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全球影迷盼望了13年的《阿凡达》续集,要在12月16日上映了。
13年来,世界各地的影迷,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阿凡达2》的催更。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詹姆斯·卡梅隆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能让《阿凡达》这个科幻故事,跨越种族、肤色、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全世界引发这么大的共鸣和轰动?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本叫做《千面英雄》的书里。
《千面英雄》是比较神话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它的作者是美国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
在这本书里,坎贝尔通过对全世界不同肤色、语言、文化和种族的神话传说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条叫做“英雄之旅”的重要理论——
不论哪一个民族、文化和信仰里的英雄人物,比如中国神话里的孙悟空、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以及宗教领袖人物释迦牟尼和耶稣,他们的成长,其实都遵循着“启程”、“启蒙”和“回归”三个大的阶段。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长征之路,也符合“英雄之旅”的理论“英雄之旅”的第一个阶段是“启程”,它是说英雄怎么样从平凡的世界离开,到一个全新的、未知的世界去冒险;第二个阶段是“启蒙”,讲的是英雄怎么样在全新的世界里冒险,并且在这个过程里获得成长;第三个阶段是“回归”,它说的是英雄完成冒险的使命之后,怎么样带着能够拯救世界的方法回归,打败敌人、造福苍生。如果你对《阿凡达》的故事还有印象,那么你就会知道,詹姆斯·卡梅隆完全就是按照“英雄之旅”的这三大阶段,来讲述《阿凡达》的电影故事的。
这就是《阿凡达》为什么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那么大共鸣和轰动的原因。坎贝尔对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种族的神话传说进行研究后,提炼出来的“英雄之旅”的理论,被卡梅隆当成母体原型重新包装,这才有了《阿凡达》这样一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够看得懂、并且有共鸣的现代科幻神话。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具体细节,看一看卡梅隆是怎样把“英雄之旅”作为母体原型,讲述《阿凡达》的冒险故事的。这个时候,英雄还没有成为英雄,他跟我们一样,都只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有时候甚至过得比我们还要惨。但是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他,让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人。
在科技发达到能通过基因技术复活孟加拉虎的2154年,双腿萎缩的前海军陆战队军人杰克,却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只能选择用轮椅代步。就在这个时候,命中注定的冒险之旅传来召唤:两个政府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让他替死去的双胞胎哥哥,前往远在地球4.37光年之外的潘多拉星球,执行一个名叫“阿凡达”的计划。
但是,“偶然事件”只是“启程阶段”的第一步,英雄要想真正踏上冒险之旅,还要遇到一个像导师一样的贵人,帮助他完成冒险之旅的准备。在电影里,这个人就是西格妮·韦弗扮演的格蕾丝教授,作为“阿凡达”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她不仅给杰克提供了一具健康的身体,还把自己在潘多拉积攒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杰克。
接下来,就是“启程阶段”最重要的最后环节,也就是“跨越界限、重获新生”。这里说的界限,不仅是平凡世界和未知世界的分界线,也是主人公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临界点。在神话传说的套路里,象征这个界限的,通常是一些怪物一样的守护者,它们突然出现在英雄的冒险之旅里,强迫英雄直面危险,加速英雄的成长。在电影里,这个情节就出现在杰克第一次执行任务时,他在森林里遇到体型巨大的锤头雷兽和死圣兽。一番惊心动魄的交战后,杰克凭借自己的勇气和经验,在危急关头跳下瀑布、捡回一条命。当杰克跳下瀑布的那一刻,就标志着他与旧的自己彻底决裂,彻底地投入到更大的冒险旅行中去。
这就迎来了“英雄之旅”的第二个阶段,“启蒙阶段”。在整个“英雄之旅”里,“启蒙阶段”通常是整个故事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主要原因有三个。因为身为主角的英雄,会在他冒险的过程里,带着人们去领略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听过的新奇世界。就像电影里被灭掉火把的杰克,第一次看到夜晚的潘多拉到底有多么漂亮。这也是卡梅隆在《阿凡达》里,挥洒想象力最多的地方。作为观众的我们,跟着杰克领略到了潘多拉星球的瑰丽多姿,比如会发光的各种植物,悬浮在空中的哈利路亚山等等。这些梦一样的东西,让观众沉浸在目不暇接的视听刺激里难以自拔。
“启蒙阶段”吸引人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会体验到爱情的甜美和力量。在这个阶段,英雄会遇到女神,并通过她来掌握未知世界的全部秘密。在电影里,这位天赐女神就是纳美公主娜蒂莉。她不但救了杰克的命,还带他领略潘多拉星球的美丽,帮助他学习射箭、驯服重铠马和斑溪兽,告诉他纳美人的辫子都有哪些用途,教他纳美人的语言,甚至引领他亲近纳美人的自然之母艾娃,让他成了纳美人的一份子。
与纳美公主娜蒂莉的爱情,引出了“启蒙阶段”吸引人的第三个原因,爱情通常意味着考验。
爱情对英雄的考验,分为两个层面,表面上是在考验这个英雄,是否具备赢得女神的爱的能力,深层上也是在考验这个英雄,是否具备接受命运、成为英雄的能力。
在神话传说的套路里,这种考验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外在的考验,能让英雄更加顺利地融入全新世界的生活,拥有成为英雄的外形;而内在的考验,则需要让英雄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成长为一个值得女神托付终身、并且受世人尊敬的完美英雄。
在《阿凡达》里,卡梅隆对这个考验的处理方式是,给杰克安排一个间谍的身份。
原本是为了给地球人偷情报,杰克才打入纳美人内部。这让杰克觉得自己是纳美人和地球人的双重叛徒。作为主角,杰克需要做出一个英雄才会做出的决定。
这个决定,既能让他找到自己值得为之战斗的东西,又能让他配得上女神的爱,那就是跟纳美人一起战斗,守护潘多拉星球。
经受住了这个考验,英雄才算真正成熟,“启蒙阶段”才算正式结束。但是,“启蒙阶段”的结束,并不是“英雄之旅”的结束,因为还有更大的使命等着他去完成。这就是英雄之旅的最后一个阶段,“归来阶段”。
但是,英雄要想归来,过程并不简单。因为这个时候的主角,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普通人,而是已经成长为一个英雄,他的回归,必定要遭遇各种各样的阻碍,而最常见的阻碍,通常就来自英雄的敌人。
在《阿凡达》里,这个敌人,就是以迈尔斯·夸里奇上校为首的好战分子。他带领雇佣军,摧毁了纳美人赖以生存的家园,迫使杰克在成为英雄还是沦为凡人之间做出选择。
但迈尔斯上校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的杰克已经完成了向英雄的转变,他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件能够证明自己的宝物。 在《阿凡达》里,卡梅隆把这个宝物,设定为潘多拉的空中霸主“托鲁克”,并让杰克成为纳美人历史中的第六位“魅影骑士”。
正是借助“魅影骑士”的身份,杰克再次得到纳美人的信任,并联络到潘多拉星球上的其他民族组成反抗军,最终打败了地球人,把他们驱逐出潘多拉。
神话传说讲到这里,“英雄之旅”也就走到了终点:成为英雄的主角,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归宿。这也是《阿凡达》的结尾:纳美人借助自然之母的力量,把杰克的灵魂转移到化身上;他成了纳美人的新领袖,跟自己心爱的女神,幸福地生活在了潘多拉星球上。
这样拆解后不难发现,詹姆斯·卡梅隆在编写《阿凡达》这个故事的时候,严格遵守着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正是因为这个理论本身就能够跨越不同的种族、肤色、语言和文化,所以《阿凡达》的故事,才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巨大的共鸣。事实上,不只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达》,我们知道的许多经典电影,基本上都是按照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展开故事的。
乔治·卢卡斯和他的“星战世界”
在创作《星球大战》的时候,卢卡斯有意识地学习了坎贝尔在《千面英雄》里总结的“英雄之旅”理论,并把它应用到了《星球大战》故事的创作中。
在总结《千面英雄》对他的影响时,卢卡斯这样说道:“《千面英雄》用几百页的文字告诉我,这里是故事的开始,这里是终结,这里是高潮。正如坎贝尔先生指出的那样,一切就在那里,它在那里已经有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了。”
随着《星球大战》的成功,坎贝尔和他的《千面英雄》开始超越学术领域,成了影响好莱坞乃至全世界商业类型电影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熟知的《狮子王》《黑客帝国》《指环王》等经典电影,包括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无一例外都严格遵守了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就像卢卡斯说的那样:坎贝尔提出的神话理论,其实已经在那成千上万年了。电影作为现代神话的一种范式,不可避免地遵守着这个自古就流传下来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