61)


本质


  究竟什么是自由诗? 其实还是要相对于格律诗、相对于已有的格律来讲。有的人认为自由诗是一种诗体, 有的人认为它不是。英语里面有数百种格律诗体, 自由诗当然不是一种诗体, 只能说是一种类型。它是相对于全部格律诗的,也就是说,不同于格律诗的都可以叫自由诗。据美国的一位学者研究,他把自由诗分成四种:一种是长诗行的,像惠特曼和金斯堡的那种;一种是短诗行的,如威廉斯、克里利的那种;一种是运用律句的,像艾略特、奥登所写的;还有一种是非律句的。(Beyers:10)我觉得,这四种互有交叉,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分。什么叫长行的?什么叫短行的?有多长算长行的?这个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长行和短行里面又分别可以分成律句和非律句,互有交叉,是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的。如果非要在分行上加以区分,应该一种是跨行的,一种是不跨行的,如此而已。


  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关系如图示, 其中所用的一套术语部分是我自创的:


  诗与散文,两者是交叉的。所产生的散文诗单是一类。右边这一类我取名叫预设诗体,或叫pre-existing(预先存在的)、或external(外在的)、或imposed(强加的),无论名称如何,其实都一样。左边这一类则是非预设的,或internal(内在的)、inborn(天生的)诗体。原先的那些定义基本上是对一种死的东西、对已经存在于纸面上的东西的定义,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对一个死尸所做的解剖一样。而我是从创作过程、创作机制上来定义的。“预设的”就是传统诗体,各种传统诗体都属于预设的。就是说在我们创作之先就预先有一个形式、体式存在,我们只是照谱填词,就像写歌一样,有时是先有一个曲谱,然后填词进去。另外这一类就没有。诗作的形式是直到写完以后才固定下来的,而不是预先就有的,不是先有一个外在的形式。这等于说,诗有三个范畴:散文诗、非预设体诗、预设体诗。非预设体下面还可以细分。我给它分成两大类, 分别叫半自制体(half DIY)和全自制体(full DIY)。DIY的意思是“自己动手做”。大家知道,现在有些家具只是些现成的零件,你可以自己组装,那叫half DIY,因为那些零件不是你做的。Full DIY就是你自己拉锯推刨子,从零件做起。艾略特、奥登, 还有一些学院派的诗人都属于half DIY这一系列。惠特曼、威廉斯、金斯堡等人则属于full DIY这一系列。这一系列下面还可以继续分成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形式两小类。惠特曼的诗体是完全的不规则形式,威廉斯的就有些是规则形式的。它虽然体式也是整齐的,但是它是诗人自己创造的,而且是一次性使用的。我们现在一般不用“自由诗”这个词组,但有时也不妨借用、沿用,只要我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分类清楚了,我们就可以进而重新定义自由诗了。我们对自由诗的定义有三点:第一点是不同于传统诗;第二点是非预设的;第三点是不可重复,就是说完全是一次性的,这点比较重要。比方说,我国有位叫林庚的已故诗人,他创造了一种九言体。他创造了这个诗体以后就老用这个体来写,那它就变质了。虽然它是full DIY,但是因为重复使用就变质了,就变成预设的或封闭的诗体,而不能算作开放的、自由的诗体了。什么叫自由诗(我们借用原先的这个术语)?非预设的、不可重复的、不同于传统诗体的诗歌体式就叫自由诗体,用自由诗体(准确地说,是方法)写作的诗歌类型就是自由诗。


  由于verse这个词在英语里面有“诗体”的意思,也有“韵文”的意思,所以一般研究者都强调形式,只是从形式上谈什么叫自由诗。他们基本上忽略了内容,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我觉得自由诗有几个特点,可以总结如下:一、它在内容上,或者包括形式上,都追求一种陌生化。格律诗是人们有所期待的,是熟悉的,可以预见的;自由诗是不可预知的,它的节奏、它的内容都是不可预知的,它给人一种惊奇感,所以它是陌生化的。二、在节奏上,它是散文化的,它追求的节奏不是人为事先规定的,而是自然的。三、语言上可以说是接近自然口语,而不是人为加工的文言。四、它的表现方法、表现内容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当代化的。它因为要陌生化,要出新,虽然是从形式上入手,相应地,它的内容也要出新,虽然内容的出新有点滞后。所以它要求当代化,写过去没有写过的题材,就是出新。五、个性化。自由诗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写的可以说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六、开放化,就是没有固定形式,可以任意地写。七、最根本的,就是美国化。美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了独立之后,它要在文化上和文学上也取得独立。自由诗为美国的语言、美国的文学找到了一种形式,这是美国化。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由诗就是美国的新诗。直到现在,英国人对自由诗的接受还不是像美国人那样痛快,多数的英国诗人还是对自由诗有抵触的。而美国可以说并没有传统诗,它的传统诗就是英国诗。所以说自由诗就等于美国诗,是美国的一个发明。它的创始人是美国人,它的提倡者也是美国人,它在美国的产量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在,它的影响已遍及全球,包括我国,在各种语言里出现了各种民族化的自由诗。


结语


  艾略特认为, 自由诗比传统格律诗更难写:照谱填词的传统诗即使没有诗意,形式上看起来也像诗;自由诗则无可凭借,要写得像诗可真不容易。(Eliot,1975:32—36)自由诗的特性决定了它的难度:它要求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更富于独创性。自由诗的民族化其实等于国际化:只有自由诗是可以在各种语言里普遍共有的,而各种语言里的传统诗体则是长期随语言一同进化发展而来的,故而一般是其特有的。自从“五四”西风东渐,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我们创造了自己的新诗以来,自由诗在我国也大行其道,到现在还一直有人在写。但是呢,我们有些写自由诗的人,其实不大懂自由诗的规矩、讲究,也不知道自由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他们写的等于说是一种自发诗,而不能叫自由诗。而有些极端保守而无知的人,甚至说自由诗根本不是诗。我们了解了英语自由诗的发展、起源、历史和它的本质,或许对我们的创作会有些借鉴或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Beyers, Chris. A History of Free Verse. U of Arkansas P, 2001.

2. Eliot, T.S. On Poets and Poetry. London: Faberand Faber, 1957.

3. —. Selected Prose of T. S. Eliot. Ed. Frank Kermode.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5.

4. Ginsberg, Allen. Deliberate Prose: Selected Essays 1952—1995. Ed. Bill Morgan. Penguin Books, 2000.

5. Lioyd, Margaret Glynne.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Paterson: A Critical Reappraisal. Granbury: Associated UP, 1980.

6. Olson, Charles. Selected Writings. Ed. Robert Creeley. NY: New Directions, 1966.

7. Pound, Ezra. Lustra. NY: Alfred A. Knopf, 1917.

8. Williams, William Carlos. Interviews with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Ed. Linda Welshimer Wagner. NY: New Directions, 1976.


原文刊于《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侵删。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