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雄心:从汽车强市,到全球汽车之都
作者 | 胡万程
2021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25.2万辆,排名全国第四。
在外人来看,这实在是一个惊艳的成绩。毕竟在传统印象中,安徽并不算是一个汽车制造大省。
如果限定“传统燃油车制造”领域的话,这种印象相符合的。比如2021年,安徽省汽车产量150.3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2608.2万辆的5.75%。虽说不是“小透明”,但与头部省份300万辆的成绩仍有不小差距。
弯道超车的法宝,在于新能源汽车。
江淮最初为蔚来代工而种下的“善因”,到蔚来花落合肥、相互成就的“善果”;从大众新能源汽车总部落户合肥的“良缘”,到比亚迪、美的等越来越多新能源整车配套公司聚集的“美谈”……正是走新能源路线,才让安徽从一众经济强省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合肥:实拍蔚来汽车总部
老赛道是红海,内卷严重。新赛道是蓝海,尚有良机。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汽车工业上安徽的路线,和中国征战世界汽车市场的路线如出一辙。
今年2月,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发布的《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安徽提出要打造成为全球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集聚区,喊出了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响亮目标。
安徽的底气是从哪里来的?
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制造的价值有多大,恐怕不需多提。2000年以来的二十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在3%~8%,可谓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对于一省一市的经济贡献更是巨大,这也是几乎每个有抱负的城市都想发展出自己的汽车产业,培育出自己的明星汽车企业的主要原因。
都想引凤凰筑巢,但各地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实力不同,二三线城市在一线城市面前,竞争力显得有限。不过,安徽合肥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表现,让人眼前着实一亮。
2019 年,合肥牵头募资注入蔚来,救后者于水火。目前,蔚来的第二工厂新桥园区已枕戈待发。
2020 年,大众中国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 75%,合资公司大众 (安徽) 有限公司在合肥揭牌。
2021 年,总投资 150 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正式落户合肥。同年,大众投资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合肥基地项目启动等大动作频频。
如今,合肥投资蔚来已经获得丰厚收益,大众安徽、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在合肥的项目也顺利推进,再加上域驰智能、智行者、星云互联等一些类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陆续发力,让合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大潮中屡屡出镜。
近三年,合肥市招引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超过了150个,引进了大众(安徽)、蔚来中国、比亚迪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了1400亿元。
大众安徽MEB工厂技术中心效果图
在传统燃油车产业链中,处于下游的整车厂需掌握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等核心技术。在这些技术上,头部车企往往有几年甚至几十年领先的技术积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逐渐分离,下游的整车厂可以外采电池、电控和电机,同时部分智能化硬件与辅助驾驶芯片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合 作开发,降低了整车厂进入的门槛,给予了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0000亿元,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300万辆,全省汽车企业出口规模力争超过100万辆,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熟悉新闻的人都知道,近几年经济并不稳定。疫情、国际冲突、局部战争等“黑天鹅事件”不断,直接导致了很多影响汽车制造的事件产生——“芯片荒”、“锂电池荒”、大规模限电、用工荒、材料价格飙升……
眼下离目标还有三年多的事件,不稳定因素仍影响着全球经济。安徽敢于将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规划展露给外部,一方面显示了安徽全省发力的决心,一方面也体现了近年省内汽车制造产业链不断夯实补全所带来的信心。
在安徽的新能源汽车布局中,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合肥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去年全省25.2万辆的成绩中,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148%,一城便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更让人感觉潜力巨大的是,两位新加入的合肥选手还未参赛。一个是正在建设的大众汽车(安徽)新能源整车项目,一个是合肥长丰正在建设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大众和比亚迪,都是名副其实的头部车企。在两大巨头的加持下,未来合肥能够助力安徽新能源产量飙升到哪里,实在是难以想象。
头顶“最牛风投城市”的光环,合肥留下了数篇慧眼识金的美谈,缓建地铁“押宝”京东方、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而在新能源汽车上,最广为熟知的莫过于扮演白衣骑士,救李斌于水火的故事。
安徽省合肥市,京东方6代TFT-LCD生产线厂房外观
2020年上半年,合肥在蔚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果断出手,由地方国资平台合肥建投联手国投招商、安徽省高新投等战略投资者,向蔚来投资70亿元。
正是这般雪中送炭,让蔚来挺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时来运转的蔚来,随后在二级市场重获投资者们的信心,股价飙升,产能恢复,销量也一路上涨。
蔚来当年困难的时候,媒体上几乎看不到积极声音,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合作商都在盼前顾后,担心自身资产受到牵连。金融机构,素来行的是“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事,合肥市能够顶着压力,重注一个“2019年最惨的人”并使其翻身,不得不佩服这座城市的眼光与定力。
当然,风险越大,获利越丰富。根据协议,蔚来将中国总部放在了合肥经开区,并将中国范围内包括整车研发、供应链与制造、销售与服务以及能源服务等相关核心业务与资产,全部注入了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投资协议整整一年后,去年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正式开工。在合肥与蔚来的愿景中,园区不仅会有整车的研发、制造,还会有芯片、电机、电池等优势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集研发、制造、示范应用、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最终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0亿元。
新桥智能电动车汽车产业园
所谓的互相成就,不过如此了。
但若追溯源头,得回看六年前的江淮代工。当时蔚来还停留在“PPT造车”阶段,尚未获得生产资质。但尽管如此,江淮不惜投资23亿元为蔚来打造了一个高端纯电动乘用车智能工厂。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倒不如说这是一个肝胆相照的故事。毕竟,政府投资比起单纯的资本投资,除了考虑收益率,着眼更多地还是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项目公司股权投资,再装入上市公司,择机从二级市场退出,再重新筛选新项目,才是“合肥模式”的最佳注脚。
蔚来活过来后,好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蔚来落户仅一个月,德国大众汽车宣布斥资21亿欧元,收购江淮母公司江汽控股50%股份,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重金入股合肥国轩高科,成为这家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第一大股东。
就像发动机于燃油汽车,动力电池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灵魂。现如今,合肥在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等关键领域,已经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
继比亚迪在蚌埠和无为分别投资动力电池制造项目、中创新航在合肥建设生产基地后,孚能科技与芜湖市签约年产能24GWh新能源电池项目。蜂巢能源与马鞍山于4月底签约,投资11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电芯及PACK生产研发基地。安徽省供销集团控制的新力金融,也即将购买比克动力的75%的股权。
孚能科技与芜湖市签约年产能24GWh新能源电池项目
加上安徽本地企业国轩高科,去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已有5家在安徽布局。
有人曾经总结过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合肥模式”:统、促、扶、束。
“统”,包括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合肥推广新能源汽车以来,经历四届领导班子,一直都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至今,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总召集人都是市长。在政策方面,合肥跟随中央节奏,每个阶段,甚至每年都有对应政策出台,持续推动合肥的推广工作。
“促”是促进定位,促进投入,促进产出。“扶”是扶持开发、扶持生产、扶持推广。“束”是双向约束、渐进约束、有效约束。就是对品质粗糙的产品要有效约束,别把市场搞乱掉。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十余年,武汉、西安、南京、深圳等多座城市都提过诸如“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哪座城市能率先在产业链上建链补链,就有机会走在前面,走得更远。而产业链的培育,除了市场自发形成之外,几乎只有政府层面才能推动。合肥能够“小荷露尖角”,离不开顶层设计的预想。
在合肥召开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会上,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表示将重点聚焦整车、零部件等10个方向,发布了“十四五”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任务。
对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成立工作专班,由一位省领导专门担任“链长”,顶格推进,指导规划任务和目标分解。
围绕任务,安徽形成了以江淮、奇瑞、安凯等整车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支撑,国轩高科、明天氢能、巨一动力等上下游核心企业配套,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体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有句话叫“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合肥成立了人才相关的工作专班,目前全市由 120 余家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重点企业,在籍企业人员超过 5 万人。
合肥市经信局装备工业处副处长潘澄海向南风窗记者透露,“中科大每年会为市场提供 100 百名以上包括算法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高端人才,整个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顶级专家,大约有 30% 出自中科大。合工大是汽车产业的黄埔军校,专门新设了智能汽车专业。合肥的十几所职业院校新设了汽车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超过 3000 多人。”
目前,合肥形成了以中科大、合工大等 49 家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的布局,拥有重点企业 94 家、重点人才 750 人,支持了安徽大学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中国电科 38 所的 4G 智能车载终端等项目研发。
可以看出,从顶层设计到路径研究、从领导监督到实际操作,安徽对新能源汽车制造这条长长的产业链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并把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正如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关联产业众多的汽车产业不会短时间内在一个地域形成。在“补全新能源汽车版图”的路上,安徽与合肥仍有不少里程要走,但值得期待是,远方的景象已经愈发明晰了。
END
作者 | 胡万程
排版 | Danielle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01
区域观察
02
政策观察
03
产业观察
04
时事观察
05
会议观察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一体化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企业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