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作者简介:本文由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马锦、黄迈、唐兆涵执笔完成。
引用格式: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J].农村金融研究,2022(11):03-09.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总的战略安排。本文梳理分析了中外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及演变进程,比较发现全球各国现代化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西方现代化无论是“创新性变革”还是“传导性变革”模式,其实质还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全面、可持续,更为和谐、包容,为人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一、“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不同形态
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步的发展过程,一般指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一国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低收入社会向以科技驱动的工业化和都市化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一)“现代化”的概念特征
早在19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中就出现了大量关于“现代化”的表述,马克思坚信,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过程就是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即“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随着全球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相关理论探索也不断演进,自20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掀起了经典现代化研究、后现代化研究、新型现代化研究等至少三次研究浪潮。其中,经典现代化理论被认为是用来阐释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最有力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领域。一是政治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多党制和分权制衡等制度,由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政治权威,进而实现民主化、分权化和秩序化。二是经济工业化。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社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看不见的手”主导国家经济。三是社会城市化。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组织形态由传统乡村型向现代城市型逐步转变。四是文化理性化。科学理性成为主导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尺度和精神追求,人的现代化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象征。
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受不同传统文化、地域习惯、政治制度、历史契机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特点各有不同,但又具有一般性。西方经济体基本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串联式发展顺序,特别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农业现代化开始兴起(秦宣,2022)。农业现代化是指排除自然禀赋的因素后,通过提升农业物质技术、科技装备、经营管理能力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化农业、精细化农业、高值特色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化的形态看,受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西方经济体在以资本为中心的主逻辑下,又分化形成重视对外扩张掠夺、重视物质主义、全盘“欧美化”等不同的现代化形态,部分经济体更是出现两极分化,明显同时并存比较现代化和相对非现代化两种形态的“二元”社会结构等异化特征。西方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很难实现媲美欧美的现代化,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中心—外围”地位,国际间的不公平分配等外部因素阻碍了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任保平、张倩,2022)。
(二)“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构建了较为公认的衡量现代化的基础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人均GDP、农业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服务业比重、城镇化率、大学普及率、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医生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等10个指标,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人的现代化等领域的发展情况也逐渐成为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我国学者对现代化的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团队构建了世界现代化指数,用于度量国家现代化实现程度,主要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人的现代化等六个领域的100多个指标。根据这一标准,现代化国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较少,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的比例不超过20% ;二是具有稳定性,包括比例和地位稳定,过去50年现代化国家占全部国家的比例在13% ~15%之间,90%的国家持续处于现代化国家行列;三是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现代化国家是“头脑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和“知识型国家”等。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也是本土化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现代化概念,1954年进一步明确,“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首次细化阐述了现代化的内涵。
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完整提出现代化的目标为“四个现代化”,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经济社会实际和建设经验,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学习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独立自主探索开创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逐步增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第五个现代化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解决生产关系现代化的问题(谢伏瞻,2020)。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两步走”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和更高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布局和深入阐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源式走向内生性、从单一化走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典型分析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动态、非线性、阶段性的过程,各国因其经济和历史不同,现代化发展轨迹和水平各不相同,但现代化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次大浪潮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起始于18世纪后期,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人类社会开启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世界性现代化进程由此起步,目前这一进程已经历三次大浪潮。
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和西欧国家的现代化浪潮。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徐冬青,2012)。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到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产业结构中机器大生产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标志着英国已成为一个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美国19世纪初也开启了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5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工业化进一步向全球蔓延,西欧一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率高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先后进入并完成了工业革命。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以欧洲和北美国家为主的现代化浪潮。以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技术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第一次大浪潮中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发展水平趋于接近。据统计,19世纪世界经济人均增长率为每年2.6%,而在18世纪则不到0.1%。在这一阶段,现代化浪潮的中心区域从西欧扩大到了东欧和北美,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形成的技术优势、世界市场和经济增长势头,率先扩散到西欧的周边地区。同时,美国商品农业高效率发展推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东欧,俄国也在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现代化新道路,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总体来看,到20世纪初,西欧和北美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初步完成了现代化,农业劳动人口均下降到40%以下(英国下降到10%)(徐冬青,2012)。
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20世纪中叶至今,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化推动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浪潮。这一阶段,工业化、现代化向全球扩展,一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西方发达国家由初级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升级(徐冬青,2012)。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长达20年之久的经济繁荣,在20世纪前期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相继步入了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并形成了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节约、大众消费和福利主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文明。同时,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全力投入到追赶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东欧国家和中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日本进入高度产业化时代,西亚北非的新兴石油输出国从半农半牧社会走上以石油工业为特征的工业化道路,拉美各国探寻自主性工业化道路。
(二)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两种主要模式
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国家现代化的推动因素众多,主要包含政治、经济、技术、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目前,学界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动因主要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划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另一种划分为“创新性变革型”和“传导性变革型”。由于“内源型”和“外源型”的划分方法和标准略有宽泛,不少国家可能难以完全归因于“内源型”和“外源型”,因此,本文主要从“创新性变革型”和“传导性变革型”两种模式对西方国家现代化进行研究。
一是“创新性变革型”现代化发展模式。该模式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主要特点为现代化生产力是由内部逐渐孕育成长起来,并由本土创新性的技术变革带来生产力的重大突破,最终带动整个社会变革,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英国、美国是典型代表。
英国是世界现代化的发源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建立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英国破除了思想上的藩篱,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尤其是18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为其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手工时代”进入“蒸汽时代”,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最终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入现代化的国家。
美国作为被殖民国家,主要依靠争取国家独立、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特别是通过引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 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在独立之初就建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国家制度,南北战争后,主张发展工业的北方打败了主张发展奴隶制的南方,为美国工业化扫清了障碍。这一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交叉进行,在充分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后,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1920年左右,美国初步实现了城市化,现代化得到了极大发展。20世纪中期,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爆发,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美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国家。
二是“传导性变革型”现代化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社会外部冲击、他国先进技术引进而引起内部的思想、政治、生产力的变革,从而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变革而实现的现代化,其特点是在先进国家的示范诱导甚至是政治变革或战争冲击下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并且一般是政治革命、战争、社会思想层面变革或他国技术变革发生在前,而本国工业化发生于后,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法国、德国、日本以及战后实现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典型代表。
法国在大革命前夕就用激进革命的方式实现了政治现代化,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个阶段,法国经济有了明显发展。第二帝国时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压力下,法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工业现代化得到快速发展。二战后,法国政府吸取了政局长期动荡的教训,开始广泛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技术改造本国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协调发展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教育。此外,法国还抓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和“非殖民化”政策实施的重要机遇,敞开大门进入世界市场。这一期间,法国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政治民主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小成绩,成功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
德国的现代化是由国家、官僚集团和传统统治阶级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的。1871年,德国通过对外战争完成了统一,同时德国抓住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仅用40多年走完了英国150年的工业化历程。但这一阶段,德国走的是一条政治经济不均衡的发展道路,直到二战后,西德在盟国扶持下建立了民主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关系上全面融入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德国才再度跃升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是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亚洲国家,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和开放性。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开放,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并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定了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立国复兴战略。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飞速进步,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均实现了现代化。
(三)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回顾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情、不同时代,特点各异。但总的来看,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均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同时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关系构成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实质。
一是以资本驱动为核心。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遵循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依靠资本市场,凸显自由市场作用来实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殖民的方式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资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推进现代化的第一驱动要素,资本增殖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市场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在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金融资本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二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无论是英国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奠定现代化的基石,还是美德日各国抓住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为本国现代化发展注入动力,都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当做推动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持续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引进上进行投资。1941 年,美国用于科研的资金只有9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则超过了1000亿美元。1956-1970年日本只用15年时间和60亿美元,就引进了13955项新技术,掌握了先进国家要用50年时间和2000多亿美元所发明的先进技术。
三是优先发展教育。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推行教育先行战略,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早在19世纪,德国就高度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应尽义务。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日本的教育经费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增加了37.6倍,是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保障教育公平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如日本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为保障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专门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
四是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缓和劳资关系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也沿着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台阶不断向上攀升。德国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源国,已经拥有100多年社会保障的实践,英国在二战后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着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多是本国经济面临困境、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时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色彩,隐含的效率优先、社会控制等思维依然严重。
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实现模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完全否定西方现代化,而是从中外比较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保留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中国特色,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将开辟出一条前人未走过的人间新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
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实质是以资本逻辑来引导社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从本质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能发挥以政党为中心的社会整合与价值整合优势,避免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本无序扩张等综合病症,实现比资本主义更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与西方的周期性选举不同,我国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做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各项政策措施和各个层级工作中,全面激发14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从目标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两极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教训。中国式现代化把增进人民福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更好解决区域、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韩保江、李志斌,2022)。从规模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主战场在农村、大多数是农民。目前,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10亿。我国14亿多人口如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大大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特别是其中包含了6亿农村人口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目标,艰难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具有世界性的深远影响,将加速推进全球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全面、和谐、包容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充分考虑到了西方现代化各种弊端和教训,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引我国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主义膨胀是西方现代化的典型特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极不协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以攫取式开发推进工业化建设,曾一度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持续紧张,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总体布局之中,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秦宣,2022)。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我国普遍遵循的发展路径。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长期奉行的“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思维,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为重要特征。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现代化矛盾、困境和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特别是突出共同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与西方现代化过程长期形成的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文明观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文明冲突论”对人类文明的桎梏,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叶小文,2022),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劲的内生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契合我国实际,具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和战略支撑。一是党的全面领导指引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并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始终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安排,持续不断推出“五年规划”引领大国崛起, 诠释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同时,勇于自我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坚持自我革命,这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提供强大支撑。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势,又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既充分利用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有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叶小文,2022)。三是金融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确保行稳致远。不同于西方金融业态“脱实向虚”的趋势特征,我国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成功避免了风险隐患向金融危机演变。同时,围绕如何促进经济和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展现了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改变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并联式”发展新路。回顾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我国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这种中国独创的“并联式”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现代化的线性逻辑和发展规律,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减贫事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也是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经过接续奋斗,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信心、树立了典范。同时,我国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逐步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将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成功经验。立足国情和发展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一个后发国家即使不具备先发国家的发展条件,只要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立足本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11期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投稿请登录http://ncjr.cbpt.cnki.net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