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洋镜头下的中国人1933-1946

黄沙荡荡 2020-09-12
来源:理想国imaginist
ID:lixiangguo2013



题图的这幅照片,不知道还有多少读者朋友记得。今年初,理想国曾发过一篇微信《70年前北海冰场的一位大爷》,这是其中的一幅。有读者指出,它的作者海达·莫理循拍过不少有意思的照片,何不做一期她的微信。虽答应,却一直拖到现在。


海达·莫理循(Morrison, Hedda 1908-1991)德国人,中学毕业后进了慕尼黑摄影学院,在24岁之前,她对中国完全没有概念,1933年夏她应聘担任德国人在北京开的照相馆经理,偶然开启了和中国的13年情缘。13年中,她留下5000多张中国影像,10000多张底片,28个摄影集。



海达·莫理循,北京,1941年


除了有限的而短暂的几次出游(山西、河北、山东、南京)外,莫理循的大部分照片拍摄的都是北京,但类型广泛,涉及风景、建筑、人像、市井生活和民间工艺。主页君更感兴趣的是后三类。


和许多早期的西方摄影师一样,莫理循的镜头仍然是猎奇的,但不同于很多摄影师镜头下中国人的紧张、僵硬、木讷,莫理循的镜头语言平和、亲切、日常,饱含深情,展现的是贫弱和动荡的古老中国里最美好的一面。


看她的照片,会觉得一切都是慢悠悠的,活泼泼的,主页菌恍惚中有些矫情地想起木心先生那首被用滥了的诗中的句子:“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本文图片来源自“哈佛大学在线图书馆”,2001年北京出版社出有莫理循摄影集《洋镜头里的老北京》,编排过程中多有参考,图片有不少重合之处。





海达·莫理循镜头下的中国人1933-1946




黄先生,一位十分谦和、有着非常丰富的中国艺术历史知识的、古玩生意界的老前辈。




带着念珠,沉静思考的尼姑




戒台寺虔诚的和尚




妙峰山进香的女孩



西山戴耳环的妇女



画家和孩子




女人和孩子




戴毡帽的男孩




站在大人身边的小男孩。他身穿条纹衬衫,除了额发部分打了一个结,剩下的头发都被剃光了,大概是小孩子的一种惯用的发式。



一个绑了冲天揪的小姑娘



写小楷的男人





丝绣,一项十分精细而辛苦的工作。最精美的作品是由手工制作的。在帝制时代,大多数的官服都经过精心绣织。




卷轴装裱店里正在装裱的男子




年轻的女画家看着年老的男画家在画画




画画的女画家




手把手教女孩画画




制作皮影戏道具



皮影戏艺人和他的道具




两个看皮影戏的女子




剪纸艺人。他用漂亮的纸做镂花模板,有红色也有其他颜色的,样式很多。




作坊里,两个男人在磁盘上描画




景泰蓝作坊里正在工作的工人




正在用算盘做账的账房先生




用传统方法造纸




手纺棉线




新年里,卖纸鸟的小贩



新年里,卖糖葫芦的小摊贩




卖鸡毛掸子的。北京是一个干燥、多灰的地方,因此鸡毛掸子经常用得着。



芦苇秸秆编织艺人。他在夏天出现,我见过他用新鲜的芦苇编成各种各样精巧的东西。



耍鼠的。小鼠们爬上梯子,穿过架子上的小环。木偶的主人在旁边伴奏。小老鼠可能是某种仓鼠,会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玩具摊前的孩子



天安门外卖柿子的小商贩。天安门是通往紫禁城的外门。柿子是一种廉价而且产量很高的水果,通常可以存放到霜冻季节,这时的柿子变得干瘪但却爽口清甜。



位于前门大街西面的天桥市场是一个固定的露天集市,离天坛不远。在这里能买到家用的任何二手货。



街上卖吃食的扁担摊



婚礼上吹唢呐的人



几个送葬的男人,手里拿着刺绣的雨伞和横幅



天桥市场在众人面前饰演小丑的杂耍艺人



今天中国的杂技和魔术举世闻名,但这些是从古代流行的娱乐形式发展出来的,逢年过节在天桥总能看见。




练太极拳的老人




滑冰的老人,另外一项受欢迎的运动是溜冰。这位溜冰的老者时常在北海表演技艺你,他年轻时曾为慈禧太后表演过。






编织,一位乡下妇人正在用玉米秸秆编织坐垫。



盘发,女子发髻的梳理过程




卖糖画的小贩正在制作一幅糖画



吹糖人,将糖稀吹成各种各样令人惊奇的形状

(完)

推荐阅读:

清末民初的珍贵彩照
美国摄影师镜头下民国初期的中国表情
80张可以了解近代中国的珍贵老照片
美国夫妇镜头下的中国,无滤镜的80年代。
珍贵照片|飞虎队镜头下的彩色中国
希特勒御用摄影师,埋藏在郊外的彩色照片
图片中的中国故事1951-2003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