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 第三方框架效应的神经机制:语言表述影响第三方个体对他人的惩罚决策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现象。如C作为旁观者,看到A伤害了B,C认为A的行为违反了道德规范。所以,即使该事件和C没有直接的相关利益,并且在有可能会牺牲自己本身利益的情况下,C也愿意站出来惩罚违反社会道德的人。这种行为称为“第三方惩罚(Third Party Punishment)”,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规范。
当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个问题时,决策者的选择偏好会受到描述方式的影响而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Tversky & Kahneman, 1981)。而第三方的判断和随之而来的惩罚行为,也可能会受到描述那个违反社会规范事件的方式(即框架)的影响,这类现象可以称为“第三方框架效应”。
先前研究中发现,从第三方的角度判断某事是否符合伦理或道德合理性,可能会受到不同框架(即口头陈述)的影响而呈现显著的偏见。譬如,有研究发现,公司在公布裁员时,相比于“一些员工保住了工作”这一说法而言,以“一些员工失去了工作”来描述裁员,会使得该公司的第三方信任水平降低(Brockner et al. ,1995)。实际上,第三方的判断通常会很容易受到其他方面(如大众媒体)的影响,因为它们依赖的信息已经由其来源(如大众媒体)构建和解释过了(Skarlicki and Kulik ,2004)。
崔芳副教授课题组近期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期刊《Neuroscience Bulletin》的论文,探讨了表述方式的不同是如何影响第三方个体做出惩罚决策的,即探讨了第三方框架效应的神经机制。
本实验结合了课题组先前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社会性框架范式(Liu,et al., 2020)和经典的第三方惩罚范式。在本研究中,被试不担任框架任务的决策者,而是作为旁观者第三方,去观看其他决策者在社会性框架任务中的决策行为,并对其行为进行评价和奖惩决策,即第三方惩罚任务。
社会性框架范式的核心逻辑来自Crockett等人(2014)提出的观点: “避免给他人造成痛苦是一种强大的行为动机”,因此将在自己的经济收益和他人的痛苦之间制造趋避困境。
该范式要求被试在个人经济利益和他人感受之间作出权衡,如果个体倾向于最大化个人利益,那么与他/她配对完成实验的另一个被试就会有更大的几率接受中等疼痛强度的电刺激。该范式包含两种框架:
● 伤害框架:选择最大化个人利益而令他人遭受疼痛电击被描述为“主动伤害他人”。
● 帮助框架:最大化个人利益而令他人遭受疼痛电击的选项被描述为“不帮助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者在这两种框架下所面对的是本质相同的选择,即是否花费自己的5元钱来让他人免受电击。两种框架间唯一的区别在于对结果的描述方式。
图1 实验设计示意图
(A)社会性框架任务和第三方惩罚;(B)试次流程
先前研究发现,决策者在“伤害框架”下比“帮助框架”下更倾向于消耗自己的利益来免除他人疼痛。这是因为相比于“不帮助他人”,“主动伤害他人“被视为一种更加不可接受的不道德行为。本研究中将关注该框架效应是否也会影响旁观者对决策者行为的道德评估和第三方惩罚力度。
图2 行为实验结果图
(A)第三方惩罚在不同道德水平和不同框架下的金额;
(B)每个被试的第三方框架效应
行为层面上,本范式诱发了显著的第三方框架效应:当框架任务的决策者做出本质相同的决策时,与“帮助框架”相比,“伤害框架”下呈现的决策会使得第三方被试对决策者产生更高的道德愤怒,对接收者产生更强的共情,并因此对决策者施加更强的第三方惩罚。中介分析结果发现,被试主观报告的对决策者的愤怒情绪中介了对接受者的疼痛共情和框架效应强度(伤害框架条件下的第三方惩罚强度- 帮助框架下的惩罚强度)之间的关系。
神经层面上,结果发现伤害框架条件相比帮助框架引起了更强的中扣带皮层和脑岛的活动;二者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预测了第三方框架效应个体差异。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脑岛激活值在中扣带皮层激活值和行为的第三方框架效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图3 fMRI实验结果
(A)伤害框架减去帮助框架的全脑激活;
(B)框架效应和行为指标的相关;
(C)ROI激活值的框架效应;
(D)ROI激活值的中介分析
本研究揭示了“第三方框架效应”的行为特征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有助于理解为什么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可以是灵活且相对的。此外,本发现也可能会拓宽对框架效应的一般理解。
《Neuroscience Bulletin》为中科院JCR2区,最新影响因子:5.20。深圳大学心理学院的学生杨佳苗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古若雷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系崔芳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协会、深港脑科学研究所-深圳基础研究机构和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
Yang, J., Gu, R., Liu, J., Deng, K., Huang, X., Luo, Y., Cui, Fang. To Blame or Not? Modulating Third-Party Punishment with the Framing Effect. Neurosci. Bull.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2264-021-00808-3
/
关
注
我
们
/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文字来源 | 心理学院
图片来源 | 心理学院
学生编辑 | 刘乐秋
初审 | 吴丹
审核 | 焦璨、周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