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如何破解,在学校管理中遇到的“两极困境”和“价值迷思”?

校长会 2021-06-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者絮语 Author 汪正贵

因微信公号改版,为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3670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陷入到两难之中:


当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价值冲突时,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


是服从上级还是遵从下级?


当目的与手段、动机与结果、程序与实质、合情合理合法等层面出现价值两难时,是强调目的与动机,还是重视过程与结果?


是更多地关注合理性,合情性,还是合法性?


当教育的均衡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是更关注均衡与公平,还是更多关注效率与发展?


当学校管理中自由与纪律、统一与个性需要价值选择时,是更多地考虑学校的法纪和统一性,还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由与权力?


等等。


面对两难选择,我们往往会陷入价值迷思与困境之中,顾此失彼,难以两全。




01

引入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从哲学上说,两极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悖论的两极与电池的两极相似: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它们就会产生生活的能量;把它们分离,电流就会停止流动。”[1]


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既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2]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博尔(Bohr,N)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3]


当我们全面地而不是分离地看待事物,两难问题就已经被包容其中,关键是需要将许多单一的局部评价整合为整体的评价。“分离地认识世界,跟远距离地认识世界一样,都曾经给我们以巨大的力量。……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观,摧毁了生活的完整和奇妙。”[4]


分离地看待世界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是决策中最为常见的陷阱,“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就像地球重力一样,它以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总是企图强迫我们掉入它的陷阱,阻碍我们寻找其他可替代的方法。”[5]



我们不能超越二分法的根本原因是站位可能不够高。低维度的对立,在更高的维度上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比如在四维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转换。


所以当我们被拉向两极并感受到紧张时,那种张力并不是要固执地把我们撕裂,而是要使我们的心胸更开阔。当我们引入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与意义时,对立的双方就已经被包容和超越。


比如,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当我们引入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概念时,就超越了二者的对立;是遵循上级要求还是回应下级诉求?


当我们以学生利益来审视时,也就不再是困境,而是转化为对立统一的两端;是重视自由还是重视纪律? 舒马赫(Schumacher,E,F.)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答案:“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


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带入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了对立的力量——即爱的力量……


如此,有分歧的问题促使我们自己努力提升到高于我们自己的层次;它们既要求又激发来自更高境界的力量,从而就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了爱、美、善、真。就是因为有这些更高层次的力量,对立的事物才能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得以调和。”[6]


引入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更大的视界,来审视和超越两难困境。教育本身是一个张力的存在:平等与效率、个性与统一、自由与自律、解放与约束、对话与独白、科学与人文、应然与实然、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等等,这种张力构成教育的两歧性,也蕴涵着教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千百年来,正是在教育张力的两端之间,无数教育先哲,从中寻找教育的支点,也因而形成教育史上多样的教育思潮与教育实验。




02

寻求价值两极之间的平衡


对于学校管理中的两难,任何偏向一端的做法都可能矫枉过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法则是东方智慧,即寻求事物之间的平衡。中庸法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折中,不是骑墙,而是中和,所谓“执两而用中”,是“度”的智慧,是站在事物的两极,用实践智慧去寻求事物两端的平衡点。不为拘泥,不为偏激,追求的是适度、适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决策都是折中的问题。”[7]  执两而用中,其实并不是寻求中点,而是寻找最佳的“度”。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谈到中庸法则,他认为,“万事都要取中庸之法”,即寻找两个极端之间的“居中之道”,也就是说,超过了一定的度,好的效果会减弱,而坏的效果会加大。


英文中的“利益”一词来自拉丁语inter esse, 意为“居中,处于两个人或两个群体之间。这也说明利益之道是中庸之道。


比如,公平与效率,偏重于任何一端都可能是失当的,“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8] 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恰当的选择。


比如理想与现实,也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也不可执于一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非常理想,特别现实。一味地在云端跳舞,则可能不接地气,久而至于空想;一味地被裹胁在世俗的滚滚红尘中,则可能失去价值引领和追求,容易堕入平庸之恶。


只有将理想与现实、利益与价值结合起来,才是合理与正当的。始终追寻教育理想的价值引领,才不至于在功利与浮躁、短视和偏见之中,迷失方向,失去追求。同时应当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关注当下,聚焦问题,并从中寻找实践智慧,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比如学校管理中的情、理、法的冲突,本质上涉及的是学校管理中的科学、民主与道德的关系。


这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各有内在的追求,也有不同的偏失,三者之间也并不必然一致,但三者之间的异质取向恰好构成了互补的可能,其间充满的张力也正是其活力的本源,其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有可能消解各自的偏失,保存各自的价值,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价值取向。


学校管理中的合法性追求,涉及的是管理的民主性,关注程序与机制、利益与平等、妥协与博弈、多数与少数;合理性追求,涉及的是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关注效率与效益、速度与质量、规律与技术、方法与手段;合情性涉及的则是学校管理中的伦理性,关注学校管理的人文性、公平感和可接受性。


这三者的内在融合机制其实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程序与实质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使学校管理在有效性、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追求上达成新的一致性。


平衡是一种“度”的智慧,凡事过犹不及,任何事物超出了两端的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中庸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也不是中间派和骑墙者,而是一种全面的思维方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执两而用中。相反,任何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必然流于偏执、狭隘,最后是自我禁锢,走向死胡同。


因此能兼顾两极,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品质,更是一种包容、开阔、全面的胸襟和素养。 




03

重新审视伦理法则

直面问题本身


有时我们发现,按照既有的伦理规则去考虑和解决问题时,出现两难对立且不可调和,这时候可能的选择之一是重新审视这些伦理法则,暂时搁置这些法则,追问这些法则的合理性。


从根本上说,现实中很多的矛盾与两难并不是问题本身存在的二律背反,而是伦理规则的二律背反,矛盾和冲突的形成是人为的,是历史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两难价值冲突时,以权变的思路修正或者悬置规则规范,直面问题本身,从问题出发,进行价值追问和价值辨析,从问题及其情景的提示中去寻找解决的思路与办法。


比如古代常有忠孝不能两全的冲突,充满悲情色彩,令人扼腕。但如果是愚忠的忠,就不值得盲目遵行。当我们进一步追问忠孝伦理法则的合理性,可能就消解了两难冲突。


比如,作为学校管理者,服从上级是基本的行政职责要求。但是如果上级的要求明显不合理,就不能简单地按照服从上级的法则行事。


据网络新闻报道,某地教育局召开防溺水安全会议,要求辖区内各学校教师承包1到2个池塘巡检,出了溺水事故要追究教师责任。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求教师参与抚贫工作。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征迁工作。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迎接文明城市检查时,要求教师承包街道路段,上街捡烟头,参与交通执勤等。这样的上级要求令人啼笑皆非,显然不宜无条件执行。



再如,有的地方要求中小学校学生在校不得使用和携带电子产品,禁止男女学生单独交往,统一要求学生发型和服装等等,但却屡禁不止,陷入管理的两难困境。其实应该进一步追问,学校或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这些规定有没有正当的理由和根据?是不是符合教育的伦理和儿童的天性?


这些深层次的追问才是有价值的。不机械地囿于固有的规范和规则,站在本源的高度重新审视规则本身,这显然是更高层次上的价值反思与伦理追问,也是学校管理者价值敏感性和价值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校园生活充满了矛盾与张力:自由与控制,安全与冒险,自我与他人,现实与理想,个人与集体,统一与个性,理想与现实,等等。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构成学校生活的两极。“无数的矛盾、冲突、两极性、压力和对立物构成了我们教育的体验。”[9] 


也正是在这两极之中,蕴含着道德、伦理和教育的意义。作为学校管理者,能顾及两极的存在,就不会偏执地走向极端;如果能在两极中寻求平衡,那是一种智慧;如果能超越两极,并在两极中寻求教育和伦理的意义,则是难得的境界了。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2]同上第65页. [3]同上第65页[4]同上第64页
[5][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6]转引自[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7][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8][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9][加]马克斯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第61页.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排版 | 虫子来源 | 教者絮语,图片来自摄图网。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钟美美模仿老师走红”暴露了学校课堂管理普遍存在的“短”

● 那个欺骗了1000万网民的母亲,在老师们心中埋下“不敢教”的恶果

● 世上最优秀的教师,都具有这4种特质!成长路上,老师可以这么做…

● 肖战应援事件:95后老师,学校管理新挑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