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啥你看到的印度电影,总是比中国的好?

后浪电影 后浪电影 2023-04-06

《误杀瞒天记》。


这部七年前的印度电影,早在2019年,就被陈思诚以制片人的身份改编过。《误杀瞒天记》之所以会在这个时间点登陆国内院线,其原因只有一个:救市!


疫情肆虐,国产片纷纷撤档,院线里一部能打的电影都没有。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周上映一部进口片来支撑,确保影院还能正常运转,而这周,就是17万用户打出8.6高分的这部《误杀瞒天记》。


此前我们推送过一次印度电影《印度女孩》(点击标题查看原文),留言区里就广泛讨论过本文标题假设的这个问题:为啥我们看到的印度电影,总是比中国的好?


首先要解释的是,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


而今天的这篇推送,就是在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有兴趣,请耐心看到文末。

               《误杀瞒天记》(2015)


01
超高的票房
POST WAVE FILM
纵览近些年引进的印度电影,会发现整体质量非常高,且总能取得较为优异的市场表现,30余部印度电影平均票房1.2亿,豆瓣均分7.2。

这也使得印度俨然成为中国大陆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外语片进口国,早已成为中国进口电影不可或缺的一环。


老规矩,在问为什么之前,先看看印度进口电影究竟是不是精品?


根据猫眼专业版app的数据库统计,在《误杀瞒天记》之前,有票房可查的印度进口电影共有32部,经过整理,整体分布及质量概览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电影的豆瓣评分普遍都非常不错,32部作品中竟然有多达21部电影的评分都在7分及以上,甚至还有9.0、9.2这样的超高评分,像《三傻大闹宝莱坞》《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更是直接跻身于豆瓣TOP250榜单。


另外,印度进口片也普遍能获得还不错的市场收益,上表中光票房破亿的电影就有8部。


因此,除了英美国家和中东地区,中国也已经成为印度电影海外发行的一个重要选择,以《我的个神啊》为例,该片在中国的版权收入大约占据其海外版权收益的20%。


而最成功的自然是2017年引进国内的宝莱坞电影《摔跤吧!爸爸》,取得了近 13亿元人民币的超高票房,一下子跃升成为中国大陆市场票房最高的非英语进口电影。

         《摔跤吧!爸爸》(2016)


而摔爸的一炮而红也成了国内引进印度电影的一道分水岭,在此前,每年只会引进2-3部印度进口片,而此后,印度电影的引进呈现井喷式发展,光2018年就一口气在国内公映了多达10部作品。


尤其是在短短3个月内《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三部作品的接连上映,且都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好成绩,使得印度电影成为了中国大陆市场的香馍馍,而尝到甜头的进口片商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开始乐此不疲地把更多印度电影带到中国。


02
爆款频出
POST WAVE FILM


印度电影爆款频出离不开四大原因。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之所以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质量都过硬,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电影都早已在海外公映过,本身已经接受过市场的检验,才被万里挑一地遴选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印度进口片一般都不会太差。


像在今天公映的《误杀瞒天记》早在2015年就已经在印度上映,其它电影也不外如是。


例如《我的个神啊》《嗝嗝老师》《调音师》都是在已经获得非常优异的本土口碑后才被引进大陆,基本上很少会出现中印两国同期上映的印度电影。


而这个时间差确保了被引进的印度电影几乎都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优秀作品。

        

其次,从电影类型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发现一条脉络。


虽然歌舞元素依然是很多观众对于印度电影的普遍印象,构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电影的奇情异景,然而这种独特的异域风情、文化“陌生感”也算是印度电影品牌文化的基石,是印度传统审美在电影里的延伸和浓缩。


印度主流电影的审美和商业开掘也是围绕这独特的文化标识展开的。进而我们会发现在歌舞这个“显性性状”之外,引进的印度电影又基本上主要集中在喜剧、悬疑、运动、爱情这几种大的类型中。

        

而这类电影都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也就更加容易撬动市场,获得观众的普遍青睐。尤其是喜剧电影,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市场最容易获得票房收益的电影类型之一。


而不断引进这类电影又有助于强化观众对于印度电影的认知,行成一定程度的标签化认识,从而持续培养出一批印度电影的精准受众,这就类似于日本的动画电影一样。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印度国宝级演员、三大汗之一的阿米尔·汗。


在已经引进的30余部印度电影中就有《印度往事》《三傻大闹宝莱坞》《幻影车神:魔盗激情》《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6部作品均由其担纲主演,也可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

        

可以说他在大陆市场已然获得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几乎人尽皆知,而他的大受欢迎也一并带动了其他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


最后必须要强调的是印度电影之所以能在中国大陆市场普遍取得较好的收益也在于印度本土电影工业的强盛以及印度电影文化的强大的国际传播力。


作为电影生产大国的印度,其电影产量独步全球,每年生产的故事片可以达到近2000部!


同时年观影人次也能达到20亿人次这样的超大规模,为电影精品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基础。


印度本土电影的票房占比极高,达到了90%左右的比例,是全世界少数几个可以完全抵御好莱坞电影的国家。


而且像南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2 :终结》自全球公映以来,全球票房达到 2.76亿美元,其中美国票房超过2000万美元,这些电影都帮助推动了印度新形象的树立,并使得印度电影产业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巴霍巴利王2 :终结》(2017)


而算上全球票房3.1亿美元的《摔跤吧!爸爸》,这两部印度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均超过华语影史上著名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卧虎藏龙》的全球2.13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这是值得中国电影人认真思考的。


03
印度电影 VS 中国电影
POST WAVE FILM‍‍‍‍‍‍


比照优质的印度电影,中国电影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发?


一位印度导演曾这样描述电影对于印度人的意义,“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还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


就有电影学者曾在《印度电影产业经验》一文中敏锐地指出:


“印度主流电影遵循的是电影的‘白日梦’原理。由爱情、伦理、复仇、荣誉等为主线,以激烈的矛盾来结构戏剧冲突,用煽情场面作为叙事高潮,最后统一在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中的情节剧叙事模式 ;以某种主题为统摄、叙事歌舞杂呈、众类型混合、多重情感体验(悲、喜、惊奇、恐惧等)并置的类型化‘马沙拉’建构起的是悲喜交集、有惊无险、浪漫、狂欢的大众美学品格,以及完满爱情、家庭团圆、成功复仇、善恶有报等普通大众的日常梦想。”


而这种建基于人类共同审美经验基础上的稳定叙事模式使印度电影在文化根基上具有了大众化、普泛性的审美品格,为印度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奠定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神秘巨星》(2017)


另一个特点,就是印度电影擅长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切入,来展现本民族或文化的特性。


这使得影片的代入感更加强烈,且能有效消解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因为人的情感和社会性,是人类的“共有经验”。


《印度合伙人》《厕所英雄》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且愿意相对直视自己所在国家的社会问题,以一种较为轻松、解构的心态去刻画、描写,摒弃苦大仇深的叙事模式,找到与大众接合度更大的表达方式,反而能制作出更加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类的电影。

        

而由此中国电影所可以借鉴的,恰是这种文化自信。


一方面要有信心面对自己的社会困局,相信本民族文化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注重在文化表达上搁置过于直白的意识形态倾向,学会采用调侃、喜剧方式或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使自我的价值观表述更为含蓄温和,易于接受。


因此要避免一味沉浸在最大单一电影市场的繁荣中沾沾自喜。


应该尝试从印度电影等优秀的文化产业中汲取养分,继续努力升级本国电影产业,提高观众审美,从而可以让中国电影更好地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向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这就回到标题的设问:为啥你看到的印度电影,总是比中国的好?


这是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印度电影,本身就是在全球产量最高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的结果——如前所述,印度电影的产量,每年有将近2000部之多,而能被我们看到的,也就寥寥几部。


这就相当于,拿印度质量最好的几部电影,跟中国电影的平均质量做对比,不合理也不公平。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对这个情况最好的形容。


所以,不要以偏概全地认为印度电影就一定比中国电影好;就像不要看到唱歌跳舞,就误以为只有印度电影里才有如此桥段一样。




作者 | 连城易脆

数据控/统计狂魔/豆瓣电影TOP250观察者



      编辑 | 飞檐    排版 | 趣多多    



推 荐 阅 读

这部育儿剧,为啥会被“人民网”点名批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