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产烂片多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后浪电影 后浪电影 2023-04-06

新网综《开拍吧》,一言难尽。

嘉宾阵容,陈凯歌、舒淇、刘震云陈思诚,分别代表着殿堂级导演、著名演员、口碑和票房兼得的电影编剧,和目前在票房领域极为成功的商业片导演。


《开拍吧》(2021)

至于参赛的导演,说起来大家也并不陌生。

易小星,曾拍摄过《万万没想到》,私下跟陈思诚是朋友;

沙漠,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执导过《我要我们在一起》;

彭宥纶,多年担任《快乐男声》视觉总监,拍过《爸爸去哪儿》宣传大电影;

胡国瀚,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一毕业就开始拍网大,代表作《硬汉枪神》;

郝杰,被刘震云调侃像“农村老家的表哥”,处女座《光棍儿》,曾获第6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

王珞丹,相对来说大家更熟悉,青年女演员,代表作有电视剧《奋斗》,和电影《破风》《搜索》《后会无期》等,这是她第一次转型做导演。


单从阵仗看,《开拍吧》似乎要比《导演请指教》能“打”得多。

可实际看后才知道,这俩节目都挺让人无语的。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认,它还是有一些好处的,比如让人看明白了一些问题,即:

为什么院线电影那么多烂片?!

为什么我们拥有那么多大手笔的投资、毫不逊色的优秀团队、也不缺老戏骨和灵气的新生代演员,却依旧拍不好电影?!



青年导演,初生即老

《开拍吧》参赛的六名青年导演,虽然性格不同、作品风格迥异,但除了导演这个身份,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

还没闯出一片天地,心就“老”了。

以性格有天然之别的易小星,与郝杰为例。

易小星,更出名的外号是“叫兽”。

在《开拍吧》第一次亮相,就以“社交牛逼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易小星

在“演员试镜”环节,他获得在场全部演员的投票。

他也圆滑地看人下菜碟、说话做事滴水不漏,让所有聊过的演员都以为他会选自己。

再结合他现实中与陈思诚都能成为朋友,是一个打进主流电影圈、混得开的那类人。

相比于作品和表达,易小星更在乎的是人际、牌面和关系。

郝杰就正好相反。

他是此次参赛的青年导演中,年纪最大的那个。

从穿着到气质,都跟其他人格格不入,还一副重度社恐的样子。

绿灯会的作家刘震云第一次见面,就直言“你是不是村里来的?”

直到主持人张绍刚介绍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也拥有金灿灿的过去。

在2010年,他执导的个人处女作《光棍儿》,就获得第6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

当年的获奖感言,也是一张嘴就同时得罪同行和金主爸爸,他说:“大部分电影和我的生活、和我生命感受也无关”,他说“我不是什么好东西、千万别给我投资。”

反观现在,他老实巴交地坐在台上,言语局促、不停眨眼睛、一直保持着僵硬的微笑。

当张静初提到他的口碑之作《美姐》,他立马局促不安地回应说:

“别说了,再说我就哭了。”

这是一个被社会收拾过的人。

一个终于收起尖刺,学会微笑示人的中年人。


即使他改变成这样,他还是被无情地评价:“他不适合这个圈子。”

甚至在“演员反向选导演”约谈会上,除了给予同情分的张静初,他颗粒无收,最后只能靠节目组从北影找个大学生,来给他当女演员。

因为适合在影视圈子里混的,是易小星这样有社交牛逼症的人,是易小星这样掌握了“做事先做人”的规则的人。


做导演,什么最重要?

为什么要有社交牛逼症,才能在这个影视圈里存活?

难道导演重要的不应该是考虑如何拍好电影本身嘛?

但到了拉投资环节,我们才明白:

原来在电影圈,才华可能并不重要。

就像王珞丹,找投资的时候,什么都不用讲,单靠刷脸,就能拉到全部投资。


而郝杰却在找投资的过程里,艰难异常。

拉不到投资、找不到演员,这就是新人导演的现实困境。

在这个困境面前,艺术才华确实不重要。

更要紧的,是作为导演,你会不会来事。

毕竟,比起拍电影,更重要的是谁愿意投钱给你拍电影。

首先你得有得拍,才能在这个行业活下去,才算得上一个导演。

但这还不是最残酷的事。

最残酷的事出自彭宥纶

一方面,陈思诚夸赞她是“电视广告圈很成功的导演”,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很难在《开拍吧》里看到她享受这种赞美,反倒表现更多的是自卑和痛苦。

这是因为她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她几乎毫无话语权,她甚至不愿意承认那是她的作品。

但她承认她自己的不足,因为自己没有拍过电影,也非科班出身,可能一个场记都比她懂电影。

面对她的故事,两个人现场的评价就很值得玩味。

一个是陈思诚。

他说:“你还是不够决绝,要是我直接就走了,连署名都不必”

另外一个是科班出身的胡国瀚。

他说:“这不很正常吗?新人导演就是没有话语权啊。”

这看似随口一说的细节,其实透露出影视圈里一条隐形规则,即:

导演的话语权和自由度,并不跟艺术才华挂钩,而更多是跟他的背景相关。

比如陈思诚。

作为最卖座的商业导演之一,又拥有不错的家世背景,他自然拥有很多创作的自由。

非科班背景的彭宥纶,即便在电视广告领域地位甚高,但想要跨行到电影圈导演,依旧困难重重。


从这个角度,就能够理解当年的郝杰有多珍贵。

也会更容易明白,当年那个无法无天的郝杰,为何变成现在局促不安、只会微笑的社恐。

你再有才华,也要先能被电影圈接受,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为何拍不出好电影?

但当几位青年导演用自己拉到的70-110万不等的投资,交出20分钟的短片时,观众就更唏嘘了,因为以综艺的形式见证了电影制作的整个过程后,他们终于弄明白了那个问题:

花了那么多钱,用了那么多人,原来这些人真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啊!

以易小星的《谁拿了我的外卖》,和沙漠的《刹车》来对比。

易小星,就是全场综艺里最大的社交牛逼症,演员和资金都不愁,看上去最胸有成竹的导演,拍了余味最为寡淡的短片。


易小星很会投机取巧:他选择社畜加班这个热门话题,再选个国产商业喜剧片最稳妥的小人物视角,把一个20分钟的短片拍得流畅又欢快。

但然后呢?

就像现场影评人给出低分强调的那样:观众确实是会被逗笑,但没人会把刻意逗笑观众的电影当作好电影。

一部电影把人看笑或是看哭了,都不足以成为电影好或坏的理由。

毕竟,逗观众笑不难,笑中有泪特别难。

这是个很复杂的情感逻辑,绝不只是靠父女之间套路化地煽一下情这么简单。

这就是易小星的作品。

跟陈思诚是朋友的他,不缺投资和演员,结果却拍了大烂片。

或许,他更大的才华在于左右逢源,而不是拍好电影。

如果说易小星拍电影是冲票房去的,那沙漠则是冲着获奖去的。

不同于易小星喜剧的视角,沙漠的《刹车》,关注的更有深度的社会话题,他的主角是抑郁症患者。这个短片得到在场嘉宾、青年导演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


但事实却是,这个短片的很多地方,太过阳光和理想

比如痛失爱子后,父亲选择了原谅,然后得到了释怀,而且露出了阳光明媚的一笑。

这种重大打击后,哪怕选择原谅,也不该如此明媚,而应该是心里总归是缺了一部分——这种细微的情绪差别,才是一部好电影真正动人心弦的重点。

更何况,他对抑郁症患者的展示,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冷静观察,却没有让人感同身受的平等视角——这让他对这个群体的注视,带有一厢情愿的悲悯。

但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并不需要被悲悯。

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懂得、被接纳。

为什么这些导演不知道自己拍出来的东西很不好?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不真诚。

无论易小星冲着票房去的《谁拿了我的外卖》,和沙漠冲着拿奖去的《刹车》,他们都把目的放在了电影作品之前。

电影不过是达成目的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沙漠的考究的镜头语言,和他看似充满悲悯的调性,甚至还不如易小星的嘻嘻哈哈来得真诚。

最起码大家一看就知道:易小星就是冲着票房去的。

易小星和沙漠的电影,就好比一个渣男的两种性格:他不仅要逗你笑,还想让你哭。

但无论你最后哭了还是笑了,他自己并不介意。

因为他们没有心的。


而最可怜的是郝杰,生猛粗粝的张狂过后,不仅努力让自己去适应影视圈的游戏规则,还试着让自己的作品也变得像这个游戏规则下的产物。

郝杰,从个人到作品,同时丧失了自己。

这就像《开拍吧》里,被嘉宾和参赛选手调侃的布局——

一边是遥不可及的绿灯会,代表着这个行业里要么卖座、要么获奖的绝对标准;

一边是被驯服了的、套路比才华更重要的青年导演们。

本该是一代新人胜旧人的作品表达,结果我们只能看到想要得到前辈提携,和挤破脑袋也要混圈子的新人导演,以及他们交出的功利性大于艺术性的电影成品。

就这样的行业生态和心态,真的能拍出好电影?

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作者 | 林山王1号
一个写字的人
编辑 | 清晏
排版 | Juan
策划 | 后浪电影编辑部

Contact Us
投稿 | 合作
houlangdianying@hinabook.com
会员 | 电影课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欢迎随·意·打·赏‍‍‍‍‍‍
 有生之年,一键三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