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设计(1、2单元)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









点击对应课题即可查看


七年级上历史微课、解读、同步测试(1-19)

八年级上历史微课、解读、同步测试(1-26)

九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同步测试(1-21)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材料分析题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七八年级生物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第7-11课)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专练1(1-3课)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专练2(1-3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问答式知识点速记》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问题式梳理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拉丁美洲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了解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认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代表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究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愤图强的民族责任感;了解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英雄事迹,学习其爱国、不畏强权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兴起、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018414在没有任何国际调查结果的情况下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所谓叙利亚政府的化学武器基地进行了轰炸。当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就一份谴责美国以及盟国对于叙利亚军事行动的草案进行表决。安理会15个成员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之中只有中国、俄罗斯和玻利维亚投了赞成票。

大部分国家迫于美国的淫威,是不敢强出头的,但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就是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投谴责美国的赞成票,就是拉美国家反美霸权主义的一次缩影,更是以玻利瓦尔为代表的拉美反殖独立民族精神的传承。那么,玻利维亚共和国的建立与“解放者”玻利瓦尔有何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1.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因——殖民统治与掠夺

(1)教师简述:政治版图——“拉丁美洲”的由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掠夺的概况指出拉美地区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

(2)图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内因)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殖民统治与掠夺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内因)


2.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外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美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


目标导学二:概述拉美独立运动反殖斗争史实

1.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独立运动的时空状况。

提示:①独立运动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它分为南美洲北部战场和南美洲南部战场;运动主力: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时间起止:19世纪初至19世纪20年代末;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2.阅读教材,评说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反殖斗争的英雄事迹,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项目

反殖斗争史实

史料实证

情感体验

北部

地区

史实1: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

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

措施深得人心鼓舞

士气

以人为本体现人权与民主思想

史实21819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

斯山脉打败西班牙军队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克难奋进、英勇无畏

史实3: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建立美洲各国联盟、

团结联合斗争

高瞻远瞩、着眼未来

史实4:玻利瓦尔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州的独立运动

继续斗争、完全胜利

斗争到底、不居功守成

南部

地区

史实5: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教师可链接圣马丁与玻利瓦尔瓜亚基尔会议后隐退史料)

团结协作、联合作战

不迷恋权位名利急流勇退的无私奉献精神

评价

由于功勋卓著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推断出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同时依据史实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价值观”,升华历史情感。


3.拓展延伸在阅读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反殖民斗争事迹的基础上,讨论总结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战争的正义性;(2)有利的国际条件——美法革命的客观支持;(3)有一批杰出领袖: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墨西哥的伊达尔哥、南美洲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4)革命措施正确如玻利瓦尔建立根据地、解放奴隶、许诺战后分给士兵土地等;(5)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如海地支持玻利瓦尔;(6)参战将士英勇奋斗、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目标导学三: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探讨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2.教师在学生阅读和回答基础上,展示下图归纳总结原因。


目标导学四: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过程与影响

1.从历史要素角度,概括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程。

教师列表归纳:(学生完成下表内容)

要素

印度民族大起义历程

领导人代表

时间

1857—1859


章西女王

领导者

封建王公

主力

土兵

阶层

土兵、农民、手工业者、封建王公

结果

起义被镇压

影响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拓展延伸讨论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展示:英国武器先进实力强大。英国殖民者调集军队镇压起义甚至把派往伊朗和中国的侵略军调回印度。由于各地的起义军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再加上有的封建王公被敌人分化在关键时刻动摇投敌起义城市先后失陷起义失败。

提示:(1)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要是封建王公这些人后来很多都被英国收买了所以逐渐退出起义;(2)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组织不严密较为松散各自为战敌人分化瓦解;(3)英国实力远在印度之上;(4)缺乏统一指挥、发生内讧、叛乱和投敌等。



(三)课堂总结




19世纪,在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②同是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拉美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拉美人民团结协作、联合抗战,弱国最终战胜了强敌。而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最终起义失败。它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弱国同样可以战胜强敌!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通过使用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鼓励学生自学,通过历史问题的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学生对以往知识遗忘的较多,因此横向联系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比如在问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期,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运动,你知道是什么吗”时,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


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

类别
措施
作用(由学生归纳)
军事上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有利于建立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政治上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效率巩固了沙皇统治
经济上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农奴制的基础
文教上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科教素质
社会习俗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践行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材料展示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和《兴建新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3.展示图文材料

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不料沙皇接过侍从递给他的一把剪刀立即亲自剪除领主们的大胡子。不久以后彼得一世发布敕令:剪胡子是俄国人应尽的义务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

设问:图一情景反映了彼得一世什么改革措施?图二情景是近代中国哪一次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此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提示:剪胡须;辛亥革命;它们都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改革社会陋习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先进技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教师补充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目标导学三: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影响



1.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P8“相关史事”,分析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提示:俄国经济落后;农奴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社会矛盾;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读史料

材料展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的目的。

译文:凡是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地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我尽力去做到了(如让获得自由的农民赎买份地等措施)它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3.读教材和漫画图,引导学生说出改革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

提示:农民解放的实质: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



4.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拓展延伸:试从背景、时间、领导人、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三)课堂总结





学史为是了鉴今,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改革对俄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故本节课主要采用史料教学法,同时贯穿讲授法、问题教学法、阅读感悟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多样化的史料来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受时间、教材等原因影响,讲授的知识很难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以致学生对俄国历史的了解较为片段化。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内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意义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了解《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重要文件。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文件,认识这两部法律在内战中的作用;结合林肯的历史活动,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同时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意义;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难点:美国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方式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美国有线电视C-SPAN分别于2000年、2009年和2017年对一个由美国历史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三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林肯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中排名第一位。


2016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总统的样子。“开玩笑的说,我可以比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总统都像总统,除了林肯。”特朗普说,“因为,你没法超越林肯!”


为什么特朗普说“你没法超越林肯”?林肯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中排名第一位说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1.读教材和“美国南方种植园”图文,归纳美国内战的背景(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①政治上: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联合政权;②领土扩张;③经济上: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


2.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南北矛盾的表现:①关税之争;②奴隶制禁止与否问题;③废奴运动;④南北双方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归纳总结: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2)南北矛盾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作用
1.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内战初期的战争形势,理解“两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1)时间:1861年4月;(2)军事失利;(3)民众诉求。


2.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林肯对待黑人奴隶制态度的演变。
列表归纳林肯态度的演变:



阶段

林肯对待黑人奴隶制态度的演变

竞选总统前

他同情奴隶,反对奴隶制,认为奴隶制违反自由平等原则

当选总统初期

主张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废除奴隶制,最终达到废除奴隶制的目的

内战初期

幻想以保留南方奴隶制为条件,使南方各蓄奴州停止叛乱

初战失利

站在人民一边,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阅读史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是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登记人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材料二:1863年元月1日起,凡是当地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空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设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的颁布有何作用?
提示:(1)《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2)《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目标导学三:评价林肯的历史贡献
1.读教材,总结林肯在内战中的主要活动。


2.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
设问:华盛顿的主要功绩是什么?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提示: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国家独立;战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北美人民称他为“合众国之父”。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目标导学四:美国内战的意义
1.引导学生联系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性质,分析美国内战的性质。
提示:美国内战实际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战争

性质

依据

独立战争

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美国内战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2.读教材,帮助学生认识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
提示: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拓展】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内战的比较



不同

独立战争

内战

根源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目的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性质

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

1775-1783年

1861-1865年

领导人

华盛顿

林肯

文件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北方取得胜利

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这场战争,美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励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同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巩固都不是一件易事,就算是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美国,如果没有150多年前的那场南北战争,如果北方没有取得胜利,那么它的历史将改写,资本主义经济史或许也将改写。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美国内战》一课的重点是要体现林肯在内战期间的作用,而难点则在于分析内战的起因。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素质水平和知识基础,要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还在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难点。



依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能会向学生介绍一大堆的历史背景资料,再让学生总结出一二三四几点原因。这种较理性的分析不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让他们感性地、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图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建铁路。促进了日本交通的发展。
图三:提出“文明开化”,建立新式学堂。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图四: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即“殖产兴业”等。促进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

2.阅读教材和上述材料,列表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附图解)。



领域

改革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文化教育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标导学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和改革成功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改革措施,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




2.总结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提示: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讨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用史实进行佐证。



原因

依据

佐证

原因1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较薄弱

幕府制下中央统治较薄弱

原因2

倒幕派势力强大,有自己的武装,得到西南四藩和天皇支持

武装倒幕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原因3

国际环境相对较宽松

处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自由发展阶段

原因4

改革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政治、经济等措施有充分准备和应对举措

 


4.拓展延伸: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背景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中国充分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力量

对比

日本幕府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封建势力较强大,维新力量弱小,顽固派阻挠改革

途径

日本改革是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

中国维新派比较软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国际

环境

日本改革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环境较为宽松

中国改革处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结果

日本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改革失败了,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改革前都处于闭关、落后状态,都存在着严重民族危机(内忧外患);资本主义在两国逐步形成和发展

②内容:都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③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成为亚洲强国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和朝鲜,给中国等国人民带来灾难。历史证明:强而必霸的道路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


同样遭受列强侵略的中国开始借鉴日本成功之路实行改革,但戊戌变法却失败。它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多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上网搜集或者提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通过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美国总统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飞赴新加坡,于6月12日,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签署联合声明。

2018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乘中国高铁赴天津,出席中俄友好交流活动。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外星人”出场引动热潮。

今天的飞机、汽车、火车、高铁等先进科技与哪几次工业革命有关?为什么科技在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电的应用
1.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思考)
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运用过程。





设问:图一现象是谁发现的?它与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关系?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意义?
提示: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图解发明】





提示: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3.读教材和图文史料,了解爱迪生在“电气时代”的发明创造。





设问: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发明创造的名称。简要概括爱迪生在电器发明上的贡献。
提示:图一是电灯、图二是留声机、图三是电影摄影机、图四是碱性蓄电池。爱迪生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燃机的发明过程。
归纳整理:



发明物

时间

国家

发明人

名称

内燃机

1876年

德国

奥托

煤气内燃机

1883年

德国

戴姆勒

汽油内燃机


德国

狄塞尔

柴油内燃机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

2.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

3.结合上述发明创造,总结内燃机发明的意义。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图解意义】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阅读教材,了解化学工业产生的概况。

2.阅读教材,了解诺贝尔等人在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领域的发明创造。

提示:



领域

发明人

国家

时间

发明内容

意义

化学工业

和新材料

诺贝尔

瑞典

1867年

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厄特

美国

1869年

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夏尔多内

法国

1884年

人造纤维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目标导学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1859年,美国钻出世界上第一口具有商业性质的油井。当时,石油只用于照明,后来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开采和提炼石油,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旧的工业部门也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产生飞跃,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规模之大,往往控制着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例如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所控制,从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控制着生产和销售,乃至国家经济命脉。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欧洲列强几乎把整个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瓜分完毕。它们还强迫中国、土耳其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用强权干预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发源国

英国

美国、德国

开始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的应用

动力机

蒸汽机

电动机、发电机、内燃机

主要发明

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船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新能源

煤炭

石油、电力

影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为什么在以后的400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

简而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电灯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重点突出、紧抓教材,但是学生的参与不够,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才会有所收益,从而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从上世纪初至今,全世界发生公害事件60多起,公害病患者达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提示:
(1)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2)由于环境污染而形成的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生态文明、倡导“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
设问: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
提示:(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葛朗台给女儿留下了巨额财富,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
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
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2.引导学生读教材和漫画,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目标导学三:近代音乐美术大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材料展示:《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应法国大使邀请为拿破仑谱写的。在贝多芬的心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完成作品时,贝多芬在扉页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十分气愤,把扉页撕碎,扔在地上。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设问: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为什么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的扉页撕碎?作品如其人,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理念?
提示:因为拿破仑称帝,实行专政独裁,他已经由革命者演变为独裁者,违背民主精神。表达了贝多芬崇尚民主,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维护人权的民主思想。

2.阅读教材,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总结



一定的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都根植于时代的变迁,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紧密相联。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出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贝多芬和梵高创作出杰出的音乐美术作品,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往期精彩  

七年级上册道法精品教学视频

八年级上册道法精品教学视频

九年级上册道法精品教学视频

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微课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提纲(精品)

2020-2021期中考试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

【问答题】七上历史《问题式梳理知识点》

【问答题】八上历史《问题式梳理知识点》

【问答题】九上历史《问题式梳理知识点》

九上历史1-7单元核心考点过关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知识提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提纲(1-21)

九年级上册道法第一单元测试卷(1

初中历史同类知识归纳比较


点击底部原文链接,可以购买 

 主题班会精品课件70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