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含金量很高!前沿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发展

昆滇经济 昆滇经济 2023-02-03



5月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全省共有15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95项。这些获奖项目将由省政府颁发奖金,其中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金分别为15万元、8万元、3万元。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由云南省人民政府设立,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激发全省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2021年1月7日,《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印发,评选工作正式启动;2月1日,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开放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经过形式审查、同行专家网络初评、专业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会议审定和省政府常务会会议审定等程序,最终评选出相关奖项。




此次获奖的153个项目亮点突出。

从产业来看,导向明确,“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项目占比超过80%,其中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的科研成果厚积薄发,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以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占比达57%。从主体来看,高校在原始创新方面保持明显优势。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86%。在工作开展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为主流,两家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占59%,其中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的占32%。在年龄上,中青年科技人员成为科技创新生力军,获奖人员平均年龄为43.72岁,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61.3%。此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占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3%。











“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将大力引导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支持企业转化应用科技成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载体,建设科技成果服务平台。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按照合同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奖补;以直接资助、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自行投资或募资转化自主研发科技成果。支持省市(昆明)一体化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在昆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加强与昆明市合作。








获奖项目攻克了怎样的技术难关?
取得了哪些科学突破?
一起走近部分获奖项目来了解一下↓↓↓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水稻新品种拿下“世界第一”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从生物学角度看,亚洲栽培稻所在稻属由11个基因组的24个种构成,其中与亚洲栽培稻具有相同AA基因组的7个种是亚洲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一级基因库。由于亚洲栽培稻与印度野生稻、普通野生稻等7个野生近缘种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生殖隔离,尤其以杂种不育最为突出、普遍,成为发掘利用野生近缘种有利基因及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主要障碍。


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水稻杂种不育是多座位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杂种不育的程度依赖于双亲间杂种不育基因的数量和亲本间遗传分化程度。由于杂种不育性状的遗传复杂性,且在基因杂合状态下才能观察到表型,因此大多数研究只针对某一组合进行分析,对杂种不育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导致杂种不育遗传基础及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缓慢。系统、全面认识稻属AA基因组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和分子基础,是打破杂种不育这一技术瓶颈、充分利用野生近缘种中的优异基因、培育具有强大优势远缘杂交品种的前提条件。



研究人员工作场景。


针对技术瓶颈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996年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组成项目团队,基于对水稻种间杂种不育的初步认识,在海南三亚对9个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栽培稻品种杂交的相关组合和育性进行研究后,得出种间杂种不育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的结论,并对分子标记定位杂种不育基因、计算不育基因与标记间的遗传距离进行探索。此后几年,团队深入田间,系统化、规模化发掘稻属AA基因组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的策略,开展了亚洲栽培稻与AA基因组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分子定位研究、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分子机制的研究等工作。


通过研究,团队发现并定位水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12个,占已发表水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数的一半;发现2个自然变异的种间杂种不育中性等位基因,占已报道的水稻自然变异种间杂种不育中性基因的三分之二;发现用“自私基因”模型可以揭示水稻杂种不育现象,解析了杂种不育基因的“毒性—解毒”分子机制。


项目研究试验田。


经过系统选育,2002年项目团队获得产量、外观米质、抗性、熟色及生育期等综合表现均优异的株系,定名为“云稻1号”。2005年12月15日,该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国家新品种权保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育成的粳型水稻新品种。和普通稻相比,“云稻1号”株型适中,叶色浅绿、叶片不卷,无芒,同时可抗稻瘟病,生育期适中,适合云南省海拔1500米至1800米范围内的高原粳稻区或南部山区、籼粳交错区种植。


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现存的水稻及其野生种近缘的种质资源中保留了水稻育种赖以生存的几乎所有基因资源,但95%以上的材料从未在育种中被利用过。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创新原动力,也是实现作物种质资源向基因资源转变和作物分子育种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结合项目组规模化基因发掘的策略和经验,2019年云南省稻作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2021年通过验收。通过加强分子标记的技术手段,云南的资源优势将转变为基因优势和产业优势,助推稻作绿色产业发展。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配电网故障安全处置技术国际领先

历经10年产学研合作,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与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共同攻克了配电网接地故障主动快速安全处置的“卡脖子”难题,有效降低了配电网接地故障引发触电和山火风险。

目前,配电网接地故障主动快速安全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的专利技术产品已规模化应用于全国近20个省市,并出口海外市场。近3年来,该项目新增销售额约9.7亿元,预计国内外市场容量可达5000亿元。

“这个项目主要解决配电网线路接地故障引发的山火、触电和停电难题。”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刘红文说,该项技术在高压线接地故障瞬间,给电网加一个与电源反相的电压,将故障点电压降低到零,可以消除触电、山火和停电隐患。


事实上,配电网接地故障快速安全处置一直是电网系统长期存在的痛点和难题。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国内外配电网接地故障造成人身伤亡上千人、火灾事故数十起、停电损失达上千亿元。


自2012年起,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攻关配电网接地故障感知、消弧与隔离难题,通过理论验证分析以及配电网真型实验验证,最终创建了“故障抑制—负荷转供—故障隔离”的永久性故障快速处置策略,并取得了集理论、技术及装备于一体的系列成果。


‍配电网接地故障主动快速安全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的专利技术产品已规模化应用。


刘红文介绍,该项目研发了系列装备,可在200毫秒内将故障点电压降低至300伏以下,故障消弧率从70%提升到100%;接地故障保护能力从1千欧提升到16千欧,攻克了“瞬时故障安全消弧、永久故障快速隔离”的“卡脖子”难题。


在正常运行时,电压源经电阻注入电流,抑制不平衡电压;瞬时故障时,电压源注入反相电压,调控故障点电压低于电弧重燃电压,强迫故障消弧;永久故障时,电压源注入同相电压,增大故障电流,跳闸高阻故障。


截至目前,配电网接地故障主动快速安全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得88项授权发明专利及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其核心专利已获中国、美国、欧盟等授权。项目成果被鉴定为配电网中性点可控电压源柔性接地技术和高阻接地故障实时感知方法,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大会报告20余次,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配电网接地故障主动快速安全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刘红文说:“我们先后进行了上万次实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分步进行攻关,直到2018年才把整体技术运用到实际电网运行中。”他表示,该项目成果已许可长沙精科、旭辉电气等企业生产,相关产品进入了批量生产规模化运用阶段。下一步,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将立足云南市场,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市场。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信息化创新集成
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在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由中国机械总院集团云南院主持,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台工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省内骨干企业联合完成了“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创新集成开发与应用项目”,支撑全省打造先进制造业。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云南院技术人员介绍,流程制造数据与业务融合、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产业链协作配套、集团智能管控等是制造行业的关键共性难题。为解决痛点问题,项目组围绕机床、物流、大型铁路养护装备等重点产业,通过对流程制造企业数据服务及生产数据采集方法、联盟体跨企业产品协同研发、柔性制造系统集成技术、大型集团企业管控体系和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发了基于物联网流程行业的车间协同调度执行平台、远程设备运行维护服务平台、机床装备产业集群协作服务平台、数字化集团管控平台,完善云南制造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体系。


从技术来看,项目突破了流程数据标准化、基于物联网的企业服务总线、协同服务系统平台架构与接口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的创新集成,推动流程型制造物联、FMS柔性制造系统、协同服务平台等示范推广应用。


从创新性来看,项目综合应用RFID、工业以太网等制造物联技术,让工业企业内部复杂数据源实现全过程标识、建模、采集与存储;实现大、重型精密柔性制造系统与关键设备的网络化群控和混线运行模式。项目打造了面向区域集聚类数控机床联盟体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产业集群协作模式和服务平台,显著提升示范企业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精益化、服务化转型升级。


目前,该项目已在机床、自动化物流、铁路大型养护机械等领域的国内多个行业骨干领军企业实施并形成行业示范,累计完成14家22个项目的成果推广应用,为109家企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及咨询,累计完成各类信息化培训26000余人次,推动全省在高端装备制造若干领域取得全国领先优势,多项国内领先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在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大型数控落地镗铣柔性加工线等方面的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设备国内领先,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接下来,中国机械总院集团云南院将抓住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的契机,进一步采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制造业数据开发与挖掘应用体系,强化数据对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面向典型应用场景的行业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孪生、5G等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应用。



往期荐读

2分钟完成,昆明这6个加油站可使用ETC付费
福利来啦,呈贡区文化旅游消费券29日申领(含商家名单)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年度任务清单来了
2022年一季度昆明市经济运行情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