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詹小洪:金明善与《经济学家茶座》

詹小洪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1-02-02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家茶座》执行主编。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4年第4期(总第66辑)。


2014年5月10日,金明善先生突然因病去世。我失去了一位好同学,好班长,好朋友,好领导。而创刊十五年,业已成为全国出版品牌的《经济学家茶座》也失去了一位好主编。在悲痛之余,我想起了与明善创办《经济学家茶座》,在他领导下的编辑团队共同苦心经营此刊的一些经历。

1999年初,随着山东画报出版社主办的以书代刊形式的杂志书《老照片》一炮打响,全国不少出版社掀起了创办杂志书(又称MOOK)热潮。这种杂志书兼具图书和杂志的特征:用书号出版,免去了申办刊号的麻烦;又有定期出版的期刊特征,邮局也可订阅。金明善时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是年六月,他和该社前社长刘德久、编审董新兴来北京,找我一起商量办一份经济类的杂志书。

他后来道出找我的原因有这么几个。一是,我们系山东大学经济系79级的同班同学,他是班长,学问好,为人厚道,在同学中威信高,口碑佳。大学四年中,我尊敬他,他爱护我。我们合作,彼此信任。二是,毕业后我们都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99年,他已经担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社长了。我则是国内最权威的《经济研究》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同时兼职担任吴敬琏教授的助手,协助他编辑另一著名期刊《改革》。三是,金还读到过我撰写的反映国内经济学界动态的随笔“京城十类经济学人”、“改革决策背后的经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各领风骚三五年”等文章,看到《中华读书报》对我的专访“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保——詹小洪”,认为我经济学界人头熟,掌握了重要组稿资源。于是,他有请我客串将要出版的杂志书的打算。

《经济学家茶座》作为经济类读物定下来后,接下来要考虑刊物宗旨、风格、读者定位。我们四人讨论,觉得如果不独辟蹊径,办出特色,《经济学家茶座》肯定要掩没在上千家都冠有“经济”二字的刊林之中。

当时,就象院士写科普文章一样,华人经济学圈的学者们纷纷写起了贴近百姓、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经济学随笔、小品文,给经济学界吹进了一股新的学风及文风。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三联书店推出的国内擅写随笔的经济学者如张曙光、茅于轼、樊纲、盛洪、梁小民、蔡昉、张宇燕、陈彩虹、党国印、王跃生,港台经济学家张五常、林行止;台湾熊秉元;澳大利亚黄有光等人的随笔集;当时高晓勇主办的《经济学消息报》中有个版面叫“经济学人”也很吸引人;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此外张五常的《卖桔者言》,这些都是《经济学家茶座》的思想渊源。

介绍上述名家的写作风格,模仿上述名刊丛书的个别栏目,就构成了《经济学家茶座》主要栏目框架。上述很多作者都是《经济学家茶座》初期的常客

金明善认为《经济学家茶座》的风格是,轻松、高雅、有识、有趣、有用。他形象地说就是,请经济学教授们抛开讲义,松开领带,到《茶座》里来讲故事,摆龙门阵。用普通读者看得懂的语言,普及经济理论,也就是作一些经济学通俗化的尝试和努力。明善的这些构想反映在他为《经济学家茶座》创刊号写的卷首语“开张”中。

我对《经济学家茶座》的设想是,如果把经济类刊物市场比作一台综艺晚会,像《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是美声唱法和芭蕾舞,是晚会的主打节目,是台柱子的话,那么《经济学家茶座》作为经济类边缘读物,犹如晚会的小品、相声,换言之是配角。但是没有这些配角,晚会就吸引不了观众。《经济学家茶座》无意与权威经济学期刊争夺主流地位,但如办得好,有可能喧宾夺主,影响将不会小于所谓主流刊物。

《经济学家茶座》的读者定位是“知识大众”,包括经济圈内人士、经济院系的大学生、研究生、青年老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非经济专业人士,如公司白领。

《经济学家茶座》可供借鉴的模式是《十万个为什么》,该书特色是科学家写科普文章。《经济学家茶座》则是请训练有素的经济学者写经济学科普文章。作者一定是经济学功底很深的,同时又具备用浅显的文字解释经济学的人。把“经济学变成一种生动活泼,大学可以接受的学问。这不仅要求经济学家文字功夫要好,还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文史哲,自然科学都有所了解”。《经济学家茶座》的作者将是“右手能写论文,左手能写散文”的学者。

《经济学家茶座》是个季刊,出版周期长,不可能追赶所谓经济热点,也不追求时效性,相反更在乎一些冷点,关心读者长期关注的问题。否则只能是起了个大早,赶个晚集。

大家办刊理念一致,对《经济学家茶座》前景充满憧憬。这样由金明善任主编、刘德久任副主编、我担任执行主编(自己戏称为《经济学家茶座》小二)、董新兴任编辑部主任的编辑团队就正式建立起来了。

2000年6月,《经济学家茶座》第一辑面世了。第一辑印刷了一万五千册,很快就销完,创办第三年,就达到每辑销售两万份的纪录。

在金明善任《经济学家茶座》主编的十多年里,他还筹划了几次对《经济学家茶座》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会议。

2000年7月12日,随着第一辑面世,在北京齐鲁晚饭召开了“《经济学家茶座》座谈会”,在京的《经济学家茶座》第一届编委会成员几乎悉数到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坐着轮椅赶到会场,作了《经济学家茶座》的文章应该“浅入浅出”的发言。

2001年6月,在上海扬之江饭店,召开了《经济学家茶座》在上海的编委和作者座谈会,到会30余人。

2006年,在首都图书大厦,召开了《经济学家茶座》创刊六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邀请四位青年经济学者现场答记者问。

2010年6月底,由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东,邀请40多位来自全国的《经济学家茶座》骨干作者到南京,举办“《经济学家茶座》创刊十周年庆典”。与会作者中有10多位名牌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更有年近八十的老一辈经济学家赵人伟教授,赵老师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和赖的博士生,师生三代同时出席此次会议的佳话。

每次会议,会前会后,事无巨细,明善都付出了很多辛劳。

正如大家预期的那样,《经济学家茶座》确实火了:

1、《茶座》作为是一种特殊的出版物(MOOK)。《茶座》不是什么核心期刊,在这上面发表文章,算不了科研成果。给作者的稿费也不高,长期千字平均仅150元。《经济学家茶座》的许多作者给其他报刊撰稿,高达个字一元的稿费标准。但大家仍然支持《茶座》,曾经有个大学的经济学院院长说过,他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上的论文,可能是与博士生合写而挂名的,但惟有《茶座》文章,每个字都是自己的心血。

2、开经济学散文、随笔风气之先。形成一种《茶座》风格文体。继《经济学家茶座》开张以后,山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社会学家茶座》、《法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相继问世。很多出版社都仿效出版了其他学科《茶座》;不少报刊设立了《茶座》栏目。

3、《经济学家茶座》创刊15年来,培育了大批“右手写论文,左手写散文”的高手。将海内外华人经济学界的随笔散文高手可谓是一网打尽。海外的有: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熊秉元、翟华、陈抗、粟庆雄等。国内的作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4、成了山东出版集团一个出版品牌。入选过全国最畅销图书奖。中宣部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多次在不同场合表扬了《茶座》系列图书。这些部门领导人来济南调研,都要来山东人民出版社《茶座》系列编辑部看看。

5、长期在北京各大书店(西单图书大厦、韬奋书屋、风入松、国林风等)名列畅销书榜。单期发行量一度达到过二万五、六千册。在有的大学报亭,每辑《经济学家茶座》可以销售100本以上。

6、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上述往事历历在目。回忆与明善胼手胝足共同创业的过程既有欣慰,更倍感痛惜斯人的离去。需要向明善保证的是,随着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传统刊物的冲击,现在《经济学家茶座》确实不如以往那样辉煌,但我一定会继续守护着这个刊物,绝不能让你一手创办的《经济学家茶座》在我手中关张!


有奖竞猜: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