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术沙龙系列活动 第二十一期



教师学术沙龙

第二十一期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为活跃我院学术氛围,促进教师间的科研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术沙龙活动第十九期于2023年12月29日中午在致理楼L3-1201顺利举行。本期教师学术沙龙由彭微微教授主持,迟新丽老师和乔垒老师先后进行了分享。我院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



迟新丽老师报告



报告题目:看不见的伤口:复杂性创伤后应激症状与童年逆境和自我关怀的关系


首先,迟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C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一次或一系列极具威胁性或恐怖性,通常长期、反复发生并且难以逃脱的创伤事件后形成的精神障碍。在WHO于2018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CPTSD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诊断提出。与我们较为熟知的PTSD相比,CPTSD是在现实生活中更常见,持续时间更长、更慢性的一种创伤反应。CPTSD除了具有PTSD所具有的闪回、回避和高度警觉等症状,还包含情绪失调、人际困难、负性自我概念等特点。CPTSD症状的创伤经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更具隐匿性而难以被知晓。但是这些长期、反复发生的创伤经历带给个体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甚至远远超过单次重大创伤给人们造成的伤害。

CPTSD最重要的一个风险因素是早年长期经历的童年创伤。调查显示60%的美国成年人曾经至少有过一次童年逆境经历;几乎四分之一的人报告自己有过三次及以上的童年逆境经历,这些人群患CPTSD的概率更高。自我关怀水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CPTSD 的保护因素。自我关怀是指对自己的友善、理解和慈悲的态度。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自我的友善而不是评判:“我没那么差”;对当下的正念觉知而不是陷入:“做好当下的事情”;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和挣扎是属于人类共通而非个体孤立的一部分:“大家跟我一样倒霉”。自我关怀可以激活个体的安抚归属系统,减少威胁系统的激活,进而减少创伤后应激症状。此外,自我关怀也有助于减少 CPTSD 里自我功能紊乱症状(失败感、无价值感、人际隔离感等)。

基于以上内容,研究者开展了几项针对中国大学生CPTSD、童年逆境和自我关怀的研究探索。研究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探讨童年逆境与CPTSD症状之间的直接关系,并使用多种拟合指数评估模型。结果显示童年逆境与大学生的CPTSD症状呈正相关;并且受到减少自我善待和增加自我评判的中介。这提示降低自我批评和提高自我友善水平,是干预CPTSD的两个重要目标。研究二采用潜在类别增长分析(LCGA)来研究CPTSD症状的轨迹,并使用多种拟合指数评估模型。结果发现相较于中等和高风险人群,自我关怀水平高的个体,归属于低风险人群的概率更高,这提示自我关怀可以作为潜在的干预方法。此外,CPTSD症状内部之间怎么作用的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研究三使用横断面网络分析和交叉滞后面板网络分析,横向网络分析显示失败感和孤立是CPTSD症状网络中的核心症状,纵向网络分析显示无价值感对其他症状有着最强的影响。研究四是一项干预研究,采用正念自我关怀团体干预和关怀聚焦疗法,开展10日随机对照线上自我关怀干预。结果显示,自我关怀干预有效减少了大学生的CPTSD总症状,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乔垒老师报告



报告题目:认知灵活性与认知稳定性的权衡性与独立性


首先,乔垒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认知灵活性的概念。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能够根据外界环境以及内部状态的变化,准确、迅速的调节自身的想法和行为的能力。认知稳定性是指个体集中于当前任务,免遭任务无关信息、分心刺激干扰的能力。测量认知灵活性的经典范式是任务转换范式,通过线索让被试进行不同的任务,例如判断数字大小或奇偶性,通过转换试次和非转换试次的表现差距,可以计算得到转换代价,该指标可以衡量个体的认知灵活性程度,转换代价越大代表认知灵活性水平越低。认知稳定性可以使用经典的Stroop范式测量,同样地,根据分心试次与无分心试次的表现差距,可以计算得到一致效应,该指标越大说明个体的认知稳定性程度越低。一般而言,认知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关系被认为是天平的两端,一端的提高以另一端的降低为代价,这种关系被称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权衡。然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灵活性和稳定性是互相独立的,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已经开展的两个实验的研究问题为:1)认知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关系是权衡性或独立性?2)控制系统的参数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灵活/稳定的背景下得以优化?

实验一基于修订的灵活性-稳定性范式,使用Hierarchical Gaussian Filter (HGF)模型进行分析探索,结果发现灵活系统的参与越高,转换代价越小(越灵活),同时分心代价越大(越不稳定)。此外,受灵活性与稳定性预测误差整合后的参数影响越大,转换代价和分心代价越大。这些结果说明两级的、整合了反向调节认知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结合了对刺激的预测和预测误差的模型优于其他模型,并且模型参数和行为表现相关,表明认知灵活性和稳定性可能不是两个独立的控制机制,而是在一个控制连续体上的调节机制。

实验二采用线索任务转换范式,同时测量认知灵活性与稳定性。结果发现,在任务切换频率、一致性频率和任务转换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在75%的任务切换频率中交互作用显著,切换成本更小,而在25%的任务切换频率中交互作用不显著。综合以上两个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认知灵活性和稳定性可能是单一控制连续体的两极这一观念,表现在:认知灵活性和稳定性被整合到一个单一的控制参数中,而不是由两个独立的控制机制(参数)来实现,模型参数与认知灵活性和稳定性呈现相反的关系;部分条件下,更多的不一致试次可以降低一致效应(即稳定性更高),同时提高转换代价(即灵活性更低)。




交流环节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就报告内容与两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本次教师学术沙龙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扫码关注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文字来源 | 心理学院

图片来源 | 心理学院

学生编辑 | 郭泽昆 林毓臻

初审 | 李何慧

审核 | 郭田友 吴健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