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坤:请不要预设未来有很多精彩发生|上城士「行走的力量」特别报道

上城士 上城士 2023-11-18




入夜,位于海拔3600米左右的下子梅客栈浸满了山间的寒气。所有行者和工作人员卸下满是泥泞的背包,纷纷钻进久违的房间之中。在我们采访陈坤的那一日,行走已经持续了五天,在看到众人安全抵达终点的那一刻,他终于松了口气,和上城士坐在温暖的炕上,接过同伴递来的一杯热茶,聊起了第十三年的行走……


陈坤所在的屋子亮着暖色调的光,炕的不远处,高压锅不知在炖煮着什么食物,噗噗作响。环境里混杂着炒菜声、洗碗声,他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那里,呆呆地望向窗外依稀可见的群山。


听到声响,他转头和上城士打了声招呼,将扭向窗外的身子往回侧了侧,眼神还有些迷离。“是有一点点累,但是没关系,我的脑子还能运转。”事实上,在下午行走结束后,陈坤就在原地坐了许久。他不知道自己应该表达感谢还是其它,只是突然放松了下来,按照他的话来说,是“回到了自己内心的样子”。


这种放松超越平静。所有事情都已结束,不再有任何不安全的因素,他只需要安静地坐在这里,等待着每个人向他诉说行走之后的心理感受。

心灵建设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自2011年由陈坤发起,至今已走到第十三年的历程。十三年,陈坤与项目组都在摸索,如何与还未见面的行者破冰,再迅速地将他们带到有利于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层面;十三年,他们也在反省与调整,从刚开始和行者一同行走,到完全把行走交由行者自身,中间历经了多次形式上的变化。


而今年的行走尤为特别。前几年由于特殊的原因,项目组并没有去到熟悉的高原,线下行走甚至几近暂停,只进行过一次内蒙古环线行走和一次与朋友们在北京灵山的简单行走。在尝试过不同的形式后,到了今年,他们决定重走2019年的路线,并最终确定2021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的六位行者作为今年的行走嘉宾(盛钰、向励、詹梦晨、索芷云、郑祥瑞、孙德俊)。另外,借鉴以往行走的经验,继续由西藏登山学校、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公司,以及多位协作保障人员负责带队,以确保整体行程安全。

“我的角色虽然是发起人,但我也是每年的参与和体验者。所以一直到现在的第十三年,除了多伦湖那次之外,我都有一些紧张。”行走时正处在雨季,河水上涨的情况超过了项目组的预估,有这样一个未知因素的存在,给所有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陈坤聊起原先的计划,本来应该是在九月之后进行的,但考虑到人员的协同关系和需求,不得已选择在藏区雨季的末期行走。几天都在雨中收帐篷,这样的情况在过往十多年里从未遇见。

陈坤担心,在连续四天的迷雾中前进,万一有人滑落在危险地带,万一下雨不能够晒干睡袋,怎么办?第十三年的行走,于他而言,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今年的路线前后涉及六天五夜,从成都出发进入康定,全程围绕川藏-贡嘎雪山,历经C1大草坝营地、C2下日乌且营地、C3勒多漫因营地、C4茣溪沟营地、C5下子梅村营地,最终返回成都。行程平均海拔4300米,平均每日行走路程约15千米,对于参与者的体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在行走真正开始之前,项目组特意为行者们安排了正念的体验课程,以便初步了解参与者的内心状况。“人生为什么模糊不清?因为我们忽略了当下。”听完众人的述说,正念课老师建议行者们通过不断练习在行走的过程中反观自照,将杂念慢慢过滤。


这其实与今年“行走的力量”海报上的“I'M—”字样不谋而合。我们究竟是谁?到底在做什么?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疑问。但对于陈坤,他的心态又有些不同。由于已经走过同样的路线,今年的路段对他来说并没有难度。除了担忧众人的安全,他的关注点在于自己内在的那根“琴弦”。


“随着长大,需要我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反而失去了调校我和自己相处关系的时间。到了去年,我开始对自己说,请重新去理解平常心。我的琴弦现在需要调松了,所以今年在山里只要一紧张,我就会对自己说,陈坤你没有那么重要,上天不会听你说话,但是你可以去祝福,是吧?”

在同一条道路上,面对比四年前更加恶劣的天气,陈坤比上一次完成得更好。但对头一回参与行走的参与者们来说,意料之外的考验总在不经意间来临。


比如经过了头一天的行走,大部分人自以为适应了强度,但海拔4950米的垭口还在远方等待着众人的来临。山中天气多变,暴晒与暴雨就在一夕之间。攀爬垭口的前夕,行者们还能时不时驻足欣赏高原风光,即便骑马路过的好心人提醒即将有大雨来临,也似乎没能让脚步加速。


人们都在蓄力,谁也没想到一山还比一山高,还有无数陡峭的上坡和下坡阻拦在前。“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垭口上,仿佛只要翻过了垭口就能走下坡,但它实际上还在起伏。”陈坤不疾不徐地说着,颇有些旁观者的意味。当天,他的确早早地登顶,默默观看行者们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步向垭口移动。

在步履维艰的情况下,许多人内心消极的念头不可避免地产生:为什么要来这里?到底还有多久才能到?行者孙德俊将行走比喻为放大情绪的实验,他看见自己的执念与情绪在整个行走过程中起起伏伏。行者盛钰和索芷云甚至在过河途中不小心滑倒,如果在此时没有及时地转念,恐怕精神堡垒已经坍塌。


好在她们都缓缓爬起,拍拍身上的泥和水,又打起精神前进。行者盛钰发现,当时自己外层的衣服虽然有水,但内里的衣服是干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衣服是可以保护我的,这也对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人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项目组的张洁也分享了下坡的心路历程,“来之前,没有人告诉我百分之七十的路都在走下坡。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生理。我很恐高,是林生祥的那首《远行》,支撑了自己前三天。后来我在想,我能爱具体的人,为什么不能爱具体的自己?未来或许我可以带着恐惧,接受自己是一个具体的人”。

陈坤提到了一位行者的分享——在快要爬上垭口时,她发现自己从遥遥领先的第二位被人赶超,转眼间就落到了第四位,她开始有点着急,但转念就在一瞬间: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垭口,排名先后不要太在意。陈坤听完有点感动,太多人被生活琐事困扰,无法看见内心升起的念头,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只有觉知力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念头是什么。


“行走对于我,更像一个时间轴上的某种标杆。我曾经还说,行走从开始的时候好像出生,走到营地就是死亡。我觉得我是不是太有妄想症了,非要把一个简单的项目严肃化,但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确在与我们的生命暗合,如果一个人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怎么能走好这条路?”


他顺势指了指桌上的两个水杯,问道:“哪个水杯比较大?”听到答案,他又指向了更远处,一个更大的水杯,再次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显而易见。无论是行走还是人生,输赢,只在短暂的一瞬间,根本无需在意。


陈坤接着讲:“行走不止是一次体验,也许它还是一次叩开你心门的机会。我一直在跟每个人分享我所理解的行走的力量,它好像就是每个人要过的生活一样。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只要看着你自己的情绪,敲开门的是自己,否则它就只是一个项目。”

同行人蒋晟曾好奇地询问陈坤,为什么他能走得那么好?陈坤的答案是“练习关注呼吸”。把走平路当成爬坡一样严肃对待,认真地呼吸;开始爬坡的时候,又要提醒自己把它当做平路,专注呼吸的节奏。蒋晟听进去了,连续练习了三天,后来也走得轻松。“我自己的体验是,人如果离开当下,那就什么都不是。我是做艺术的,很在意每一个当下是否能滋养我,坤哥教我呼吸的方法,让我能到达终点,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过程。”蒋晟如是说。


而对于陈坤来说,今年的行走更像是一个美满的礼物。第一年到第十三年,是因果的回馈,这个成果背后,离不开团队的每一个人。

在前往C4茣溪沟营地的行程中,需要蹚过数条水流湍急的河流。向导们率先在河两岸拉紧绳索,并为行者佩戴安全绳,以确保每个人的安全。当天,队友们的平均过河时间是五分钟左右,两岸的向导们在冰冷的河水中支撑了近两小时。过后有位向导聊起,才知道他们的腿那时已经快冻僵了。


碰到河道较窄的河流,向导们遇河铺桥,直接就地寻找适合行走的木材,为众人铺平道路。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他们肩扛木桩,向队友微笑示意,其实手已经被木刺扎破。多位向导与陈坤早已合作过多年,情谊深厚。看到他们站立在河中的模样,陈坤呼喊着让所有人加速过河,避免因时间过长而发生危险。


队友过河已经气喘吁吁,等到回过头,向导们依旧站在水里,用双手接力剩余的行者过河。陈坤摆摆手让河对岸的人找个地方休息,后来众人才知道,他不想让人看见他在哭。


行者们在休息时与几位向导闲聊,发现他们并非看上去那样不苟言笑,有的还会向好奇者一遍遍地解释自己名字的来由;还有声称不要主动与自己搭话的行走总指挥熊猫,在行走结束后的茶话会上,也向众人吐露了心声。他在爬上垭口时,将已离世爱犬的毛发玩偶放在那里,回归自然,也表达自己的思念。


行者向励和詹梦晨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每日向导的常规呼叫:“开饭了!”这三个字令人振奋。随即向励又补充道:“但最讨厌的两个字是‘上包’。”不过她在行走途中心态平稳,也得益于她一直以来打坐的习惯。此次行走,她依旧坚持在出发前的早晨打坐十五分钟左右,感受后背的凉意和情绪的流动。


夜晚,偶有做饭的炊烟与篝火的白烟随风而起,众人围着火堆取暖。有的人蹲坐在原地,有的人绕着火堆缓缓前行,火光照在行者的脸上,映出平静的神情。



我们的生活,正如这每天的行走一般重复着类似的步调。如何面对重复?陈坤给出了他的回答。“行走就像在模拟重复的生命,请不要期望未来的生命有很多精彩的事情发生。而是不管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都需要保持自己的判断,你的生命在你的手里。我觉得起码要保持‘知道',这是一个对自己的权利。如此,一点点的差别就会让你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每天看似一样的步履里,你会因为心里鲜活的念头升起,知道你是活着的。类似行走这样精彩的事情,每天都在你的生活里面存在,只是你根本没有专心而已。”

行者盛钰在行走结束之后也聊起,自己在回到城市之后,突然发现那些原本在生活中根本不会关注的事物,其实特别珍贵。她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是:生命的终极奥义在于重复。花草枯萎会再生,但是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我特别喜欢庄子,他的逍遥游其实有一个特别核心的要义,无所待而游无穷。在行走的过程中,当我不再期待我能看到什么的时候,反而会收获更多。”她怀揣着“一期一会”的心情,在行走时触碰花草,在离开时与雪山告别,在绵延的时间里体会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里的“空”,为的是留下自己的一点信号。


在行走时步履飞快的行者郑祥瑞则内心平静,他在行程中后段为了减缓速度,时不时地为身边人提供帮助,以增加行程的“趣味性”。“因为平常的生活过久了会有惯性,你会一直陷入循环。所以必须暂时离开一下既定的轨道,才能有机会看清原来的生活。行走就是提供了一段时间,让我和原来的生活有一点夹角,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虽然行走结束后,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本就没什么大事,我觉得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他说。


回望“行走的力量”第一年,那时的陈坤怀着雄心壮志,希冀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项目。但后来他意识到,这件事只会跟有缘的人结缘,它是需要体验的。未来或许会重走来时路,但一切还没有定数。他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作了大致的类比,“历史学家更多的是了解相关的知识,但考古学家更多的是到现场将文物挖掘出来,再进行断代。我很希望我们过生活能够像考古学家这样,自己去挖掘、断代、理解”。不过参与者也无需带着传播的使命,有分享的这颗心已经令人感恩,他希望每个人都先关心自己。


此刻,蒋晟向我们的杯内添了热茶,高压锅锅盖还在扑腾。陈坤啜了一口茶,“你只要看着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你一直在这里,你看见的就是你的觉知”。




出品:伦思博、桂菁鸿

摄影:Bosshai

策划:张翔宇

采访、撰文:林云Clara

艺人总监:杨多拉

设计:王若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