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义务教育“民校热”,究竟是益虫还是蛀虫?

校长会 2021-06-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行业研习 Author 走南闯北的社长


近年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或是看到家长为争抢民办学校的名额而连夜排队递送材料、带孩子赶场考试的新闻。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如“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等政策来缓解这一现象,但“民校热”依旧居高不下。


那么在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疑问。这些家长拼命冲民办到底图啥?这种现象背后的推手究竟是什么?“民校热”对于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到底是益虫还是蛀虫?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分析。



01

X县的“四巨头”


X县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既是经济强县也是教育强县。其辖内S校、B校、W校和D校通常被当地的人们称为“四巨头”(因四校在每年的中考考入省一级重点高中的人数一直位居全县前四,因而被人们称为“四巨头”。前两者为民办学校,后两者为公办学校。)。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费用的差距最主要在于学费这块。公办学校由于是义务教育而免除了学杂费,而民办学校一是因为性质上属于民营院校本身就带有盈利目的且得不到教育部门的拨款;二是因为民办学校的设施普遍会比公办学校要好,所以这些因素自然就促就了高昂的学费。但俗话说贵有贵的道理,高价钱对应的一般都是高品质,那么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会比公办学校要好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我们首先看中考成绩这一栏。四所学校在中考中表现都非常不错,但稍微仔细比较一下还是能够发现公办学校的表现略逊色于民办学校。而这其中的差距是从哪来的呢,一是和生源有关,二是和学校的教师队伍有关。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肯定会受到生源质量的影响,高质量教育不一定意味着有高质量的生源,但高质量生源必定带来高质量教育。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S校和B校都是通过考试来择优录取学生,可以说在当年毕业的那批小学生里只要愿意读民办、家里经济能负担得起高学费的优秀学生都已经被集中到了这两所学校中,那么在入学水平的起点上便已经高人一等,三年后的中考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公办学校中有优秀生源的存在,但相比民办学校的考核录取,公办学校通过片区招生无法筛选出优生差生,各学生的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教育质量上自然也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然而生源质量只是一个前提,就好比人的智力是人天生的,没有后天的配套行为,再高的智力也没用。从表2的师资力量一栏中我们可以看到S校和B校的教师队伍的水平确实会比公办学校要好,而这也正是体现了民办学校“打造一支独立的、稳定的、充实的专职骨干教师队伍”的核心内涵。在学校活动中,学生和教师是两个最主要的主体,学生水平的高低,除去自身因素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教和带。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高质量的生源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学校里很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两者相互配合自然也就创造了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生源低质量教师,抑或是低质量生源高质量教师,都无法达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可能有人还会说教育质量也会受到学校管理水平的影响,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学校管理水平的核心或者是实质,其实就是教师水平。和学校的设施是硬件不同,教师水平是学校的软件。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的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


从两组数据来看,S校和B校学费虽贵,但教育质量明显优于W校和D校,从心理角度上说人们自然也就会接受了这一高价格。事实上在X县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是公办学校占据了初升高的半壁江山,但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涌入,公办学校在与民办学校的竞争中愈发吃力,也导致了小学阶段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的考虑而给孩子报各种培优班、竞赛班,各小学也会有侧重地为此类学生进行额外的课外辅导,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02

我的亲身体验


由于自己初中读的便是民办学校,可以谈谈自己在民办教育中的体验,从而使自己接下来想要论述的观点更加直观形象。


由于X校是X县唯一的省一级重点高中,县里的人们都以考入X校为荣。因此在小学毕业之后,家长们都很关心孩子读的初中,毕竟这会影响到三年后的高中。而S校和B校作为县里升学率最高的两所学校,自然就受到了大家的热捧。但其实我现在也没想明白当时我为什么会选择去读民办,因为父母也没有强烈要求我去读民办。我只是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学校里针对民办学校的考试而进行的培优就已经很兴盛了,而我选择去考应该也是看大家都去考了自己也就去试一下吧。说实话民办学校招生考试的现场堪比中高考现场,家长们将校门围得水泄不通,好一番热闹的场景。



但其实现在想想这样的画面,我认为在那时义务教育已经变味了。国家之所以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想使教育全民化、平等化,而在义务教育的后三年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求民办教育,就会使教育出现阶层化,这与任何形式的教育的初衷都是相违背的。但无奈这也是时代所迫,在家长的传统观念里,好学校就是好教育,孩子接受更优秀的教育意味着在未来能够混到饭吃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民校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我进入民办学校之后,也确实遇到了更优秀的同学,更优秀的老师,触碰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全校上下都以考入X校甚至市里重点中学为目标,定期组织周测、月考,并以排名决定下次考试个人所在的考场位置,这极大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学生在教室里被严令禁止说闲话,班主任从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在监督学生学习。由于X校有保送名额,从初二下学期起学校就开始了保送选拔,并通过多次集体培优与考核筛选出最终的保送人选。同时其余学生在中考冲刺阶段会被单独转移到高中部的一栋教学楼里进行封闭式复习,以保证初三学生不受到其他年级的干扰。


整个初中三年,对比同龄人的描述,自己总体感觉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确实比公办学校要严格,学习环境也较公办学校来说要好很多,最后的中考成绩也会比公办学校高出很多。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营造出紧张激烈的环境,从而过早地造成一批又一批毫无感情的学习机器,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过由于时间的沉淀,这样的教育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进入X校之后也会发现身边多是民办学校毕业的人。


其实这是一种矛盾。家长都想要自己的孩子读好书将来有所成就而将其送入民办教育,然而民办教育中部分方式的畸形化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个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但还是只能说从根本上看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矛盾一时间是很难化解的,其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慢慢的政策调整、社会的接受来改变。



03

家长拼命冲民校,到底图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人民福祉。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关系到千家万户。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城市人口骤增,给当地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育市场供不应求,家长也面临着选公办还是民办的困境。现在我想就开头提出的一些疑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里有这样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家长都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在别人面前有面子,而这种希望正是要和优质的教育所匹配的。所以很多家长会牺牲很大的代价到处奔波只为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学校。公办学校由于是划片招生,生源数量较民办学校要来得多,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完全享受到学校的资源。而民办学校由于自身可以控制学生规模,老师能照应过来,因此每个学生平均占有的教学资源会多于部分生源爆满的公办学校。同时划片招生带来的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也是让家长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


公办教育确实体现了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使得不仅是本城市的居民子女能够入学,也能够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但这样的话中产阶级的家长就会不乐意了,他们会说凭什么要让我的孩子和素质低的学生在一起,凭什么要让我的孩子和农民工的孩子在一起,我的孩子被他们带坏了怎么办。而在民办学校中大家普遍比较优秀,家庭背景也较为类似,因此也就不容易出现家长所谓的交友不善的情况。


除了家长对孩子的考虑,还有对家庭经济的考虑。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是民办学校费用比公办高吗,为什么还会考虑这个。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费用,很多费用都是背后附带着的。公办学校虽然学费全免,但它由于是划片招生,会涉及到学区房的问题,而民办学校则无需考虑居住位置,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学区房一方面价格高,动则就上百万,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与其把钱花在学区房上,不如把钱花在民办学校的学费上更来得划算,毕竟这价钱差的不是几倍,而是几十倍。


另一方面学区房更大的风险在于政策,它完全是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来调整的。可能我为了让孩子进入某校提前几年先买好学区房,但等到了孩子入学年龄的时候,政策调整了,该学区房被划片到了另一所学校去,岂不如意算盘打错了。另外民办学校的教学多数是抓的很紧的,相比于在公办学校上完课之后放学还要到外面去补习,民办学校需要去外面补习的机会并不多,这里也就省下了一大笔钱。所以这么算下来,公办学校的费用实际上也是和民办学校有的一拼的。那么在相近的价钱下,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呢,这就是家长追逐“民校热”的另一个原因。



04

背后的推手


孩子上学有五个关键点: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毕业。在家长看来,好幼儿园才能上好小学,好小学才能上好初中,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学,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但这个“好”字体现在哪里呢?表面上我们大家看到的是民办学校超高的升学率,但如此优秀的成绩是如何造就的呢?有学者总结出了一个公式:教学成绩=优质生源+优质教师+企业化管理+名高中背景+房地产商的支持+家长的推广



从图1的各项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民办学校吸引家长主要在于它会有更多时间集中进行教学,其教学管理模式更得家长的心,换句话说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效果更符合现在时代功利的需要。具体来说其背后的因素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财力。民办学校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集团支撑,财政大权在自己手中,其资金能为学校的软硬件提供保障。从学校的设施上来说能够保证设施的高标准高质量,也能够及时更新换代或是直接引进更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从学校的师资来看,强大的资金链能够保证为教师提供丰厚的工资,在同样都是教师编制的情况下,优秀教师自然会被吸引到工资更高的学校去。同时民办学校的背后通常有着房地产商的关系,两者通力合作打造高品质学区。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当地教育输入新鲜血液,还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会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


民办学校有选择生源的权利,财力雄厚的学校能够掌握招生的主动权甚至是垄断权。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民办学校都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得不到政府的拨款,被公办学校排挤,因此很难发展壮大。然而现在由于政府大力推行教育全民化,使得城市里的公办学校渐渐地出现了农村孩子、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此时就会出现三大反对者——家长、教师和学校。家长反对孩子和他们在一个教室里,当然务工人员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和城市孩子无法相处;教师因为对教授此类学生缺乏经验而工作压力陡增;学校因为良莠不齐的生源而降低了升学率使得名誉受损,其实这也是教育应不应该平等化的一个重要命题。



此时民办学校可自主选择生源的权利便突显出了优势,民办学校可以直接拒绝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进入学校,保护学区内的优质生源,其实这直接就是隐含着不让农村子女、务工人员子女进入的意思。家长纷纷转向民办,民办学校的生源优质率因此更高,也因生意火爆而大赚一笔,从而更有能力开出更高的工资来吸引优秀教师,也可以砸入更大规模的资金来打造自己的口碑,从而再次反过来吸引优质生源。这是一个循环。


借助名牌高中的背景打造自己的教学名片。民办学校在招生打广告时多数会写着类似保证上某某高中的话语,有的在招生时甚至会签协议来使家长相信自己的承诺。同时由于民办学校本身就是私营性质的,和企业一样都是为了赚钱。在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中,其领导者都有远大的目光,希望通过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来产生名校效应,从而实现名誉和利益双丰收。


教学管理模式严格化。有好的师资力量并不意味着能搞出好的教学成绩,必须辅以严格的管理,学生的成绩是通过紧张的节奏逼出来的。学校规章、教师手段等因素日复一日地训练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使学校最后完成了给家长的承诺,也让社会看到了学校表面上的成绩。虽然说在民办学校中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但相比于进入更好的高中,大多数人包括学生自己还是愿意为此付出的。


因此,通过分析这几个要素,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民办教育实际上已经是商业化的模式,通过长长的产业链,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都有无数的推手在起助推作用。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学校想赚钱、房地产商想赚钱,政府要政绩,家长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几者各有所需,那么相互满足一下,这也就难怪“民校热”的产生了。



05

益虫还是蛀虫?


我国虽然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义务教育,每年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也渐渐增长,但其内部差异还是非常明显,存在着东西不均衡、城乡不均衡的现象。而通过民办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不同形式、层次、类型、内容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社会力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资源。


从教育的大体制上来讲,民办教育的出现促进了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创新了教育机制,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办的局面,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民办教育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学内容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拓宽了教学思路。并且民办学校的管理模式、办学机制为公办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促进公办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民办教育补充了义务教育的资源,增加了教育市场的供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可以使政府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教育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地区,改变教育不平衡的困境,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全国的义务教育健康全面地发展。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民办教育可以增加人们的选择,适应人们对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现象,与公办教育互补,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公办教育资源欠缺的地区,民办教育也是对当地教育事业的一种补充,可以提高当地的受教育率。


但是目前的民办教育市场已经出现了垄断资源的现象,校与校之间抢生源、抢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抢学校,造成了恶性循环。同时民办学校不同于公办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设想一下哪天当优质生源、优质老师全部都集中到民办学校之后,公办学校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差生、差老师,学风、校风都会因此下降,而给学校带来的管理难度和资金支出也会加大,从而造成公办教育水平的下降。


给家庭经济造成压力。当好学校都以民办学校为主之后,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挤破了脑袋地想要进去。民办学校的高学费对于收入富裕的家庭自然不成问题,但社会多数还是以穷人为主,他们实在承受不起如此高昂的费用。但是每个家庭又都想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所以当公办学校普遍质量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咬一咬牙承受起这份负担,但随之带来的是工作更加辛苦,家庭支出更加紧缩。而对于更加穷的家庭来说他们只能认命了,毕竟如果选择民办教育就会使自己濒临破产的边缘。


学生负担加重,减负落为空谈。我们要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民办学校里之所以竞争激烈,不仅仅是因为大家都优秀,还是因为民办学校在中考中是没有名额分配的。因此想要进入重点高中,都得通过自己的实力实打实地拼命。同时学校的管理模式过于机械化、僵硬化,不给学生一点喘息的机会。而家长也会经常对孩子说不要辜负我为你花了这么多钱。在民办学校中,人人都在赛跑,人人都不想落后,这一切的一切都无形地给孩子的肩上背上了好几座大山,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进而使得所谓的减负变得畸形甚至是空谈。


造成后续高中教育的两极分省重点高中一般都是公办学校,那么就意味着在一间教室里既坐着民办学校毕业的人,也坐着公办学校毕业的人。也不是说公办学校出来的人不好,凭自己实力考入的学生也是有的一拼的。但我们不要忘了公办学校是有名额分配的,那么这类的人他们在高中能拼得过民办学校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高中一个班级里成绩的分化会非常明显,这也就给高中教学如何兼顾带来了麻烦。


社会阶层固化。义务教育的初衷是想让教育全民化、公平化,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教育越来越精英化。在美国,工人阶级强调课本的权威性,中产阶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两者本质上都是在学习规则。而上层阶级则是在学习如何制定社会规则。可以说我们的民办教育正在促使义务教育往这个方向走,那么这样就和政府推行义务教育相违背了。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古有“寒门出才子”,然而放到现在社会会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强者因资源获得而更强,弱者因资源缺乏而更弱,他们的后代也会继续延续,久而久之社会阶层的分化非常明显。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也能慢慢了解到如何去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在它们同样都是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的时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公办教育无法解决所有学生需求的时候,民办教育的确是公办教育的一种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而公办教育多年的办学历程也能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引导方向。但是面对“民校热”,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点,不然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教育的毁灭性灾难。


想要改变现状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其他领域一样,教育领域因为时间的沉淀大多数东西都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进行某一方面的变革就必须大范围的大刀阔斧地改革,这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目前来看,也只能是各位家长在择校时理性思考,各学校也要遵守相关规律,政府更要加以配套的政策进行引导,只有通过多方的通力合作,才能慢慢地改变“民校热”,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来源 | 行业研习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人家是“百年名校”,而你却只是“百年老校”?

● 从忽视到回归:一场劳动教育的“翻身仗”

 “我见过太多尖子生,人到中年郁郁不得志”

● 新建校快速崛起的激活密码,你拿到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