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真正天赋异禀的人何其稀有。常人眼中的“天才”,不过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罢了。人生很多事情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你过早选择放弃。
当薛其坤三战考研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能在41岁时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当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凭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一直挂记在心、念念不忘的,只是多年前的那个山东放牛娃,对“科学家”最朴素的敬仰与钦羡,和少年时代最懵懂的畅想与希望。薛其坤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决定读研究生——他还记得最初的信念,要当“可以为人类谋福祉”的科学家。第一年考研,高等数学只得了39分。薛其坤毫不犹豫选择二战。第二次考研,大学物理只得了39分。二次失败,流逝的也许不仅仅是年华,还有机遇也未可知。薛其坤没有踌躇和犹豫,他仍然走下去,选择三战,终于成功。其实,一次失败后,有多少人会选择二战?二次失败后,有多少人敢于第三次尝试?有时候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你对于你的理想,有多少热爱,可以经得起再三的挫折与考验?没有成功的日子里,你会觉得自己在蹉跎岁月,还是厚积薄发呢?你会觉得自己是在豪赌,还是在脚踏实地地砥砺前行呢?直到几年后,奔赴日本的仙台东北大学研究所读博,薛其坤的科学家之路才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机。“转机”实际上是新的考验。一个人身赴异国,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家人隔海,一切好像要从头再来。可博导樱井利夫治学极其严格,在他外号7-11的实验室里,薛其坤一周要工作6天,7点来实验室,11点之前不许离开——时间不可误,风雨无可阻。薛其坤说,“那时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太困了,就坐在公共卫生间的马桶上,悄悄眯一会儿。”薛其坤感觉异常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乎要落泪。他说一年中,会有七八个月是想放弃,想回国,想回家。有一次,上幼儿园的儿子,在电话里给他背刚学到的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听着儿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泪振作了起来。一年半之后,薛其坤取得了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是7-11实验室三十年来最大成果。薛其坤终于感觉到,那个放牛娃脑海里朦朦胧胧的梦想,开始变得有一点现实,有一点真切了。他感觉到,他是可以接近梦想的了。艰苦的求学经历,似乎点燃了他对科学发自肺腑的热爱,还促成了超刻苦的学术精神。回国后的薛其坤,已经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在接下来的20年间,他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5000小时。在此之前,薛其坤与自己的团队,经历了四年的不断尝试与不断失败。薛其坤常常给团队打气说:“全世界都试图攻克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科学发现特别是重要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只有冲,没有退路!”最终,薛其坤的团队成功了——比东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维尔茨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团队们,更早地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个研究成果将加速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掀起一阵阵科学风暴,改变一个又一个行业,乃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薛其坤希望在未来,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解决高温超导机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薛其坤希望在未来,科学家不再和贫困、枯燥挂钩。科学家也能成为年轻人偶像的一类。薛其坤说,“只要你勤奋、执着、专注,就不会在世上一事无成。”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天赋异禀的人何其稀有。41岁的院士,就是常人眼中的“天才”。但薛其坤,不过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罢了。才能这种东西,兴趣这种东西,一腔热血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要靠自己来挖掘、来创造的。有时候,“天才”和众生一起攀登,“天才”一步一个脚印地登顶、日夜兼程地奋进,可是在登顶后时回首,身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这个时候,在山腰休息的人们会说,“那个人果然是天才,人比人真是不行啊。”可是谁看到了,“天才”星夜兼程、不眠不休的辛苦呢?他仅仅是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渴望实现那个任何人都曾有过的朦朦胧胧的初心啊!注:本文转自谷粉学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我们会及时修改与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