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阳扒龙舟:当龙载历史跃于河面|你好守艺人08

上城士 上城士 2023-11-18


对外乡人来说,龙舟竞渡是关于端午习俗问题的标准答案之一,若能亲临江边一饱眼福,必会度过一个气氛感拉满的节日。而对揭阳人来说,扒龙舟不单单是一个节日助兴活动,它将当地人民和这块冲积平原区的既往历史与情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因此被列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四月初一的龙舟鼓声响起开始,到竞渡后将龙头放回庙宇,龙身置进龙舟厝为止,这场活动才算完全结束,从古至今的揭阳故事就在这循环复始的夏季盛事中代代相传。


扒龙舟的“扒”在潮州话里读作第三声“Pei”,正字写来即为“扒”。作为一项自明末清初时就有的民俗活动,龙舟伴随着数代揭阳人长大。国涛就是土生土长的揭阳榕城区人,龙舟对儿时的他而言是漂亮的龙船和热闹的人群——如此“单纯”的想法被2007年“百龙闹榕江”的盛况所改变。看着从各个县区和村落里赶来参赛的龙船,国涛深觉这不再只是一项“习以为常的”节日庆典,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并广为传播的当地传统文化。跟随着他的足迹和笔尖,我们也才得以了解了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揭阳龙舟事。

龙舟有“游龙”和“赛龙”之分。“游龙”是巡游溪河的龙船,装饰华丽,古时多为皇上和达官贵人享受。“赛龙”即为常见的赛用龙船。一只“赛龙”至多可达25桡,承载50来人,龙头,龙颈,龙舟和龙尾加在一起可有6至7楼层高,最宽有1.5米。河面上的“赛龙”不仅承载着选手的士气和雄心,更融入了揭阳人民贯穿古今的仪式感,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造龙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为请神,安神,择吉和兴工。曾以农业经济为地区命脉的揭阳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始于谷雨时节后的扒龙舟本就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为“龙”求得神灵庇佑更是重中之重。龙身和龙须的颜色都需要在庙宇中提前求得正面启示,继而造龙过程才能放心进行。第一阶段中还有如“安放龙圭”这样的古法工序——择吉日,选龙银两个,五色丝线一份,石榴花叶一串放置龙圭连接处,颇有给予船体生命的意味。


第二个阶段由彩绘师傅主导,打磨,上底漆,起稿,彩绘,最后再上光油。龙身上的彩绘多是前龙后凤,八宝居中。龙头雕刻则需要木雕师傅的精湛工艺,由蟹眼、鹿角、牛鼻、鳄鱼嘴、鲶须、狮鬃组成。整个造龙过程下来至多可达20道工序,接近150个工时,每一步都少不了经验者的知识和匠心。造龙者多为年过半百的师傅,年轻人少见,国涛告诉我们近些年因为人手不足,还有去潮汕“请师傅”的情况。

关于龙的颜色,其中也大有讲究。龙身主要有黄,青,红,白四个颜色,没有完全的黑,甚至蓝色在过去也少见,因为在传说中蓝龙虽高傲凶猛,却得以败告终的结局。


国涛当初就是被“百龙”中一只有着少见白胡须的蓝龙吸引,带着好奇心和友人一路寻到了普宁镇下的北溪村。初次未果,是年农历四月末再来时,正逢北溪村龙舟进水献纸,蓝龙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此行他还结缘了一位北溪村的老教师,方得知龙身建造于1957年,2007年翻新再造参赛,而龙头竟是传承于清代,因承不住年岁也于2008年以新龙头替代。若无人追问,大概除却当地村民就鲜有人知这一艘夺眼的蓝龙,竟于21世纪激活了揭阳的远久过去。

龙舟大致完工后,需要力壮的经验者绞龙筋。用青竹皮对龙骨进行缠绕和打结,再用木棍加固和固定,使得龙舟的中心挽力得以加强,不致于在水中过度摇摆,影响比赛的同时也会损伤舟体,减短使用寿命。接着,就是赋予尚为普通木船的龙舟灵魂的时刻。依照传统,人们会在庙中准备好朱砂,神砂,鸡冠血,毛笔,面布,面盆,镜子等,请村落或者地区里有威望的老者前来点睛开光。在龙“活”起来之后,扒龙舟——落水,献纸,洗港,练桡和竞渡才真正开始。

摄影师叁叁是潮汕文化的重度爱好者,期望能用镜头记录下潮汕独有的人文风情中的点点滴滴,揭阳扒龙舟正在其中。在他的取景框里,我们看到了龙舟“落水”前的准备:一行青壮年肩扛着或手拉着色彩明艳的龙舟,在鞭炮的浓烟中前往河边,精美的龙头傲然挺立着。

在一片人声鼎沸中,龙伴着鼓点落了水。这还没完,龙舟下水后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当地各个庙宇和神庙遗址等献纸拜神,如北河月城潭,锡场潭和三官堂,南河石马肚、双溪嘴和观音堂等,期盼诸事顺利。献纸完毕后,大家才会安心将龙舟划回自己村里停靠,等待赛日到来。

叁叁告诉了我们一个有趣的细节——龙须是用苎麻手撕成线做的,在竞渡结束后,有老人会将被开过光的龙须裁下给孩子做成手环,祈福平安。而苎麻,是揭阳唐宋之时畅销海内外的“夏布”的原料,如今虽不再用以制衣,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在揭阳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份延续,何尝不是揭阳龙舟文化的迷人之处呢。


再往后说,就是我们常能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练桡和竞渡了。在扒龙舟中,参赛单位多数是村或者社区,村里的赛事还会以年龄段和辈序而分。赢者得奖事小,最重要的是为家门增添了荣耀。加上不同村的龙头形态各异,虽差别微小,但熟悉的人一眼便知哪条龙属于哪儿,本村人更是以自家龙舟为傲。相互竞渡时,就是地区与地区间的内在精神较量。说起榕城区西门的龙舟建造于1984年且使用至今,国涛的语气里不禁多了些自豪。

今年6月19日,揭阳举办了一场隶属于揭阳市龙舟民俗文化周下的龙舟赛,5个区县和市直属各选出两条龙舟参赛,总共12条。受限于经济因素,此次规模大不如前,却也是龙舟竞渡于2019年后的初次正式复归。

和锣鼓齐天的热闹氛围大不同,揭阳扒龙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影响力正在慢慢减弱。国涛所言的“去潮州请造船师傅”,正揭示了年轻血液在这之中的缺失。但他很乐观,他理解热爱是需要经济效益支持的,龙舟的传承或许会衰败,但这不代表新一代漠视传统。年轻人总有一天会带着他们的龙舟卷土重来,或许复兴路上需要再次摸索一遍前人遭遇过的坎坷,但龙舟于揭阳人,是根,是生活,是归属感。



出品:伦思博

编辑:罗蕾

摄影:零壹叁叁叁

撰文:含章

设计:王若菲

特别鸣谢:国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