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番外篇:洮西大捷—蜀汉最后的回光返照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3-18

姜维这个人在历史上是颇有争议的,有人说他不自量力穷兵黩武,也有人说他是个千古忠臣。其实姜维是非常复杂的,很难单一地去定义他。

若光从军事才能来看的话,陈寿则说姜维“粗有文武”、“明断不周”,这个评价确实低了一点,其实姜维只是比不过一流名将邓艾,面对平庸的对手时,他的战绩还是很给力的。我想陈寿这样说的原因应该主要还是为了突出“玩众黩旅”这一点吧。

三国演义说姜维“九伐中原空劬劳”,其实这并不确切,因为在战果方面,姜维北伐是要超过诸葛亮的,而他取得的绝大多数战果都来自255年的洮西大战。

洮西大战是一次主力会战,魏蜀双方调集军队很可能达到接近十万人的规模,虽然这一规模在诸葛亮北伐时也达到过,但是曹魏在这场大败中遭受的损失却远远多于以往。

253年费祎去世后,姜维像一只出笼的猛虎,彻底失去了束缚。他立刻开始大规模北伐,连续两年出兵,斩杀了魏国大将徐质,并将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百姓迁回国内,收获颇丰。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尝到了甜头的姜维准备将北伐进行下去,255年初魏国发生内乱,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叛,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大将军司马师却死于征途之中。同一时段,坐镇雍凉多年的名将郭淮也去世了。

当时接替郭淮的雍凉都督陈泰还在关中,而陇右地区最高长官王经也没什么统兵的经验,姜维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再次出兵。

但是这次出兵却在朝堂内遭到了一定的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张翼。他和费祎一样认为小国不宜滥用武力,但被姜维无视了。

汉姜维复议出军,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翼同进。(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其实张翼的资历比姜维要深得多,他出身名门,乃留侯张良之后,早在刘备时期就开始任职了,他在蜀汉做官四十年,之前诸葛亮也对其颇为重用,无论征讨南中还是北伐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可以说张翼绝对是通晓军事的。

不过鉴于姜维之前北伐颇有斩获,况且姜维有一个督中外军事的职务,地位要更高,因此北伐还是势在必行的。不仅如此,姜维甚至还非要带着张翼一起北伐,估计他是想用实际战绩去让张翼闭嘴,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虽然最后的结局并不那么尽善尽美。

自翼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至于另一个同行的夏侯霸,则是蜀汉内部为数不多的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主战派了。无论他投蜀有什么苦衷,对曹魏来说夏侯霸是叛逆无疑,而叛逆往往是对前东家最为仇恨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再加上此人之前长期在西线与蜀国作战,对于雍凉一带极为熟悉,所以他就成了姜维北伐最得力的助手。

陈寿评价姜维才干平平,这其实太低估他了,也许姜维不是一流名将,但他也足够优秀,对付一般水准的对手还是绰绰有余的,这次雍州刺史王经就成了牺牲品。

发兵之前,姜维先放出假情报以迷惑王经,声称将兵分三路分别攻打祁山(祁山堡)、石营(甘肃西和县)和金城(兰州市一带)。王经果然中计,将此消息通知陈泰,并提出建议应该在为翅、枹罕、祁山三个地方分兵抵御。

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白泰,云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求进兵为翅,使凉州军至枹罕,讨蜀护军向祁山。(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王经的意思是让关中方面增援祁山,凉州军南下枹罕防御进攻金城郡的蜀军,而他自己则率领陇右军团进军为翅抵御石营方向的蜀军。为翅这个地方究竟在哪现在已经无迹可寻,姑且认为是在石营附近。

而陈泰却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以蜀军的兵力不应该兵分三路的,毕竟兵法有云:倍则分之。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分兵是大忌。于是令王经驻守狄道(甘肃临洮县),等陈泰的关中军到达后再与姜维交战。

泰量贼势终不能三道,且兵势恶分,凉州未宜越境,报经:"审其定问,知所趣向,须东西势合乃进。"(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征西将军陈泰敕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须泰军到,东西合势乃进。(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由此可见,陈泰的战略眼光明显还是比王经高出不少的,至少姜维假装分兵以分散魏军的策略就没能实现,而且他选择的狄道也正是姜维的进攻路线,如果王经听话,姜维就注定要无功而返了。

不过王经依照命令到达狄道后就开始不安分了,在他看来,陇右的魏军都是百战精兵足以与姜维一战,如果等到上司陈泰赶到,到时即使能取胜也拿不到头功,于是王经将驻守狄道的命令彻底抛在脑后,毁灭就此开始。

姜维进军神速,他很快攻下枹罕,然后立即往东,直扑狄道。

时维等将数万人至枹罕,趣狄道。(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从地图上看,姜维这个进军路线是兜了一个大圈,因为枹罕在狄道以西,正常情况下应该先攻狄道后攻枹罕,那么姜维选择这一路线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姜维已经敏锐地发现了战机,王经不通晓军事却自视甚高,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如果从枹罕攻狄道,那就是从北面过来,这样正好可以堵死金城郡方向的增援路线,而当时陈泰的关中军还远在陈仓,在这段时间里彻底歼灭王经军团是大有希望的。甚至姜维可以在取胜后趁势拿下狄道,然后以逸待劳击败陈泰的援军也不是不可能。

王经自作聪明,在枹罕至狄道的必经之路故关设防,希望挫蜀军锐气,但这里根本不是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如果双方兵力相当,倒有可能守得住,但地形既没有优势,兵力又少于对方,这就是自取其辱了。

很快故关守军被姜维击败,这道防线被蜀军突破,姜维率领大军继续往东前进,直逼洮水西岸。

会经所统诸军於故关与贼战不利。(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王经这个人属于无知者无畏,在犯了一次错误后,还没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止损,反而继续朝着死路走去,他竟然命令全军出击,渡过洮水,在洮水之西与姜维决战。

经辄渡洮。(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这个操作可以说是愚蠢到了极点,你之前在故关战败,士气受挫,这时候明显应该避敌锋芒,要么守城,要么就在洮水东岸驻扎,准备击其半渡,这时候反而渡河决战,与送死何异?

或许王经信心膨胀,自忖陇右军团在骑兵方面胜过蜀军,因此平原作战,蜀军擅长山地战的优势难以发挥,但其实洮水西岸的河滩宽度也只有不到两公里,这样的场地上,骑兵也未必能有多好的发挥。

就这样,王经带着数万陇右精兵,渡过洮水,一步步迈向了死亡。至于姜维为何没有选择“击半渡”,或许是因为他不想打草惊蛇,而是打算将王经的军队一口吃掉吧。

收到王经出兵的消息后,陈泰也预感到大事不妙,姜维可不是泛泛之辈,毕竟这两年的战绩摆在那里,王经若是老老实实守城还能应付,但野战绝不是姜维的对手。于是陈泰只好立刻发兵增援,他只能寄希望于王经别输得太惨,但这只是一个奢望。

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并遣五营在前,泰率诸军继之。(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瑟瑟秋风吹过,洮水之西一派肃杀,蜀魏双方近十万大军静待着冲锋的命令。王经志得意满,在他看来自己将一战封神名垂千古,甚至能够比肩兵仙韩信。可是千年来却也只有一个背水一战,当年韩信早就安排了奇兵袭击赵军后方,这才是背水一战的精髓。遗憾的是王经只学其形却未学其神。

随着隆隆的鼓角响起,两军前锋正式接战。诸葛武侯虽然已经去世二十余载,但他练就的精锐战阵仍在,魏军虽有骑兵优势,却在并不宽阔的战场上难以发挥全部威力,魏军铁骑发起一波接一波的冲锋,但蜀军阵线岿然不动。

随着战斗的进行,王经渐渐笑不出来了,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军队已有不支之象,反而蜀军越战越勇,战局即将逆转。

此时的姜维正稳坐钓鱼台,王经一介庸才,此战已经稳操胜券,他转过头看了一眼身旁的张翼,心中微微生出一股不屑:处处谨小慎微,如何能成大事?他定了定神,命令夏侯霸对魏军发起最后的总攻。

身经百战的夏侯霸对于魏军的结局已经心知肚明,他心中颇有不忍,毕竟对面都是与自己共事多年的袍泽。但是既然为了身家性命决意投蜀,他便早已没了后路,只有继续走下去了。

蜀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魏军再也难以抵挡,纷纷转身溃逃,然而汹涌的洮水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前有大河,后有追兵,魏军将士无路可走,只好纷纷跳入洮水,无数魏军士卒没有死于蜀军兵刃之下,却被湍急的河水吞噬了。

此战令曹魏陇右兵团损失殆尽,数万精锐灰飞烟灭,王经仅率一万残兵退守狄道城,为蜀军所围困。

经巳与维战,大败,以万馀人还保狄道城,馀皆奔散。(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此时陈泰援军已经到达上邽,在得知王经惨败的消息后力排众议,马上发兵救援。经过一番斗智,双方平分秋色,姜维见无机可趁只好退兵,此次北伐宣告结束。

事后,战败的直接责任人王经被调离了陇右前线,而陈泰虽然没有直接责任并且后续表现良好,但作为雍凉都督,他必须被追责,因此也被调离了。不过这对曹魏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直接促成邓艾走上了与蜀汉对抗的前台。

对于蜀汉来说,这场大胜虽然前所未有,但却难以改变魏强蜀弱的根本格局。当年诸葛亮天纵英才也难以战胜司马懿,最终饮恨五丈原。而姜维虽然建立了旷世奇功,但之后也在邓艾的压制之下难有作为。

这场大胜可以说是蜀汉最后的回光返照,仅仅一年后姜维便在段谷之战中大败亏输,而蜀汉也在八年后彻底灭亡。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