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维迎教授的五个经济学故事,第四个故事很大胆

人神共奋 人神共奋 2022-07-05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中的五个故事



1/5

泰国皇宫的规则与经济学的信仰


泰国皇宫旁有一条河,导游总会跟游客讲一个皇后在这条河里淹死的故事。有人问,皇后那么多随从,为什么没有人救她上来呢?


导游说:皇后的身体是神圣的,除了皇帝谁也不能碰,只能用竹竿去救,没救上来也没有办法。


这个故事,出自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的《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但别以为张教授讲这个故事是批评随从迂腐不知变通,相反,他其实在借这个故事,表达对经济学的信仰。


张维迎教授认为皇宫规则的内在逻辑是:如果打破了这个规则,以后就有人为了碰一下皇后神圣的身体,故意把她推到河里。所以皇后的死是值得的,它保证了某些制度纯粹性,反而减少了不法行为。


同样,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人的预期。很多经济政策常常是出于好心,但政府的干预改变了人的预期,从而让干预效果南辕北辙。


所以很多时候,政府更应该“见死不救”,至少是“救急不救穷”。


张维迎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合乎常理的逻辑,因为他是经济学中“奥地利学派”的忠实信徒,这个学派的核心强调自由经济,怀疑国家政策过多干预经济的效果,自然,他的很多观点也与中国的现实格格不入。


正如这个故事表达的,这本书不是《魔鬼经济学》一类经济学普及我读,更像一个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传教士”向世人宣讲信仰。


本文就列举书中的五个寓言,大家体味一下,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思想,以及我个人狗尾续貂的看法。(文中除了注明“张维迎教授认为”的内容,其他都是我的借题发挥,不一定是张教授的本意,请大家注意区别。)



2/5

月光下的工作与利益分配


第二个故事与劳资关系有关。


有两个人合伙在晚上工作,一个人需要在月光下工作,他的工作状况,另一个人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人则相反,需要在树影下工作,所以他有没有偷懒,别人并不知道。


请问,他们应该如何配合工作和分配收益?


合理的方法是让月光下工作的人先得到固定收入,因为的工作是可监督的,这个人的收入拿走后,剩下的再分配给树影下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不可监督,但他可以监督月光下的人工作,并获得剩下的钱。


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个故事比喻的是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工作关系。


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中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最难被监督的人应该成为监督者,最重要的人应该是监督者,资本雇佣劳动是效率的体现。


这个解释跟正统的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不同。老板拿“剩余价值”,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适合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特点的分配方式:老板干不干活,员工看不出来,员工干不干活,老板相对容易辨别,所以最合理的分配方法是让员工先拿固定工资,企业有盈利了,老板再参与利润分配。


相反,如果让老板拿固定工资,员工拿“剩余价值”,员工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因为老板都拿固定收益了,谁还会为企业经营负责呢?


所以在企业中,越低层的职位,工资越是要采用固定计酬方法,包括工人的按件计酬,白领的按时间计酬,业务人员的任务提成;越高层的职位,收入浮动越大,越是要与企业效益有关,即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故事偏袒管理者,实际并非如此。管理者的分配顺序是劣后于员工的,不管你的经营如何,都必须要保证普通员工的工资。


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银行用政府抢救企业的钱给高管发高额资金,就引发了民众的愤怒和占领华尔街运动。



很多人可能要说,管理者也不一定能监督得了员工啊。


没错,所以就有了本文选的第三个故事。



3/5

无人看管的苹果树与股权激励


第三个故事中,张维迎说:


“记得我在农村的时候,我们家有一棵苹果树,苹果树离我们家比较远,离另一家人比较近,我们很难保护这棵苹果树……”


在现实生活中,苹果未必是邻居偷的,有可能是路人偷的,但邻居无法证明自己,不如加入偷苹果的行列。


更糟糕的是,苹果熟了,主人就会来摘走,偷苹果的人只能在苹果还青的时候偷,最后大家吃的都是不好吃的苹果。结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负和博弈,越分配蛋糕越小。


这个故事讲的是,如果产权所有者无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怎么办?


比如一家大企业,肯定有混日子的员工,但老板不可能监督每一个人,这么一来,那些不混日子的员工,也会跟着混。最终,老板的利益受损,混日子的员工也不会多出工资来,同样是“负和博弈”。


怎么办呢?张维迎的观点是“产权保护越困难,产权的分享就越重要……,所以我们家每年秋天都要送两筐苹果给这家人,这样他们就不偷苹果了。” 


在现实生活中,邻居与其偷吃不熟的苹果,不如帮主人看好这棵苹果树,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红苹果,所有的人都得益。


可能有人不认同这个做法:苹果本来就是我的,凭什么要我分一部分给小偷?但对于经济学家,这不是问题,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就算找警察也是有成本的,如果维护产权的成本高于分享产权的成本,那我还不如分享。


这个故事对应着劳资关系中“股东给员工的期权激励”。


很多老板认为,企业给员工的期权激励也是薪酬的一部分,所以,给了期权,工资就可以少给。但这个故事显然不这么认为,期权的本质是产权的所有者,在实施难度较大的经营战略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向员工支付的额外报酬,是一种产权的分享行为,不能因此而减少工资上的支出。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时代背景,当时郎咸平对国企产权改革提出全盘否定,认为MBO(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是“保姆侵吞主人房子”,是国有资产流失。


张维迎奋起反击这种说法:“没有负责任的老板,就不会有合格的员工;没有合格的主人,也难有称职的保姆……,如果保姆糟蹋这个家的话,主人哪儿去了?”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如果你无法保护苹果,还不如分一些苹果给能够保护的人。



当然,在这个故事中,邻居和苹果树的主人之所以愿意把苹果树留到熟了之后再分配,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他们对苹果树权益的预期不变。


但如果苹果树的产权是有争议的,那就不一定了,这就是本文选的第四个故事 。



4/5

自由的囚犯与不自由的逃犯


前面三个例子都是比较理论的,书中还有一个非常大胆也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一件案子有两个罪犯,一个人被抓正在服刑,他知道自己剩余刑期,还在想办法减刑;另一个人在逃,他赚了很多钱,但他发现抓捕技术越来越先进,自己说不定有一天会落网,赚的钱全部被剥夺。


这两个人,你觉得谁更幸福?


张维迎的看法是:“我感觉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很像坐牢的那个人,现在的民企却很像在外边自由的这个人。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真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期待,好比当时某个人做生意可能是违法的,但相信未来是合法的。而现在的情况是,正在做的事情是合法的,但是担心随时可能变成非法的。”


这个观点让我想到“民营经济原罪论”: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不符合当时或者现在的法规的行为,可以说是带着“原罪”而生,这就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经营到了一定程度,企业家自然把注意力转移到保护财产而不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当外界带着原罪的眼光看这些民营企业时,企业的正常投资行为也会被解读成“逃跑”。


就像那个故事中的逃犯,对未来失去了预期,虽然是自由的,却生活在无所不在的恐惧的枷锁中。


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十年的国进民退,既有政策和市场自身的原因,也是民营企业家内心矛盾的真实体现。


2018年秋,有一篇名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突然火爆网络,这篇逻辑牵强的文章的出现也许是一个偶然,但它在此时出现引发一场“民营企业离场论”的震荡,却是一个必然。


2018年可能是民营企业家最恐慌的一年,首先是去杠杆导致一批高杠杆的民营企业破产,然后是国有资产帮助一些上市公司实控人解决股权质押危机时,引发“公私合营”的怀疑;还有“别让XXX跑了”之类的民粹评论,以及自媒体对刘强东事件、马云退休的“阴谋论”解读,一时人心慌慌。


最后,只能靠最高层亲自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其中特别强调“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这段话被解读成帮助民企从“原罪论”的思想包袱中解脱出来,从“离场论”到“自己人”,《经济观察报》称之为“民营经济惊心动魄的50天”。


没有预期,再离谱的阴谋论都会自我实现。



5/5

开门的主人与胆子越来越大的小偷


最后一个故事:


有一家人晚上睡觉开着大门,小偷进来匆匆偷了一样东西就走了;这家主人没有理会,第二天晚上还是开着大门,小偷又进来,这次找得仔细了一点,偷了一件值钱的东西;主人还是没有理念,晚上还是开着门睡觉,小偷又来了,这一次,他放心地偷了很多贵重的东西,最后,被主人叫来的警察抓住了。


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报警,可能连拘留都够不着,但这一么一来,屡犯加盗窃数额巨大,就可以判他十年。


这个故事,张维迎教授用来说明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政府为了激活经济而降低利率,扩张信贷,扭曲了价格信号,叠加中国廉价商品和房地产泡沫,给了市场一片虚假繁荣,就像那位主人给了小偷“虚幻的安全感”,结果小伤变成了大痛。


以上是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再一次显示了他作为奥地利学派忠实信徒反对政府干预的逻辑。


对于这个说法,大家今年可能更有感受。为了刺激经济,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放水,结果提振经济作用有限,反而是刺激了股市在经济大衰退中不断创新高。我上个月间写了一文章,列出6月份中国福布斯首富榜前20位全部比去年年底财富增加了。


不过,如果我是崇尚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者”, 我会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完全相反的解读。


张维迎教授把“主人晚上不关门”这件事当成国家干预行为,认为这提供了一个虚假的价格信号,但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会把“主人第一、二次不报案导致小偷成巨偷”当成“政府不作为”的例子,所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不是政府管得太多,而是管得不够。


刺激经济虽然造成财富分化加剧,但毕竟还是有部分效果掉到了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如果不刺激经济,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所以国家既要在危机时刺激经济,又要在过热时及时踩刹车——国家很忙,越来越忙了。


但张维迎教授显然更注重这轮刺激之后的后果:政府债务加剧,热钱冲击经济、新一轮痛苦的去杠杆,等等。有一些是全球性的问题,有一些中国特色的问题,但都在积累下一轮危机。


最后,我想说,无论你是否认同张维迎教授的观点,你都应该承认,他是一个有信仰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不是用来恰饭的,而是有着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如果让一群只讲现实利益的经济学家主导经济政策,民众失去了稳定的预期,永远在猜想政府的下一个政策,可能国民经济反而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经济学相关的文章


经济不好时,股票、房地产和银行理财,投资哪一个更好?

踏实做事,也要抬头看天,经济学大师告诉你几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穷人的穷,跟我们的平庸,是同一个原因






人神

共奋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