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金融研究》2023年第7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编辑部 农村金融研究 2023-10-24

 ● 金融服务共同富裕专题

新时代金融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笔谈

张金林 王修华 何婧

共同富裕与城市低收入人群:金融发展的盲点与着力点——基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户口样本的实证分析

陆岷峰 许默焓 裴璇


 ● 数字乡村建设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罗兴 徐贤焱 何奇龙 马九杰

数字乡村发展与农户增收——基于增长和分配双重视角的审视

史常亮 郝晓燕


 ● 数字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何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来自中西部地区1062份农户的微观证据

张林 邹迎香 刘秋伶

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CHFS的微观数据

邹新阳 霍心如


金融服务共同富裕专题

新时代金融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笔谈

张金林 王修华 何婧

金融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着力点

张金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一主线三目标”: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的金融支持

王修华,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挑战与选择

何婧,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共同富裕与城市低收入人群:金融发展的盲点与着力点——基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户口样本的实证分析

陆岷峰 许默焓 裴璇

作者简介:陆岷峰,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默焓,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裴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城市低收入群体问题逐渐凸显。论文基于“中国社会综合状况调查(CSS)”2021年的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家庭、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参与层面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女性、年长者和低就业质量是导致劳动者成为低收入群体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参与金融投资行为可以显著降低个体成为低收入群体的概率,而金融借贷行为则会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基于以上结论,论文认为在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的同时,金融发展的关注点和政府扶贫方向应适当向城市偏移,进一步下沉金融服务,让低收入群体能够以最小的负担,享受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市低收入群体;金融行为


数字乡村建设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罗兴 徐贤焱 何奇龙 马九杰

作者简介:罗兴,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贤焱,郑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何奇龙(通讯作者),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马九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现。论文在剖析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9-2020年我国1744个县域作为样本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地区差异、空间效应以及影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结论如下:(1)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耦合协调水平有所上升,但仍有约八成县域处在初级和中级协调阶段;地区上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和西部地区最低的格局;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试点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2)大多数县域其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处于同步发展状态,发展失衡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呈现空间集聚性,高高聚类区和低低聚类区分别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和西部、东北地区。(4)健全的数字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数字素养是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支持引导是两者耦合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力。因此,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空间联动、区域协同,也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尤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素养提升方面。

「关键词」数字乡村;县域数字普惠金融;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莫兰指数

数字乡村发展与农户增收——基于增长和分配双重视角的审视

史常亮 郝晓燕

作者简介:史常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郝晓燕,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论文将北京大学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匹配,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两个维度,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数字乡村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这一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不同维度看,乡村生活数字化的增收效应最大,其次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数字化,而乡村经济数字化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收入来源视角发现,数字乡村主要通过直接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和自营工商业收入来促进农户增收;数字乡村对农户增收未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更显著,并会扩大农户收入差距。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户收入;收入增长;收入分配;收入差距


数字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何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来自中西部地区1062份农户的微观证据

张林 邹迎香 刘秋伶

作者简介:张林,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邹迎香、刘秋伶,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以更低的成本提高了长尾人群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减缓相对贫困至关重要。论文基于中西部5省市1062份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合成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的总体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农户相对贫困比例较高,且主观相对贫困比例高于客观相对贫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显著减缓农户相对贫困,且覆盖广度的减缓效应最大;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农户创业和提升社会资本来减缓农户相对贫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年龄、健康状况及地区经济异质性,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的作用更明显。论文为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减缓收入不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相对贫困;农户

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CHFS的微观数据

邹新阳 霍心如

作者简介:邹新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霍心如,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数字金融以其普惠性、便捷性、低成本正逐步激发农村家庭主动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内生发展能力,从而增强农村家庭经济韧性,但其微观机制尚未得到有效验证。论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问卷(CHFS)2015—2019年的数据测度了家庭经济韧性指标,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的经济韧性;数字金融通过促进农村家庭创业行为、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及增加社会资本,从而促进了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提升;数字金融对收入水平较低、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家庭的经济韧性提升作用更明显。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创新数字金融产品、提高平台的服务水平,以激发农村家庭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应关注部分劣势群体的普及教育,发挥数字金融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有利作用,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关键词」数字金融;农村家庭;经济韧性


文字来源:《农村金融研究》2023年第7期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理论与实践重点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投稿请登录http://ncjr.cbpt.cnki.net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