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强化问题意识首先是强化疑问意识
上次说到研究问题包含三层递进的含义,还是比较笼统的,有必要更深入地讨论一下。今天聊一聊第一层含义:研究问题首先是一个疑问。
学术研究或学术论文总是为了回答一个疑问,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需要十分清醒的。有了这个意识,自然而然知道要首先提出疑问,然后才是研究分析和回答疑问,文章的目的和结构逻辑就比较明确了。
疑问有大有小,大的疑问甚至形成个人阶段性乃至终生的学术追求。比如20世纪80年代苏浙集镇的兴起,激发了费孝通[1]的研究兴趣,产生了“各地方的集镇怎么会兴旺起来的呢”的疑问,花了三年时间去研究并发表了《小城镇四记》。黄宗智[2]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则把数十年的探索归纳为对中西方文化与思想碰撞的疑惑:
今天回顾,我清楚地认识到学术研究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其中的关键也许是个人心底里最关心的问题。对我来说,主要是在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并存和矛盾之中,怎样对待其中的张力、拉锯、磨合,甚或融合与超越。这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甚至更是感情层面的过程。这样的矛盾可能成为迷茫和颓废的陷阱,但也可以是独立思考和求真的动力;它可以使自己沮丧,但也可以成为深层的建设性动力。
实际上,持久而强大的学术兴趣,主要来自于这种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社会关怀,是那种狭小功利性目标产生的驱从力所无法比拟的。上次文后有一位朋友问我“人文社科研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发问就比询问一个具体研究问题的意义大得多,如果想清楚了也会对学术兴趣的激发产生大得多的效果。如果能够成为一个话题,我考虑以后专门聊一次。
当然,在宏大的疑问之后,还需有具体的问题疑问,研究工作才能落实。我们通常说的问题意识,指的是这种具体疑问。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意识称为疑问,不但因为它是一个未知的困惑,而且因为它相当多的时候就表达为疑问句,疑问句简直就是提出问题的最明显“标签”。
在经验研究中尤其如此。这类研究在开始时就会通过引言和文献回顾提出研究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几乎都直接表达为疑问句,然后把这些疑问句变成若干操作性假设,进而开展研究。大家去阅读规范的经验研究类论文,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程式。
比如李宗亚的《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站“断交”行为之比较研究》(《新闻界》2019年第7期)是一项经验研究。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大方便了人与人的交往,但近年来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与好友“断交”的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因此产生了探究其原因的动机。文章引言部分在概貌性地对社会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描述后,就提出了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就直接地表达为疑问句: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上促使人们做出断交决策的因素有哪些?而阻止人们做出断交决策的日常因素又有哪些?
思辨研究类论文在形式上没这么明显,因为文章开头一般没有“引言”或“文献回顾”部分,因此用疑问句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况不算多。但它们实际上还是提出了疑问的,只不过疑问是隐性的,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草蛇灰线伏行千里。
比如杨保军的《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现代传播》2018年第11期)显然是思辨类研究。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写道:
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替代人作为主体展开新闻生产和传播,可能成为新的新闻生产传播主体;还有一些人认为,智能机器与人一起形成(构成) 人—机“共同主体”,展开共同的新闻生产传播。这些将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的体现)主体化的见解或观点是值得怀疑的,需要做出反思和批判。
像这样的表达,我们一读到就会自然地知道作者要讨论的疑问,即智能新闻是否具有主体性。不过,作者在第二段更是直接地点出了疑问,使得研究问题更加明晰与突出:
机器(智能机)是否就是新闻(写作)主体?如何看待机器在新闻生产中的属性(主体性或工具性)问题,智能机器在未来是否会完全代替人作为新闻生产主体、传播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问题意识的疑问为什么在文章前面提出来?很明显,就是确立全文的目标,整个文章都将围绕这个目标行进。一些投稿之所以逻辑混乱结构散漫,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疑问,没有一个核心的目标来统摄全文,自然写得无精打采和神思散漫。
因此,强化问题意识首先是强化疑问意识。要提出一个明确的疑问,并且始终围绕分析和回答这个疑问来推进文章。比较成熟的研究者,一般会在文章开始就提出疑问。经验研究自不必说,即使思辨研究开宗明义地提出疑问也未尝不可,如上述杨保军的论文一样。一方面,疑问总是引人注意的,可以吸引人读下去。另一方面,开始时提出疑问不但可起全文之势,而且推动文脉前行。第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疑问对作者也是提醒,促使其紧紧地围绕分析和回答疑问进行,避免写作时神游八荒漫无边际。
[1] 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6:86-88.
[2] 黄宗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回顾[J].开放时代,2015(06):123-134.
支持原创,欢迎分享。
至下周一中午12点之前,将本号或本文转发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微信群并截图私信,将有机会获赠《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基于对180篇文章的观察》一书。限赠3册,以群人数合计前3名为获得者。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