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想在五年后,成为一个不靠工资吃饭的人吗?

人神共奋 人神共奋 2023-01-05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每周五原创:解读经典,笑看职场

投资理财这件事,职业和业余最大区别,从来不是水平高低。

今天还要跟大家报个帐,公布去年的保护费收入……


1/5

你在投资上花的钱和时间,能赚回来吗?


我有个毛病,做任何事都喜欢计算一下时间成本,以提醒自己不要浪费时间。


去年我统计了一下自己花费在投资上的时间(包括看各种研报和盘后分析、包括设计测试优化自己的交易系统、包括必要的看盘时间,等等),发现平均每周已超过15个小时。


我忍不住算了一下,按照我现在的劳动成本,每年应该获得8万以上的回报。


目前肯定达不到,那么接下来,我就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别管什么回报了,还像以前那样,把投资当成单纯的兴趣爱好。


事实上,绝大部分业余投资者都是这样的,他们总是把在投资上赚的钱当成预算外的收入,而不去考虑自己投入的时间成本。


相反,那些时间成本高的高净值人士,要么几乎不在投资上花时间,追求财富稳健增长;要么把投资作为事业的一部分,追求超额收益。


而且投资和一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是有风险的,这个选择被我PK掉了。


第二个选择:减少在投资上花费的时间,只要战胜通胀就行了。


不甘心啊。


第三、成为一个职业投资者,优化自己的时间投入,以达到职业投资者要求的稳定的高收益率。


大概要达到多少呢?我算了一下,是稳定的年化15-20%。


这个收益率其实不高,但难度在于这两个字:“稳定”。为什么要稳定呢?如果想要成为收入来源,就不能饱一顿,饿一顿,一定要超过牛熊。


通常而言,稳定15%的年化收益,意味着你所使用的投资系统,任意一年的投资亏损都不能超过15%,也不能出现连续两年12%的亏损、连续三年10%的亏损。


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大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机会,大大降低最终的收益水平。


我能做到吗?



2/5

业余和职业的最大区别,并不是水平高低


刚好,我遇到了一个有操盘经历的朋友,把这个困惑告诉他。


他的回答让我意外:“这是职业投资者才会去考虑的问题啊……”


他给了我一个“范撒普超级交易员标准”去评估自己的投资方法,利用一个复盘公式,把最近连续三十笔交易填了进去。


这次复盘,改变了我对投资的看法。


第一个发现:我记得最清楚的那几笔大赚大亏的交易,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整体收益的方向。它们会暂时提高或降低收益水平,但往往在一两个月之后,波动又回到原来的趋势中。


也就是说,那些你根本记不得的小赢小亏的交易,才决定了你的整体收益率。


第二个发现:我在技术上把握得最好的那些交易,在最低价精准买入,最高价精准卖出,但从整体资金的增值来看,没什么了不起的。


最重要的发现:我从没有从整体上判断过自己的交易体系是否合理。就像那份资料总结的:绝大多数业余投资者迷失在一笔笔具体的交易中,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交易。


所以业余和职业的最大区别,并不是水平高低。



业余投资者最喜欢吹嘘自己追上了什么大黑马,可一问到今年收益的问题,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


业余投资者中也有很多高手,比如雪球上很多人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其见识往往比机构研报更深刻,论坛里也有很多抓题材的短线高手。


可这些人的并没有清晰的投资目标,他们热衷于寻找大黑马,或者执着于一种固定的短线手法,这就在操作层面把自己降到了“高水平的业余选手”行列。


有没有明确而实际的目标,这才是“爱好者”和“职业选手”之间的最大区别。


前面说到,我之所以一定要成为一个职业投资者,是希望能够获得与投入匹配的收益,这就是我以“职业投资者”的思维方式,考虑的第一件事。


 

3/5

职业投资者的目标至少分成两种


把投资当成兴趣爱好,当然不需要目标,结果就是买卖没有投资系统,完全凭经验凭感觉,长线进短线出,套牢就装死。


但是带“职业”二字就不一样了,公司有经营目标、部门有考核指标、个人还要工作计划。“制定目标”是从“兴趣”到“职业”的必经之路。


理财的目标是战胜通胀,年化收益5-8%就够了。职业投资者的目标就复杂得多, 但大目标只有一个:


能够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一个不靠工资吃饭的自由职业者


做到这一点的基本要求有两个:控制一定量的资金,达到一定的稳定收益率


从这两个因素出发,职业投资者的目标至少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激进型目标

尽可能争取10年10倍的收益,但不在乎中途的亏损。


这就是一个“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的目标,想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放手一搏,期望从此摆脱工资的束缚,但中途一旦出现大的亏损,就不得不放弃这个目标,老老实实地回去上班。


第二种:稳健型的目标

每年15-20%的收益,一但出现10%以上的年亏损就暂停投资。


持这种目标的人,很可能就像我一样,目前还是只能把投资当成第二职业,投资收益当成第二收入来源,但仍然希望未来能摆脱工资。而15-20%的收益,既能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难度又不算太大。



为什么“收益率目标”如此重要呢?因为它将决定你接下来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品种、投资方法、持仓管理、风险管理……


我就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投资风格差异,来说明这两种不同的目标,造成的不同结果。

 

4/5

为什么你看得准却拿不住大黑马


10年10倍的收益,相当于这十年的年化收益率26%。


这个水平持续10年,说难也难,2008年市场上的300多支偏股型公募基金, 10年后累积收益率能达到十倍的只有10个。说不难也不难,相比而言,私募基金达到十年十倍的,那太多了。


这两种基金的投资水平其实都差不多,结果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投资目标”造成的。


私募基金的收入直接来源于投资收益,所以,每一支私募,不管他的理念是什么,都有一颗“十年十倍甚至百倍”的心,必须采用第一种投资目标。


而公募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管理费,管理费取决于基金规模,基金规模往往取决于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也就是说,只要你的排名在中上,你的规模就可以稳定增长。


而且,每个公募基金都要力图避免大的盈利回撤,到手的盈利回撤对基民的心理压力比亏损还大,往往意味着大的净赎回,收入也随之下降。


这就是公募基金不会去追求“十年十倍”的道理,也决定了他们更近似于第二种投资目标。



两种投资目标的差异,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也同样很大。


去年的白酒股大涨的时候,很多人按这个逻辑想到了啤酒——白的能涨,啤的为什么就不能涨呢?


这个逻辑其实挺好,白酒股上涨的内在逻辑是因为消费升级,导致高端白酒量价齐升。说起来啤酒也有很多年没涨价了,在高通胀的时代,啤酒同样要消费升级,高端啤酒同样会量价齐升。


但问题就在于,影响消费的因素太多了,啥时候涨价呢?也许今年,也许是明年。销量能跟上吗?也许是同步上升,也许只能持平。


此时,不同的投资目标所导致的不同投资方法就显现出来了。


对于“激进性目标“的投资者,因为可以接受更大程度的亏损,往往会提前配置,选择进入安全估值区间的股票,采用越跌越买的策略。因为涨价是大概率事件,只要熬过眼下的亏损就行了。


但对于“稳健型目标”的投资者,因为无法接受过大的利润回撤,只能等啤酒龙头的趋势走出来,跟着大资金后面一起买,利润少吃了一段也认了,谁让自己不能承受大的亏损呢?


很多人都会懊恼自己“看得准却拿不住大黑马”,认为是自己心态不好,意志不够坚定。其实“投资心态”是个伪问题,真正的原因,是“稳健型目标”的投资者,错误地选择了“激进型目标”的投资品种,最后因为初始亏损过大而被迫止损,放走了大黑马。


所有的投资系统本质都是一句话:“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截断亏损“就是“止损”,”让利润奔跑“取决于“止盈位”,而这两样,都要根据你的投资目标,事先计算出来。


举个例子,你如果追求25%的年化收益,又没有时间短线操作,那就只有选择半年内有50%以上上涨空间的品种,那么你的交易机会一定不多,为了把握有限机会,必须把止损位设到20%以上。


20%的止损位,大部分投资者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大部分业余投资者的止损止盈设定都是拍脑袋的:明明是基于基本面的投资,止损位却只给了5%;明明是做趋势交易的,止盈位却设到了15%,导致了整个交易系统先天就是亏损的。


只有确立了合理的投资目标,你才能利用“可接受的最大损失”“可接受的最大盈利回撤”“单笔交易的期望值”“胜率”“交易频率或持有周期”“收益风险比”“交易头寸计划”等多种因素,组合成几套不同的交易系统,去应付牛市、熊市、平衡市这三种不同的市场环境。


5/5

找到自己的财富自由之路


为了能说清楚差别,前面的两个目标都很极端,其实大部分的目标都是在两者之间,比如说:


目标三:先激进后稳健

最初三年资金翻倍,达到一定资本积累后,逐步降低到15%。


目标四:先稳健后激进

最初八年每年15%的净收益,达到一定资本积累后,追逐更高的收益率。


目标五:加杠杆(操作稳健、资金激进)

最初五年1:1加杠杆,同样15%的总资金收益率,更快的资本积累速度,但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

……


不难看出,不同的投资目标取决于不同的人生规划,不同的人生规划又取决于你独特的个性与价值观。


有了正确的投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设计投资系统,你所作出的每一个投资决策都是轻松的;反之,你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纠结中产生,每一段投资——不管是赚的,还是亏的,都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


让你的投资目标和人生目标匹配起来,而不是让投资影响你的生活,这才是你为自己度身定制的财富自由之路。


P.S.


最后向大家公布一下去年收到的保护费情况,毕竟这些钱都是大家给的,还是应报个帐。


我是从去年四月份开始保护费的,从金额上讲,9个月一共收了一万多。


其中5月份最高,收到2283.93元。除去4月份的半个月,最低的是8月份1200元,跟我一篇稿费差不多。但两者不一样,这是大家心甘情愿给的,一块的价值抵十块。



从笔数上看,6月份笔数最多,收到了330笔,平均两个小时“咣当”一下。



单笔保护费在8块多。其中11月最高,达到了14块,因为来了个”豪客“,金条砸我一脸(金额我就不公布了,以免树标杆之嫌,反正数学好的可以自己算)。



老读者打赏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好的方面讲,老读者对我越来越爱了,坏的方面讲,队伍规模没跟上。



感谢为以上数据增添一份力量的你,希望2018年,大家继续支持我的创作。


最后就是本月的收钱二维码


因为微信不让我看到转钱的人是谁,所以,强烈建议你在转账留言中写下你的微信昵称


需要说明的是,给多给少完全自愿,而且,给的人没有任何特殊待遇,不给的人也不会把你拉黑,纯粹是心意。



与“投资决策”相关的文章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只有花掉的钱,才算你的钱

为什么你总是追不上钱逃走的速度?

人神

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