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上的三国丨曹操抵赖?史官互黑?赤壁之战为什么是魏蜀吴版“罗生门”?
如果你只看过《三国演义》,可千万别说你了解赤壁之战。因为史书中对赤壁之战这场战役的描述矛盾太多了,魏蜀吴三家史料各执一词,相互抵牾,堪称“三国版罗生门”。
点击上方视频,了解赤壁之战的来龙去脉
1
曹贼?定叫他有来无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收到了一封邀请函。对方热情地邀请孙权一起打猎,只不过会多带点人马过来——大概,有八十万吧。落款:曹操。
这封信把当时年仅26岁的孙权吓得够呛。彼时的曹操刚刚挥师南下,兵不血刃取了荆州,志高意满,孙权毫不怀疑曹操的大军明天就能开到家门口。身前,是曹操大军压境;身后,是父兄两代多年打下的江东基业,摆在孙权面前的是投?还是战?
然而这时候有个人比孙权还紧张,就是被曹操追得火烧屁股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之后,刘备带着身边为数不多的部队和一帮老百姓一路南逃,路上几次都险些丧命于曹军刀下。逃到江夏与刘琦汇合后,手上才堪堪有了两万人马,但是这点兵力要抵挡曹军的追杀无异于螳臂挡车。身后,是曹操的追兵;而身前——却没有路可走了。
正当孙权和刘备为了同一个问题而焦头烂额之时,他们的身边分别有一位能臣站了出来。诸葛亮和鲁肃向他们的主公提出了同一个战略:孙刘结盟。
但仅仅是与刘备结盟,还不足以让孙权悬着的心脏放下来;真正让他有底气开战的,是周瑜提出的曹操“四患论”:
“这场战,我敢断言曹操必败。首先,曹操新占北土,人心不定,关西又有韩遂、马超相扰,这叫后患未消;其次,曹军精于骑射,不习水战,主动进攻必要弃岸登舟,这叫以短击长;再次,当下马上入冬,哪怕是曹军精锐的骑兵也要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这叫后勤不继;最后,北人南下,水土不服,必生大疫,这叫防疫压力。以上四点,都是兵家大忌,曹操一股脑凑齐了,这能赢,我当场把电脑屏幕吃了!”
“四患论“给孙权喂了颗不小的定心丸,但是还不够。周瑜以上分析并没有提到最重要的问题:两方兵力悬殊啊!孙刘两方即使联军,撑死也不过五万人,如何与曹操八十万大军抗衡?
周瑜微微一笑,他说有八十万你们就信?这个数据至少夸大了四倍甚至三倍,曹军的真实数量,应该在二十四五万人左右。
这也是史料关于赤壁记载的第一处矛盾: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让我们来看看不同史料的记载:《江表传》中引述曹操给孙权的信件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与将军会猎于吴。”曹操在写恐吓信的时候多少有夸大的成分在,这里暂时不取信;《三国志·诸葛恪传》说:“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这里所说“三十万”,联系上下文实际是回顾东吴光辉历史,自然也有夸大敌人以自矜的成分。《零陵先贤传》说:“孤有熊罴之士, 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谁敢不服”;《后汉纪》说:“操既有荆州水军十万,将顺流东伐,吴人振恐。”最后两种的“十万”之论结合来看应当是真实情况,即曹操自北方带来步骑十万,又收编荆州水军十万,相加共二十万。
周瑜的分析是:曹操自北方带来十五六万,收编荆州水军七八万,合计大约二十四五万人。这个分析应当最接近真相。一方面,周瑜常年于荆州作战,对荆州水军的实际情况也比较清楚;另一方面,他在战前跟自己老板讲ppt,自然得说些实在话。
因此,这场战争双方的真实兵力大概是五万对二十四五万。尽管还是差距甚大,但总没有”八十万“、“百万之师”听着那么吓人了。
总之,经过周瑜的一通战前分析,孙刘联盟这边树立了“曹操必败,此战必胜”的信念。而反观曹操那边,虽然曹操本人觉得“优势在我”,但手下的谋士们却是惶惶不安。贾诩委婉进言:“这几年虽然连战连捷,但大军已然是强弩之末,南下荆州都算意外之喜,再打一仗很可能翻车啊。”意思是让曹操见好就收,别上头了。
也就是说,这场赤壁之战打从一开始就被三方谋士断定”曹军必败“;而觉得曹操能赢的,恐怕只有他自己吧。
谁放了那把火?
赤壁之战中曹操到底是怎么输的?被孙刘联军的大火烧退的呗,这难道还有矛盾吗?还真有。当然,赤壁大火确有其事,在魏蜀吴三家的记载中都证实了这一点。矛盾在于:这把大火,是何时放的?又是由谁放的呢?
对于这把关键性的大火,孙刘两家当然都要抢这份功劳。孙家说,是靠我们周瑜黄盖用诈降和火攻之计才成功烧退曹军的;老刘家说,明明是我们两军合力先打退了曹军,再用火攻烧了曹操战船的。
离谱的是,这两家截然不同的描述又是同出于陈寿的《三国志》。这时候应该取信哪种说法呢?我们凭逻辑推断,在兵力上占劣势的孙刘联军先用火攻之计烧船,再大破曹军的可能性比较高。
解决了“何时放火”的问题,接下来就该回答“由谁放火”的问题了。而这就是个能够分辩小说党和正史党的关键问题。估计这时候弹幕上已经有关于“瑜亮之争”的辩论了,的确,《三国演义》在赤壁这一战里给诸葛亮捏造了非常多的高光时刻,什么草船借箭、掌中定计和神乎其神的孔明借东风,以至于多数人都忽略了正史上真正火烧赤壁的主角:周瑜。
大众印象里对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认知大多来自“孔明借东风”这一演义经典情节,可可惜正史之中对此事并没有丝毫记载。大家都知道孙刘联军的火攻计策有个bug:当时是隆冬时节,刮北风,而曹军在北岸乌林,孙刘在南岸赤壁,如果用火攻,大概率烧到自己,于是罗贯中编排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实际上根据后世的气象资料,当地在冬季总有三五日刮东南风,赤壁之战的东风是周瑜作为谙熟当地气候条件的本地人硬生生等来的。所以并不是“孔明借东风”,而是“周瑜等东风”。
如果我们采信《三国志·吴书》中的记载,那么真实的火烧赤壁应该是这样的:
战前,黄盖发现曹操不得水上排兵之法,竟然把战船排成一片,于是献上火攻诈降之计,周瑜从其议。之后,黄盖渡江,一把大火从战船烧到营寨,荆州水师付之一炬。周瑜和刘备登岸追击,曹操的地面部队几乎被一扫而平。
至此,“由谁放火”的问题也解决了。但是,果真如此吗?三弟在研读史料的时候,发现了很有意思的另一种可能性——曹军的船,是曹操自己烧的。这种记载如果仅仅出现一处还可以说是误传,但是史书中关于曹操烧船的记载,足足有三处:
据《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又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郭嘉传》中则说大军南征还师的路上,在巴丘爆发了疫情,于是烧船。《孙权传》中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可能有观众注意到了,上述三处记载的共通点除了曹操自烧战船,还有一个关键因素:瘟疫。
如果从后来者的视角回顾中国疫疾史,就会发现,汉末三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瘟疫爆发期,光是灵帝建宁二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的这50年间,见诸史料的瘟疫的大爆发就有13次。太平道能够成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出了治疗瘟疫的旗号;而曹操掌控的中原地区更是疫情高发区,后来建安七子中除曹氏父子之外的其他四个人,均死于或疑似死于瘟疫。
由以上史料看来,曹操烧船和瘟疫这两件事都存在的可能性非常高。那么,赤壁之战的大火究竟是谁放的呢?
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三弟认为,赤壁之战中很可能发生了两场大火。一场是孙刘联军放的,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那场火烧赤壁,周瑜用火攻烧毁曹操大半战船,赢得水面胜利。之后孙刘联军趁势登陆,在第二次地面战斗中,由于北方士卒大多感染瘟疫,战斗力大大减弱,被孙刘登陆部队一扫而光,曹操不得已撤军。而第二场火则是曹操自己放的:在撤退途中,急切北归的曹操考虑到行船拖慢行军速度,而战船大多收缴自荆州水军,烧掉也不可惜,为了不把这些战利品留给孙刘,于是主动烧毁剩下战船,这也给曹操一直强调“烧船自退”留下口实。
曹操给孙权的信中说自己是因为瘟疫而烧船自退,多少是想把赤壁之败的主观原因推卸给客观环境。常听有人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是败于大火还是败于疫情;三弟认为,无论是大火还是瘟疫,本质上都是曹操在战略和战术上犯了错误。
在战略上,正如贾诩所说,他的部队连年征战,袁绍、乌桓都是劲敌,南下荆州已是强弩之末,但曹操早已被连续的胜利冲昏头脑,展开了这场临时起意,轻敌冒进的战争。
在战术上,曹操不谙水战,在布阵上犯了错误,为火攻创造了可能性,可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另外,曹操显然不如周瑜熟悉当地气候条件,他如果能抢得先机A上去,孙刘联军决计是抵挡不住的,但他却选择和周瑜隔江对峙,终于叫周瑜抓到了机会。我在等CD,你在等什么?
关于疫情问题,在汉末疫情频发的背景下,曹军转战千里,长途跋涉,爆发瘟疫是大概率事件。周瑜在战前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而曹操却将之无视了。
三分天下?三分荆州!
人们往往认为赤壁之战是奠定天下三分格局的关键战役,但真的是这样吗?
赤壁之败后,曹操留下曹仁镇守南郡,自己班师。对于曹操来说,赤壁虽败,但损失并不算巨大,水军战船本是收自刘表,烧毁也不甚可惜;此次南征,至少消灭刘表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且在战后曹操仍保有荆北三郡,以后徐图江东就好。
而周瑜则打破了这种幻想,他花一年时间打退留守的曹仁,拿下南郡、江夏郡,曹操折腾半天也不过得了南阳一郡。
但随后,东吴在如何对待刘备的问题上,周瑜与鲁肃产生了分歧。周瑜认为,该趁刘备羽翼未丰把他做掉,鲁肃却答应把荆州的江陵借给刘备。
而刘备这边则靠着荆南四郡站稳脚跟,后来夺取川蜀,奠定帝业。
也就是说,赤壁之战的直接结果是三分荆州:孙刘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全国仍有许多势力割据,曹操也仍有南下的可能,远没有到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地步。而赤壁之战后三家在荆州地界的博弈,阻挡了曹操南下的脚步,使吴、蜀有了长足的发展机会,才有后来鼎足而三的局面。
特别推荐
(点击查看“霸业之巅-龙虎争霸赛”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