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刁莉 金靖壹 | 内蒙古调研札记:贸易与城市发展的今昔

刁莉 金靖壹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1-02-02

作者简介:刁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靖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9年第1期,总第83辑。


作为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有着难以想象的辽阔,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临八个省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日本,十二个韩国。同时面积狭长的内蒙古横亘在中国北方,连接东北西北,拱卫华北,经度跨越了将近29度,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2018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刁莉副教授团队中俄蒙经济走廊调研主要考察的三个城市呼和浩特、满洲里、二连浩特,彼此距离数百里,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存在较大差异,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因贸易而兴起的城市,但又因兴起的时代不同而具备各自的特色。将三个城市的发展有机衔接起来,便是一部完整的商品贸易史。 

一、贸易塑造城市

“浩特”(hoton)在蒙古语意为“聚居地”、“定居点”,有城市的含义,但又不尽相同,因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性决定了“浩特”非固定经常搬迁的特点。但意为“青城”的呼和浩特则重新定义了“浩特”,1581年,“筑城者”阿拉坦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成,筑起城墙,推动其做出改变的原因之一便是贸易。众所周知,北方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农耕民族的商品有着极强的依赖,诸如茶、盐、铁、棉布等在草原极为稀缺,属于生活必需品,与此同时,草原上丰富的马匹、牛羊也是中原农耕民族所需要的商品,也正是因为贸易商品需求重要性上的不对等,使得双方对于贸易的态度大为不同,双方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使得贸易和战争时断时续。阿拉坦在1541年派遣使者赴明,请求开放边境互市,但遭嘉靖皇帝拒绝,于是北方边境爆发了多次边境冲突,甚至在1550年发生了“庚戌之变”,阿拉坦在京城外纵兵劫掠。直至嘉靖驾崩隆庆登基后,积极改善明朝对外关系,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史称“隆庆和议”,同时也通过了“隆庆开关”妥善解决了肆虐南方的倭寇问题。正是在与中原关系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阿拉坦于1581年修筑了呼和浩特城。

满洲里又是另外一段故事,1901年贯穿欧亚的大铁路中东铁路(东清铁路)西部线修建完成,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时称“满洲”)的首站,在俄语中称为“满洲里亚”,音译为汉语变成了“满洲里”,1907年满洲里与东北地区的哈尔滨等十六个城镇一道开辟为商埠,成为口岸城市。满洲里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广州、上海等近代口岸。首先这些城市在成为口岸之前便是经济产业集聚中心,广州是岭南的市场中心,即便是上海也汇集了长三角的沙船,其次这些口岸城市都有便利的水运交通。满洲里与之大相径庭,在中东铁路建成之前荒无人烟,用“铁路带来的城市”来形容满洲里也不为过。从深层次来看,中东铁路是晚清最大的FDI,沙俄试图通过修建铁路强化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贸易特权。与清代中俄互市贸易兴起的买卖城不同,满洲里是工业先发国通过现代交通工具对后发国进行贸易掠夺而形成的口岸城市。

二连浩特与呼和浩特同为“浩特”,但二者兴起的原因却并不相同,二连浩特是蒙文汉译音,“额仁达布散淖尔”在蒙语中意为“二连盐池”,也有斑斓湖之城的美称,“额仁”是牧人对于戈壁荒漠的美好描述,有海市蜃楼之意。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二连浩特便为蒙古高原的通商口岸,“天津-北京-张家口-查干敖包-库伦”商道在开辟不久后,便延伸到了俄罗斯,明隆庆、万历年间,俄罗斯帝国曾两次派遣使节沿此线进入京师,在交易期间,数万峰骆驼和牛马在此商道运输,繁忙景象十分壮观。张库(张家口至库伦)商道的形成带动了沿线商业市镇的形成和发展,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二连盐池设立了伊林驿站。伊林驿站当时虽然极为简陋,仅有几间地窝子土坯房,但却是张库商道上的重要站点,旅蒙商的驼队络绎不绝。正因为处于荒漠之中,受制于水资源匮乏,二连浩特虽然作为贸易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但规模始终难以得到扩张,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驿站而存在。二连浩特真正意义上具备城市规模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2年被列为13个沿边开放城市,使其作为中国对蒙古国最大口岸的地位延续至今。

三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均与贸易息息相关,可以称得上是“贸易塑造城市”,但不同时代城市兴起的逻辑却有所差异。“呼和浩特筑城”背后的逻辑在于:传统物物贸易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因资源禀赋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结构,游牧民族在畜牧产品如马匹、毛皮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但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所必须的铁器、食盐则相对短缺,农耕民族在此类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由于双方需求的差异性,使得农耕民族掌握了贸易的主动权,但拥有较多的马匹在冷兵器时代意味着在军事上具备优势,呼和浩特正是传统贸易时代冲突和贸易交织之下形成的城市,也是双方由冲突走向贸易达到均衡的体现,贸易成为了战争的有效替代方式。“铁路带来满洲里”背后的逻辑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开展和工业革命的推进,先发工业国制造优势愈发凸显,处于价值链上游,后发工业国在价值链中处于中下游,逐渐沦为原料供应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轮船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所以伴随着贸易而兴起的口岸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地区,满洲里的兴起则与铁路有关,与传统口岸有所差异,但又殊途同归,虽然当时贸易并非以公平形式展开,但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新式交通工具显著改进运输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运费,交通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也随之兴起,作为中东铁路进入中国首站的满洲里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兴起的。“伊林驿站蜕变为二连浩特”背后逻辑在于:改革开放后中蒙贸易的开展,正如传统李嘉图或H-O模型认为的那样,各国利用比较优势,通常会增加所有国家的收入。改革开放后,双方贸易日益紧密,作为对蒙最大口岸的二连浩特也随之迅速发展了起来,克服了地表水匮乏等发展掣肘。昔日“万里茶道”上的驿站,逐渐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明珠城市,日益焕发出蓬勃的新活力。

“大青山下,客商往来,草原一片安宁,远处传来呼和浩特城的召寺悠扬的撞钟声……”、“白山黑水之间,草原森林之畔,一条铁路蜿蜒在其间,远处载满货物的火车呼啸穿过中俄边境,驶向前方的满洲里……”、“百年马嘶驼铃虽已远去,但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漫长戈壁滩上出现一座绿城,与蒙古国扎门乌德隔国门相望……”。穿越时空,三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却反映着同样的事实:贸易塑造城市。贸易对于边陲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贸易模式本身也在升级。传统贸易时代,贸易和战争是获取资源主要方式,能够通过贸易方式获取所需物品,那就完全没必要再通过战争去劫掠了,贸易往往是解决战争的最有效手段。到了早期全球化时代,新式交通工具拓展了贸易的距离,但是并没有缩减贸易双方的不对等性,反而通过贸易进一步拉大双方发展的差距,贸易成为早期列强进行资本积累、原料掠夺、产品倾销的主要工具。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当代全球价值链的构建使得各国需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在贸易中通过干中学和产业转移等方式,使得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贸易寻找到自身的发展契机。呼和浩特、满洲里、二连浩特三座城市的兴起可以看作是一部贸易与城市发展交织而成的历史。首先,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贸易范围得到扩展,由民族间贸易拓展到国家间贸易,再进一步拓展到全球贸易;其次,贸易运输方式在改变,传统贸易使用的交通工具多使用马匹,驼队,“万里茶道”此类以陆路为主的运输方式成本相对高昂,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将“万里茶道”形象描述为“官方商队从莫斯科到北京往返需三年。商队在漫长旅途中必须穿过戈壁沙漠,这段路少说有4000俄里,即差不多四千公里”,而中东铁路则改变了这种贸易方式,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 

二、城市发展与贸易繁荣

时至今日,凭借丰厚的历史遗产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三座城市仍然是我国北疆重要的贸易城市,可以在三座城市中发现很多历史留下的文化元素,例如招牌。招牌是一个地区商业的名片,一般城市的商店大多使用汉文书写就足够,一些大型企业会使用中文和英文以满足国际化需求,难以想象一座城市大街小巷招牌均使用两种乃至三种文字书写而成,这背后一定具备相应的历史原因和实际价值。呼和浩特的招牌使用汉文和老蒙文书写,体现了两民族文化上的交融。地处中俄蒙交界的满洲里,招牌由中文、俄文、老蒙文、书写,因为贸易往来的便捷,街头随处可见俄罗斯民众,很多中国居民也能够在生活工作熟练使用俄语进行交流。作为中国对蒙最大口岸的二连浩特招牌使用的招牌由汉文、老蒙文和新蒙文书写而成,在街头也可以看见很多蒙古民众前来采购商品,也从侧面反映了往来密切的民间贸易已经贯穿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贸易与城市发展具有双向作用,贸易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因贸易而兴起,与此同时,城市自身的发展也会制约着贸易活动的开展,如何突破制约以发挥贸易红利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难题。调研组所考察的三个城市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省会,另外两座城市是自治区的计划单列市(县级市),满洲里口岸主要担负着我国与俄罗斯、东欧国家及西北欧国家的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转运分拨等任务,被称为“欧亚大陆第一条通道”。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最大口岸,发展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明珠城市,日益焕发出蓬勃的新活力。但三座城市都受到了一些客观情况的制约,如何去突破这些限制,更好地推动贸易活动的开展成为城市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省会的呼和浩特,产业结构与蒙古国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同质性,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裁汰过剩产能,然后充分发挥作为省会的中心作用,积极参与到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之中。满洲里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来源于气候,因为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漫长而寒冷,满洲里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受季节限制较强。夏季经济活动密集,旅游业处于旺季,呼伦贝尔大草原、套娃酒店等等游客络绎不绝,相较之下冬季旅游业相对冷清。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寻找冬季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二连浩特同样受制于地理条件,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样,缺乏地表水对于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制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阻碍了产业发展,灌溉水源有限意味着农业生产规模相对有限,蔬菜瓜果大多需要从外地运输,抬升了生活成本,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用水供应也面临挑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些城市在积极把握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契机,不断推动城市发展,例如满洲里积极通过冬季那达慕、中俄蒙选美大赛等旅游项目突破季节对于产业发展的限制,以“冷优势”做热冬季旅游;二连浩特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园艺绿化在不断提升,也通过“苏尼特羊”等优质品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这一系列成绩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以及更微观层面千千万万居民的共同努力。正如我们在二连浩特海关调研时所体会到的那样,海关工作人员工作量较大,任务繁重,铁路海关365天24小时无休,夜班日常化,但工作人员们仍然不辞辛苦,艰苦奋斗在祖国北疆口岸,“为国把关”,调研组对他们的工作和付出报以由衷的赞叹和敬佩,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到这群在祖国北疆奉献青春的人,她们就像二连戈壁中倔强盛开的小花,为荒芜增添美丽,如此弱小但又如此伟大。也希望祖国北疆借助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契机,推动城市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当中,正如二连浩特赛乌素机场航站楼所写的那样“守望相助,结奋斗,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