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育儿剧,为啥会被“人民网”点名批评?

后浪电影 后浪电影 2023-04-06


回溯近十年的国产剧集,如果说2013年的《小儿难养》和2016年的《小别离》,还能以家庭轻喜剧的调性讲述育儿的欢喜,那么《亲爱的小孩》则是在尝试用惊悚笔触对婚恋及育儿问题做出探讨。然而,人民网在前几日批评了《亲爱的小孩》存在“贩卖焦虑”的问题。


实际上,近些年来结婚率和生育率的持续低迷,广大年轻人本就对于婚育话题的有强烈的不安感,“恐婚”、“恐孕”的情绪一度到达了顶点。

 

这或许也是为何很多观众在看完《亲爱的小孩》几集后,激烈地讨论那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育儿艰辛,以及女性的产后抑郁症等问题。

 

那么,这部使得人民网下场批评的剧作,究竟是什么样的?
 
《亲爱的小孩》(2022)

01
产后抑郁疑云
POST WAVE FILM


《亲爱的小孩》第一集的第一幕,放在全年华语影视剧中,都堪称华彩。

 

只见近景景框中,任素汐饰演的方一诺逐渐卸妆,从一位妆容精致的年轻女性,逐渐变成长满黄褐斑的孕妇。在这段长镜头中,有两处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当方一诺后退时,镜子中陡然出现鼓起来的腹部;另一处则是伴随整个长镜头画面的配乐——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

 

 

由于任素汐身形消瘦,这段露腹的画面显得异常吊诡。你能看出方一诺在整个卸妆过程中的落寞,也能看出她在抚摸脸上的黄褐斑和腹部两侧的妊娠纹时,神情中那种无法消解的伤感。这是一个年轻女孩在美貌消逝时的痛苦,且这种痛苦无法闪躲。

 

至于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又称为“舞蹈性交响曲”,其创作本意是为了表现人类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此曲恰好与方一诺即将诞生的女儿形成意义叠合。

 

 

但这悲喜两重意义的复合,形成了一种带有苦涩的幸福感,它象征着方一诺朝着过往的青春挥泪告别,但也挑起了她对于另一重生命体验的向往。这是女性所独有的复杂心理,更准确地说,这是临产之前的母亲所特有的挣扎,男性无从共情,就连未生过孩子的女性,也无法精准揣度。

 

而这一点,是方一诺在生产之后为什么会如此“敏感”,甚至有抑郁表现的肇始。

 

 

对于方一诺来说,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将所有的育儿细节严格把关,是父母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她会选择雇佣月嫂,并对其千挑万选,甚至在因月嫂出现疏忽之后,毫不留情地加以警告。

 

但秦昊饰演的丈夫肖路,却无法和方一诺在观念上保持同步。就像上文提到的,他没有九月怀胎的经历,也没有一朝产女的痛苦,更没有母女同体的体验,这让他天然地缺乏共情和理解。

 

 

于是,他只能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工作,以“我为了这个家”、“我付出了多少”为借口,堵上方一诺及其母亲的嘴。说白了,工作只不过是肖路逃避尽责的挡箭牌,这既是父亲们的惰性,也是他们的救赎。

 

但这些对于方一诺来说毫无用处,她并不指望肖路能飞黄腾达,当然也指望不上,她的诉求向来是夫妻共难,彼此携手。当这种朴素的要求连番遭遇肖路的缺席后,你便无法指责方一诺的敏感和抑郁是刻意地“作”。

 

 

相反,在肖路的观念中,抚养孩子是可以懈怠和偷懒的。这也是为何他会同意月嫂的观点,以及将育儿的重担推到自个儿的母亲身上,他如同土灶里的柴火,火钳拨动一下,火焰才蹭高一截,这种被动的父亲作态,让他显得窝囊,没有担当。


02

两个
庭的战争

POST WAVE FILM


如果《亲爱的小孩》中,只是方一诺和肖路两个人育儿,问题倒不会发展得如此严重。最起码,家庭内部的抵牾和嫌隙不至于撕开的那么大。

 

但从肖路的母亲介入之后,这个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肖母本身并不是一个反面角色,甚至可以说,她有着肖路身上所没有的豪气和担当。她在答应儿子照顾儿媳月子之后,一直勤劳地操持这个家庭。从洗衣做饭,到换洗尿布,即使是闯祸之后,她也非得博上一把,用自个儿的劳碌为儿子争上一口气。

 

即使是私下为孙女裹得严实一点,进而出了湿疹,抑或是知道孩子发烧后,在楼下烧纸祈福,都折射出肖母身上的粗粝之善,这种善或许无效且有些负面,但丝毫掩盖不了她心灵深处的厚道。

 

 

可也正是这种粗粝,甚至是原始感,让肖母在和方一诺相处时无法共存。

 

不管是方一诺,还是方母,本质上乃是都市中产家庭的作派,在生活品质上力求精致,在身体健康上力求科学,在人际关系中力求体面。她们无法忍受肖母身上的市井和愚昧气息,正如当肖母碰一下婴儿的脸蛋,她们都感到膈应无比。

 

 

这种冲突无关乎道德底线,或是人格明暗,在这个巴掌点大的小家中,他们都坚守着各自的秉性站位。方母高唱精细抚养,肖母秉持传统配方,方一诺死抠着条条框框,肖路苦笑着四处讨好。

 

孩子并不是挑起这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只不过是原本就门不当户不对的两方派系,在无法糊弄之后,只得摩拳擦掌,兵戎相见。

 

尽管这种有关原生家庭的差异,在以往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并不少见,但《亲爱的小孩》拍出了自己的律动和节奏。

 

 

手持摄影的跟拍,快节奏的剪辑,以及妙语连珠的呛话,在悠长苦闷的空镜头调解之下,显得灵动而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想到了黄建新在九十年代执导的几部现实主义杰作:《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03

母性伦理战婚姻伦理
POST WAVE FILM


其实,让我对《亲爱的小孩》这部剧产生兴趣的根本原因,倒不是其鸡飞狗跳的家庭日常,或是女性产后抑郁,而是该剧改编自王小帅的电影《左右》。

 

 

当然,谈到这部电影时就已经涉及到了剧透,甚至是剧集后半部分的大量剧透,如果对于剧情悬念有着精神洁癖的读者,自然可以止步了。但说实话,原片的故事比起《亲爱的小孩》前三分之一的家庭纷争要令人咋舌得多。

 

在电影《左右》中,张嘉译和刘威葳分别饰演秦昊与任素汐的角色,只不过方一诺的名字变成了玫竹。故事从两人离婚后四年,女儿禾禾患上白血病开始说起。

 

 

在匹配父母血型失败之后,禾禾面临着生命危险。玫竹从医生口中得知,如果禾禾有同胞兄弟姐妹,那么疾病便很容易医治。于是,在两人早已有着各自家庭的情况下,玫竹想要和肖路再生一个孩子,通过脐带血医治禾禾。

 

两人在三次体外受精失败后,最终选择同房受孕。电影最终并未道出受孕是否成功,禾禾是否治愈,因为该片聚焦的伦理问题是:当一个母亲面临幼女罹患重病后,她可以付出何种代价?

 

 

这一故事为王小帅拿到了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银熊奖,而《亲爱的小孩》据此改编,想必会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更为细致地演绎这一矛盾。聂远饰演的谢天华,以及谢可寅饰演的董帆,将会成为方一诺和肖路后来的伴侣。

 

不难看出,这一剧本之所以得到如此赞誉,并不是其看似猎奇的因素,而是在于,一个母亲在母性伦理和婚姻伦理之间的抉择。

 

 

作为母亲,当方一诺明知道还有办法拯救女儿时,她不可能弃之不顾,因为她天然地受制于母性伦理的规约;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位妻子,当她和前夫再育子女,甚至有着肉体上的亲密接触时,她又得在婚姻伦理中败下阵来。

 

这是一个现实主义色彩的悖论,即使方一诺和肖路的各自伴侣最终选择原谅,且禾禾得救,那么为救姐姐而诞生的弟弟或妹妹,又将何以自处,他/她存在于世的肇始理由,只是拯救另一个人吗?

 

我很期待《亲爱的小孩》在后续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毕竟,相比于电影,电视剧拥有更多的体量可以皴擦人性矛盾,可以洞察人世苦难。

 


 
作者 | 郭源潮
电影,从不比生活更高瞻



      编辑 | 飞檐    排版 | 趣多多    



推 荐 阅 读

电影院还能撑多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