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机器人也学习
作者 |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见习研究员 谷青竹
4月10日至12日,中国人工智能科技最高荣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作为主题配套活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的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同期举行。192位来自知名高校院所的权威学者和顶尖专家,以及华为、京东、联想、亚马逊、腾讯、海尔、平安科技等行业领军人物和人工智能企业领袖齐聚一堂,就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课题展开探讨。
在十周年之际,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永久评选基地作为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窗口单位,永远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以此集聚更多学会资源向江苏倾斜,并打造项目成果转化窗口。此举有利于支撑长三角苏沪同城一体化发展,助力苏州全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应用示范集聚区。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倪乾
技术前瞻:机器人也上课
什么是新一代人工智能?
李德毅认为,传统人工智能是以研究算法和大数据为主、以解决确定问题为目标的封闭型计算机智能。与之相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就是在开放环境下能够解决不确定问题的类脑、类人型智能。
简言之,要研究会学习的智能——超越目前依靠软件工程师编写的代码重复简单执行的“伪智能”,追求机器能够类人脑自行编程来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科学家们要打造一个“人工大脑”?
李德毅持否定意见。他认为,从仿生学出发,人类通过观察鸟儿发明了飞机,但时至今日也只能通过空气动力学部分解释鸟的滑翔。所以打造会学习的人工智能,并不需要真正做出一个物理脑装置,而只需要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中获得启发,是为“类脑”。
启发有二:
其一,人类学习的形态是交互。通过同步定位和映射技术模仿人类的神经系统,创造可以感知周边环境的机器。进一步,还可以让机器人拥有听觉、视觉去感知,有语言能力去表达,还有手可以做表示。
其二,人类学习的结果是记忆。记忆智能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中多领域、多情景、可计算智能的边界。弄清人脑形成知识图谱的机制,就可以用数据化、网络化的手段通过快速和慢速双驱动形成对记忆的提取。
依托于交互技术和记忆网络,人工智能就能够实现“两循环两协同”——通过感知进行客观环境与机器系统内部循环,通过动力学进行躯体循环、形成行为,从而使工作记忆与场景记忆协同、记忆与计算协同。
基础软件之于机器人,就如同基因之于人类,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通过“在人类教育下学习-在人类干预下操作-机器通过编程来教育其他机器”的过程,新一代人工智能就可以不断扩充能力。
也许未来会是这样一幅场景:人类主人引导着机器人一起与时俱进、增长才干。手机或将成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个性化的个人代理。
“这可能是2050年代最浪漫的事。”李德毅憧憬道。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产业变革:数智全面赋能
技术进步与产业变革相互驱动、互为因果。前者是后者的底层动力,后者又会倒逼前者继续发展。
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和算法为核心,在实际应用中也催生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大趋势。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科技基础技术群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表示,数字产业化是把信息技术变成产业,譬如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产业数字化则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帮助产业提升效率。2019年,前者产值占我国GDP总量的7.2%,同比增长11%;后者产值则增加了28.8万亿,占GDP的比重达29%。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科技基础技术群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
由此,周伯文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数字产业化帮助支撑经济、民生和就业,但更大的机遇则在技术赋能各行各业。协同办公、在线培训、供需对接、产融对接、供应链金融等产业数字化尝试提升了经济弹性,在疫情困难时期加强了供应链的自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是此中要义。
哪些行业会凭借AI数智赋能产生巨大商业价值?
联想集团全球副总裁王茜莺指出,AI赋能具有全面社会性,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先后之别。短期来讲,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产生增量的行业场景比较统一,有较好的可复制规模效应。
联想集团全球副总裁王茜莺
她认为,上述可以迅速生成颠覆性增量市场的是智慧医疗以及制药等相关行业。而智能制造虽然目前呈现严重的产业整体碎片化和工业场景碎片化,但放在较长的时间维度里可以产生巨大的增量,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重大。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宋海涛则指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在近五年内实际已走过了消费金融、娱乐体验的第一阶段以及疫情触发的医疗、交通等智能公共服务这个第二阶段。在未来5-10年,除了工业流程制造场景,还将迎来大爆发的则是政府公共服务场景。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宋海涛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I技术部副总监马美榕还补充描述了智能家居的发展前景——在消费端万物互联可以真正打通人类衣食住行的全链条。
2019年以前,85%的企业都认为数字化只是锦上添花的事物。然而数据显示,近三年里产业数字化领军者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其他企业的5.5倍。现在,几乎每家公司都认识到数字化对于商业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I技术部副总监马美榕
数字化运营对企业效率的提升是众多专家公认的吸引力。除了对海量数据的收集、计算和优化求解能力远超人力,人工智能在准确度方面也可以较好地避免人工处理所易发的各类疏漏。
此外,周伯文表示,数字化创新可以帮助企业以更低廉的成本、更快捷的方式、更模块化的组合完成新业务探索。马美榕则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消费端企业提升用户体验带来突破。
大量企业集聚,组成动态平衡发展的产业。产业又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深化,形成超级供应链网络。
2008年大规模经济刺激以来,产业要素分工和协调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供应链迭代也在进一步加深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未来十年,原材料分布格局将继续变化,加工商分布更加细化,制造更加去中心化,品牌分化更细颗粒度,消费者需求则更加分散和个性化。
作为产业一员的企业们将以何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周伯文认为,借助AI、5G、IOT等技术实现万物互联是核心。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产业智能协作,使每个消费者都能获得专属个性化产品,人工智能将独占时代鳌头。
此外,在可信赖性和产业规模化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目前,AI模型的部分使用结果让人难以信任。
究其原因,周伯文表示,一则因为智能产业化落地时面临的开放化真实环境使得边界和规则模糊、数据噪音芜生。
二来,明略科学院院长吴信东指出,人工智能存在无法融合常识进行自我学习的瓶颈,始终离不开人工纠错。
明略科学院院长吴信东
一个真实的业内笑话是,投放在公共汽车上的企业家董明珠的广告图片被马路摄像头误判为闯红灯的行人。AI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成功找到董明珠,却缺乏逻辑去区分二维和三维影像。这种无法回溯错误节点的算法不可解释性势必引发社会质疑。
近期阿里被罚182亿,使社会再度聚焦互联网巨头的“杀手行为”,公平公正AI和数据隐私等问题成为舆论热点。
技术是中性的,可人性却可以携技术以行善恶。
王茜莺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必须保证进行决策的主体是人,不能让技术的应用脱离人类社会伦理的掌控范畴。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先进一步提出,国家应健全法律法规,引导人工智能隐私保护机制正向健康发展。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先
“试点炼狱”则是产业规模化发展中的一大痛点。场景的碎片化始终制约着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浪费了大量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指出,产业智能化落地遇阻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行业方因缺乏智能技术而成为“堵点”。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
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也表示,产业智能化发展亟需大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梯形和交叉型人才作支撑。
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
可见,人工智能是各行业的“必修课”。
“数据孤岛”则是产业难以规模化的另一个重要“病因”。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原材料。马美榕指出,虽然在以金融为代表的结构化行业里,数据存储存在天然优势,但更多的传统行业其实还处于数字化进程的摸索中。尤其是尾部企业,数据的不完备导致尚不足以实现有效的AI技术赋能。以医疗行业为例,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尚未打通,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孤岛化赋能难以实现全产业大规模推进智能化。
科幻场景:想象照进现实?
能学习的机器人=人造生命?
科幻迷说不定已进入想象的沸腾状态。
且慢!
姑且不议触碰生命这个人类存在的伦理底线,先漫谈一番技术是否可行。
李德毅表示,类人意识可以分成三种:自觉意识,自我意识或传递意识。单论自觉意识,就需要先创造出包裹机器人全身的人造皮肤来使其能够感知到自我与外界的边界。而人体全身有1000亿个上皮细胞时刻更新,体内还有总长达15万公里的神经。单只人造皮肤一项,便早已超出可预见的未来里能达到的技术范畴,更遑论人造意识乃至人造生命。
他认为,计算机的诞生已经成功剥离出了智能和意识的边界。人类最需要的是没有意识、但有智能的高阶机器,以非生命形态确保一以贯之的工具性。
人造生命“不得行”,人类通过“剥削”机器人来解放劳动力是否可以期待?
多数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将人类从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可预见的快速浪潮。然而,这并不代表人类从此可以进入“混吃等死”的生活状态,而只是生产三要素变化下人类工作向更高阶设计型脑力劳动迁移的大趋势。
工作形态和社会运行方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居家办公、远程办公或成为日常场景。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机互通协同只是手段和方式,不应当也不能够替代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当下网络数字空间造成个体相对孤立、社交相对弱化、情感相对封闭的“宅文化”,李修全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应该担负起将人类从数字空间再度拉回自然空间的职能。突破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平行状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智能社区设备构建现实与虚拟多点融合交叉的新社会空间形态。
五千年前人类发明语言,使知识和文化脱离生命体以文字这种体外延伸的方式传承下来。五百年前人类通过认识客观世界,发现了大蒸汽、电磁力和原子能,实现了体能延伸。一百年前人类开始认识生命科学和脑科学,使人类智力得以体外延伸的人工智能成为认知革命的第三座里程碑。
黑天鹅满天飞,灰犀牛遍地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代表的产业数字化变革,就是最大的确定性机遇。
作者 |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见习研究员 谷青竹
排版 | Macco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由被誉为“中国政经第一刊”的《南风窗》与长三角区域新锐无锡经济开发区联合共建。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一体化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企业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号。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江南智造总局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nfccsj_zym@126.com
投递简历:dinglq_nfc_wuxi@163.com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