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200家组织呼吁:重视塑料食品包装中的化学品安全

摆脱塑缚 2021-09-05



近日,由33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发布的《食品接触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共识声明》(详情点击阅读原文),为证明食品包装与有害化学物质暴露的关联提供了更多证据,并警告一次性塑料和食品包装的化学品添加或污染,对人类和地球健康,尤其是儿童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为此,中国多家公益机构联手全球200多家组织,呼吁政策制定者积极回应这份经同行评审的共识声明,可采取的行动包括从食品包装中淘汰有毒化学物质,强制使用安全、可重复使用的替代品等。


共识声明清楚地陈述了以下事实:


约12,000种化学品被有意用于包装和其他形式的食品接触材料


大量研究(超过1200项研究)表明,它们可从包装迁移到食品和饮料中


这些化学品中,有许多已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害:暴露可能导致癌症、心脏病、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遗传毒性、慢性疾病(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这些化学品从未经过人类健康影响测试


大多数这些化学品的存在鲜为人知








许多上述化学品,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双酚类及全氟和多氟化物(PFAS),会用于由塑料以及纸或纸板制成的一次性包装物。生产商疏于披露包装材料中的化学品信息,这意味着对于使用这些包装的相关风险无法评估。


消费者和监管者并不是唯一缺乏知情权的人,许多包装生产商和废弃物处理业者都不知道他们加工的包装中存在哪些化学物质,而其中一些有害的成分很可能因回收而进入到再生产品中。



  ▲发表在《环境卫生》上的《食品接触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共识声明》



美国的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IEHS)和国家毒理学计划的前主任琳达·比恩鲍姆(Linda Birnbaum)表示:“ 家庭希望把能支持他们孩子的健康和福祉的食物放在餐桌上。但是几乎不可能找到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化学品的食品包装选项。当前的安全性评估未能考虑极低剂量的暴露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这使儿童面临最大的伤害风险。”


在国内,摆脱塑缚的总干事郑雪表示:今年新发布的《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指出“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然而,目前国内现有标准规范或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回收再生的塑料不能使用在食品接触塑料中,而回收塑料往往含有更多的化学添加剂,这些材料如果使用在食品接触塑料中,安全风险会比较大。


无毒先锋的创始人毛达表示:食品包装一直是减塑的难点。人们之所以仍在毫无顾忌地用塑料来包裹食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误以为它特别“卫生”和“干净”。包括华人科学家在内的全球33位环境健康研究者的这份声明来得正是时候!只有大众不再迷信塑料的“万能”,我们才能迫使生产企业做出彻底改变。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发起人常天乐表示:中国的消费者、农民和食品生产厂商对于塑料的健康和环境风险认识非常有限,但公众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来做出更好的选择。而目前食品产业链条过长,并且越来越被大型农业食品企业、电商和零售企业所控制,导致食品的包装越来越多,消费者健康、环保的选择越来越少。



以下是行动呼吁原文(2800字左右,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






关于对塑料、包装和人体健康的关注和行动呼吁




*注:除非另有说明,本呼吁中的所有陈述均基于《食品接触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共识声明》的调查结果


《食品接触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共识声明》由一群世界知名的人类和环境健康科学家发表,该报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为在食品包装中使用了有害化学物质的暴露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随着一次性文化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一次性食品包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可重复使用和可续装的包装形式。2014年,在欧洲产生包装废弃物约为每年8250万吨[1],在美国,城市固体废物中有6960万吨的包装废物被收集[2]。塑料正在迅速取代其他形式的包装,目前42%的非纤维用塑料树脂已被用于包装,全球塑料产量也从1950年的200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3.8亿吨[3]。


尽管海洋塑料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威胁,以及产品包装对资源和气候的影响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但新发表的共识声明表明,食品包装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政策制定者应当立即采取行动。


根据共识声明,及下文引用的微塑料相关研究,以下签署者表明我们必须采取重大行动,停止在食品包装中使用许多不安全的化学物质,并着重用安全、可重复使用和可续装的包装来取代一次性食品包装。


▲一次性食品包装(图源:Goncharov Artem / Shutterstock)


1.当食用包装食品和饮料时,人们会暴露在从食品包装中产生并转移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中。


有超过11,000种化学物质被故意使用于制造食品包装,另约有30,000到100,000种非故意添加物质(NIAS)可能会进入食品包装中。有超过1,000个经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清楚地表明,这些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从包装转移到了食品和饮料中,并表明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


2.许多与包装有关的化学物质要么对人类健康有害,要么其健康的风险尚未被评估。


几种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如致癌物、致突变物质、生殖毒素、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化学物质以及内分泌干扰物)被批准用于食品包装,包括但不限于邻苯二甲酸酯、双酚类、全氟烷基和聚氟烷基物质以及高氯酸盐。食品包装中所使用的许多化学物质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未被检测过。导致这些物质缺乏健康风险评估的一些因素包括:


- 食物接触的化学物质对内分泌的影响通常不会被评估。


- 在一些国家,法规允许生产商简单地声明化学品是安全的(根据公认的安全标识),而无需向相关法规部门告知它们的名称、用途和安全性(美国就是如此)。


- 在一些国家,在被批准的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中,只有部分比例的化学物质进行了人体毒性测试(此类测试是在实验室动物身上进行,美国的比例为31.3%)[4]。


3.食品包装是饮食中接触人造化学物质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甚至比农药还多。


人体暴露实验显示,人体内存在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而食品包装是一个重要的暴露来源,尤其是包装中的增塑剂。检测证明至少有3,221种化学物质存在于人体血液中。食品包装中化学物质的含量远远高于农药残留(高出100倍)。据估计,食品包装是人们接触增塑剂的主要来源。


▲研究发现,用回收塑料制成的食品包装中发现的化学物质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包括糖尿病和癌症(图源:packaging-gateway.com)


4.人们与食品包装中化学物质相接触以及被它们所危害的可能性或许被低估了,原因如下:


一些国家政府的监督管理依赖于行业暴露评估而不是实验测试。例如,在美国,在确定化学物质与食品接触是否安全时,其监管体系主要依靠化学品制造商来评估人体与化学品的接触程度。化学品制造商往往低估了暴露水平,因为膳食摄入量预测不是通过科学研究收集的数据来评估,而是基于制造商的假设。


人们未能认识到低剂量暴露造成的危害。通常低于一定水平的化学品不需要被检测。在欧洲,如果未经许可的化学品的迁移水平在10ppb(1ppb是十亿分之一)以下,并且没有遗传毒性、诱变性、生殖毒性或者呈纳米形态,则可将其用于塑料食品包装中。在美国, 0.5 ppb是“监管的门槛”。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即使是低剂量接触也可能会对健康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例如内分泌紊乱。


未能解决暴露于化学品混合物中产生的威胁。食用包装食品意味着人们将不断暴露在从食品包装中迁移出来的化学品混合物。尽管科学家们对此表示了极大关切,但接触这些混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尚未得到检验。当测试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时,通常是单独测试某一种化学物质,忽略了多重混合物与同时暴露的实际环境条件的影响。


产品中的化学物质缺乏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可能会导致潜在额外的风险,例如包装中含有回收物质。注:共识声明中提出了食品接触化学品使用对循环经济影响的担忧——在此,我们进一步关注这些问题。不仅消费者对食品包装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所无知,整个供应链也缺乏透明度,这也就意味着包装产品制造商自己往往也不清楚包装中有哪些化学物质[5]。这对回收商来说是存在问题的,他们没有意识到回收的化学物质被制成了新的食品包装[6]。


举个例子, 在食品接触用的再生纸[7] 中发现了矿物油 (这些矿物油通常被用于制造塑料、黏合剂、橡胶制品、黄麻和剑麻纤维,蜡纸,木板,和油墨) ,一些用于食品包装的再生黑色塑料被发现含有一种来自电子垃圾[8]的物质——溴化阻燃剂。回收可能会使消费者暴露于更多的化学物质之中,因为回收物可能预先受到化学品的污染,在制造过程中可能还会增加更多的化学物质。


5.微塑料的人类健康影响越来越受关注


虽然《科学共识声明》中并没有提及这些问题,但在一些科学研究中有提到,因此我们将它们列入关注。


塑料是地球上最普遍的材料之一。近三分之二的废弃塑料已经被排放到环境中并一直留在那里[9]。当塑料降解成的微(纳米)塑料则会存在于我们呼吸的空气[10]、我们喝的水[11] 和吃的食物中[12]。塑料食品包装,例如塑料瓶,是接触微塑料的一个来源[13]。在海鲜、盐、蜂蜜和啤酒等食物中均发现了微塑料[14]。据估计,普通人每周摄入约5克(一张信用卡的重量)的微塑料[15]。其中一些微塑料非常小,据推测(基于对同样大小的非塑料材料的研究),它们可以跨细胞壁迁移,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16],甚至可以跨过胎盘到达发育中的胎儿[17]。


呼吁采取行动保护公众健康,避免暴露在食品包装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和塑料。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本次声明的签署者呼吁政策制定者:


  • 确保在整个供应链中,包装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做到充分信息公开和可追溯;

  • 限制在食品包装(和产品)中使用有害化学品,并防止使用有问题的替代品。

  • 采取转向支持安全、可重复使用和可续装包装的政策








部分联署机构:摆脱塑缚无毒先锋食通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仁渡海洋宜居广州绿领行动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妮妮环球食育从农场到邻居


参考资料:

[1]https://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Packaging_waste_statistics, accessed Jan. 21, 2020

[2]https://www.epa.gov/sites/production/files/2016-11/documents/2014_smmfactsheet_508.pdf- acessed January 21, 2020

[3] R. Geyer, J. R. J. K. Lavender Law (2018)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 3(7) Sci. Advances  3:(7).

[4] Neltner, T.G., Alger, H.M., Leonard J.E., Maffini M.V. (2013) Data gaps in toxicity testing of chemicals allowed in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roductive Toxicology, 42:85-94.

[5] Samsonek, J.  Puype, F. (2013)  Occurrence of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in black thermo cups and selected kitchen utensils purchased on the European market,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30:11, 1976-1986, DOI: 10.1080/19440049.2013.829246. Rani, M.,. Shim, W.J., G.M. Han, M. Jang, Y.K.Song, S.H. Hong (2014) Hexabromocyclododecane in polystyrene based consumer products: An evidence of unregulated use, Chemosphere, 110:111-119.

[6] Id.

[7]https://www.foodpackagingforum.org/food-packaging-health/mineral-oil-hydrocarbons

[8] Samsonek, J.  Puype, F. (2013)  Occurrence of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in black thermo cups and selected kitchen utensils purchased on the European market,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30:11, 1976-1986, DOI:

[9] Id.

[10] Kasirajan, S., Ngouajio, M., (2012) Polyethylene and biodegradable mulches for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a review. Agron. Sust. Dev. 32 (2)501-529;  Wright, S.L., Kelly, F.J. (2017) Plastic and Human Health: A Micro Issue? Environ. Sci. & Technol. 51(12)6634-6647; Athanasopoulou, E., Tombrou, M., Pandis, S. N., Russell, A.G. (2008)  The role of sea-salt emissions and heterogeneous chemistry in the air quality of polluted coastal areas, Atmos. Chem. Phys., 8:5755-5769; Dris, R., Gasperi, J. Rocher, V., Saad, M. Renault, N., Tassin, B. (2016) Synthetic fibers in atmospheric fallout: a sour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environment? Mar. Pollut. Bull.,104 (1-2), 290-293.

[11]  Kosuth M., Mason S.A., Wattenberg E.V. (2018)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of tap water, beer, and sea salt, 13(4) PLoS ONE e0194970, https://doi.org/10.1371/ journal.pone.0194970; Mason S.A.,,Welch V.G., Neratko J. (2018) Synthetic Polymer Contamination in Bottled Water, 6 Frontiers in Chemistry 407- https://orbmedia.org/sites/default/ files/FinalBottledWaterReport.pdf; Schymanski D. et al. (2018)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water by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Release of plastic particles from different packaging into mineral water, 129 Water Res.154,154-62 -https://www. 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 S0043135417309272.

[12] G. Liebezeit, E.  Liebezeit (2013) Non-pollen Particulates in Honey and Sugar, 30(12)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Part A: Chemistry, Analysis, Control, Exposure & Risk Assessment 2136, 2136-40--  https:// www.ncbi.nlm.nih.gov/pubmed/24160778;  M. Smith, D. C. Love, C.M. Rochman, and R. A. Neff. (2018) Microplastics in Seafood and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Curr Environ Health Rep.,5(3): 375–386.; L. Van Cauwenberghe,, C.R. Janssen (2014)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Environ Pollut. 193():65-70.;C.M. Rochman, T. A, Williams SL, Baxa DV, L. R., JT Miller, F.C Teh, S. Werorilangi (2015) Anthropogenic debris in seafood: Plastic debris and fibers from textiles in fish and bivalves sold for human consumption, Sci Rep.; 5:14340.

[13] Winkler, A., et al.. (2019) "Does mechanical stress cause microplastic release from plastic water bottles?" Water Research 166: 115082.

[14]  Smth M., Love D.C., Rochman C.M., Neff R. (2018) Microplastics in Seafood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 5:375-386.

[15] Dalberg Advisors for World Wildlife Fund, (2019) No Plastic in Nature: Assessing Plastic Ingestion from Nature to People,,https://d2ouvy59p0dg6k.cloudfront.net/downloads/plastic_ingestion_web_spreads.pdf

[16] Prata, J.C. (2018) Airborne microplastics: Consequences to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34:115-126.

[17] Wick, P., Malek, A., Manser, P., Meili, D., Maeder-Althaus, X., Diener, L., Doener, P.A., Zisch, A., Krug, F.H., von Mandach, U. (2010)  Barrier capacity of human placenta for nanosized material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8 (3), 432e436..



-End-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

点击「在看」,共同抗击隐形污染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