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不懂Clubhouse的人,当年也看不懂B站
不要尝试去搞懂它,先去感受它,毕竟,也可能只是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Clubhouse究竟是什么?
一开始,人们都是抱着朝圣的心情抵达Clubhouse,但很快,他们会发现这里更像大型兴趣小组集合体,以即时性极强的形式拥抱在一起。
从目前英文区、日文区和粤语区的状况来看,除了名人站台和达人分享这类“大IP”节目以外,上文提到的音乐频道、实时播客,还有闲聊房间、白噪音房间等,都是非常受到欢迎的形式。等到晚上、深夜,还会有下班的社畜出现来聊工作困惑、办公室政治,以及为什么优秀的女孩子却找不到男朋友。
你会感受到,说着不同语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既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很有可能会拥有相似的烦恼和思考。
比如,虽然都是在讨论Clubhouse的产品问题,英文房间思考的问题和之前提到的中文房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为什么Clubhouse不允许单个用户用多个设备?”而香港用户则已经开始召集工程师一起开发中文版Clubhouse,还要有付费功能、上线安卓系统,“最后卖给Clubhouse!”
但他们也会互相帮助。比如一个房间就有做音乐和艺人经纪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来帮助有志从事这一行的年轻人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还有摄影师在讨论,疫情让他们失去了婚礼这样的商拍工作,能不能互相介绍新的出路?
回到最本质的地方,作为一个社区,Clubhouse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确实能激发人们的表达欲,也证明了人们确实有声音交流的欲望。而且,正如同创始人在介绍Clubhouse的博客中所说的,“声音能带来更多的同理心”,人们在实时发生的对话中显然变得更加友好和礼貌。
社区永远有机会?
即使在美国,也很久没有诞生过这么让人兴奋的社交产品了。
诚然,Clubhouse的走红有很多综合性的因素。显而易见的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大部分用户都留在家里,有了很多空闲时间,也增加了很多社交的需求。一款简单、流畅、易用的音频社交产品,显然会有增长空间。
更重要的是,Clubhouse在种子用户运营中费了很大的力气(当然,它现在也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硅谷知名风投A16Z在Clubhouse只有1500名用户的时候就投资了它的天使轮,并且在消息宣布的当时就在小圈层内掀起了一阵狂潮。
在当时的那个周末,硅谷所有的投资人都在求一个邀请码,和上周在推特上求邀请码围观马斯克的群众并没有多少区别。红杉、A16Z,到后面的明星Kevin Hart、奥普拉、Seth Rogan等等,都是一次增长的小热点。其中非常多的重量级嘉宾,都是由A16Z的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和他的夫人Laura Arrillaga-Andreessen邀请来的。
从团队角度来看,Clubhouse的两个创始人均为连续创业者。其中,CEO Paul Davidson 曾经创立了基于附近的人来社交的公司Highlight,后被Pinterest收购,他也随之成为Pinterest的产品负责人。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Rohan Seth则创立了通过研究用户行为来开发社交app的公司Memry Labs,后被头部互联网房地产中介Opendoor收购。
换言之,这两个人都不是新兵,对用户行为和社交有自己的洞察,成功过,并且在大规模互联网公司担任过重要的产品岗位。
敢于在交流中完全舍弃文字和图像,Clubhouse的团队显然对“声音”这个媒介有着更多的思考。对于普通的用户而言,人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外表,也不用斟酌词句,甚至也不用担心自己说的话被审视和传播(只要你不是一发言就会有记者录音的马斯克)。
麦克卢汉曾经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提到,声觉空间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是通过各种感官的同步互动而感觉到的空间。与此相反,“理性的”或图形的空间是一致的、序列的、连续的,它造成一个封闭的世界,没有回音和共鸣。换言之,声音是需要你调动起全部精力来进行互动的。
比起单方面的输入或者输出,人们更容易被对话吸引注意力,也更愿意参与到这样轻松和自然的内容生产中去。
而且,它也把“Drop-in”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限制人们只能用手机下载应用,实现了高度的可移动性,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地加入一段对话。如果有你期待的活动要发生,你要么实时加入,要么就只能永远错过。说起来还有点日本人推崇的“一期一会”的精神。
所以,Clubhouse并不是“过气”的产品。这是只有在当下智能手机高度普及、流量资费迅速下降、实时互联网极度发达的环境下才能实现的产品特质。这也是推动短视频和直播行业蓬勃向上的基础条件。
从社区的丰富度和用户的活跃程度来看,Clubhouse其实能让人想起来的是B站,另一个也是围绕用户建立起来的强文化的社区。只是Clubhouse从诞生开始就有更广泛的兴趣标签,目前它的推送逻辑也依然不算清晰。
但从对于用户心理的洞察和对于使用场景的无缝连接角度来看,这会让人想起硅谷另一个早期也是病毒性传播的应用,Snapchat,用“阅后即焚”功能有效地笼络了大批青少年用户。而这一个功能本身,就是对于摄影功能的重新思考:为什么用户一定要向别人发送一张照片?这背后的社会心理是什么?
你看,只要做对了,产品是不需要很复杂的。考虑到Clubhouse目前呈现出来的可能性,10亿美金估值不算是一个太夸张的数字。
当然,对于一个尚处于Beta阶段的产品而言,Clubhouse需要回答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如果声音无法留存,房间也会消失,那么这个产品应该怎么沉淀用户?
如果要靠永远都有新的有趣的房间,这就相当于要有更多的内容,会对运营以及产品提出极大的挑战;如果要靠社交关系,那么Clubhouse应该留住的是大V们,还是积极发展出更多的小型社群?我们是要继续朝拜,还是发展出更多自己的小圈子?
不过,这些问题对于Clubhouse还是太早了。就目前来说,两个创始人和据说只有十多人的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地面对膨胀的用户数量,同时致力于建立更完备的社区守则和友好的社区氛围。
同时,他们也在加紧开发付费功能,让在社区中生产内容的用户探索付费的空间。
但在Clubhouse上,相信商业化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新形态的社交空间,或者先去感受它,相信你感受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