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汉中大战已经告一段落,从这一篇起,这个系列也将进入最后的荆州风云部分了。


一直以来,关羽的北伐行动大多为人所诟病,认为他的失败直接导致荆州的丢失,从而使得隆中对战略彻底破产。那么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在论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关羽为什么要发起北伐。


看上去原因很简单,因为隆中对已经明确表示,从荆州出兵北上是整个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最终的钳形攻势中的右翼部队,关羽似乎就是在践行隆中对的方针。


可是问题又来了,因为隆中对对出兵的时机也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大前提有以下几个: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和天下有变。


其中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内脩政理这四点基本算是做到了,外结好孙权在表面上也算是做到了。而南抚夷越和天下有变的目标则并未达成。


别说在当时,就是后来诸葛亮执政初期,南中地区都还有大规模叛乱,南抚夷越的路还很长,而天下有变也是遥遥无期。

什么叫“天下有变”呢?


这个天下指的是狭义的天下,首先肯定不包括刘备自己的地盘,如果自己内部生乱何谈外出征战?


其次这个天下应该也不包括孙权的地盘,因为在隆中对中孙权就不是假想敌。

因此“天下有变”所指肯定是曹操政权内部出现的变故。


虽然218年曹操内部发生三次动乱,但事实上威胁并不大,很快就被平定了,这些动乱级别还不够,算不上是“天下有变”。


除非曹魏内部出现巨大变故,比如曹操突然病死;又或者军事重镇发生叛乱,比如淮南三叛。


只有这种级别的变故才能算得上是“天下有变”,成为出兵北伐的绝好时机,而建安末年显然不是这种局面。


也就是说,关羽这次北伐并不符合隆中对的既定策略。


那么这难道是说关羽违背了刘备的指示,擅自发起了军事行动吗?按说这也不应该,关羽这些年一贯忠心耿耿,怎么会如此胆大妄为呢?


我认为关于他是否是自作主张,这件事并不绝对,可以说既是也不是。


说是关羽自主行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记述他从前负责的军事行动中,三国志原文分别用了“使”、“遣”、“令”等字眼。比如守下邳、带水军南下、以及与孙权争夺荆州三郡时,都可以确认关羽是奉命行事。

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而在记录近期刘备夺取东三郡一事的时候,三国志同样采取了这种写法。

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可唯独关羽北伐这次却有所不同,三国志并未明确他收到了刘备的命令。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我认为陈寿这样描写是有一定目的的,因为刘备很可能确实没有直接下令。


但这也并不是说此事完全就是关羽擅自做主了,因为他很可能是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限。


当时关羽无论权力和地位都是刘备帐下的第一人,在四个重号将军中,他是唯一的假节钺,马超张飞只是假节,黄忠则什么都没有。

另一方面,关羽作为荆州都督,也是掌握了相当大的实权的。


虽说假节钺并不代表他有绝对的自主权,但这至少可以说明刘备对他的信任,那么给予有限的自主权还是可以的。


这个有限的自主权是什么呢?我认为很可能就是授权他伺机夺取襄阳。不过也就仅此而已,继续扩大战事则是不行的。


因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到发起总攻的时候,一定要两路相互配合,是必须要刘备亲自下令的,而绝不能自己行动。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另一方面,夺取襄阳也是发动总攻的先决条件,在隆中对提出的时期,襄阳还是在刘表手里的,因此当时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的目标里是包含着襄阳的。


想从荆州北上,襄阳非要夺下来不可,因为只有拿下襄阳才能进入南阳盆地。


如果襄阳攻不下来,进攻宛城就是空谈,洛阳更是遥不可及。


所以说,没有襄阳,就不能算完整实现跨有荆益这一目标。

后世认为关羽这次北伐目的是进取中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他取得了大幅超出预期的战果。


但从常理来看,关羽仅凭三郡之力就想和曹操抗衡,这是不可理解的,他的初衷应该就是发动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先拿下襄阳再说,而这是在他权限范围之内的事,只不过后来局势发展开始失控了。


也就是说,夺取襄阳是为了日后从荆州北上做的先期准备,而并不是真正的终极一战。


另一方面,刘备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或许也有让伺机攻下襄阳的意味。毕竟巴西太守张飞已经夺下了巴西郡。


而最后一点就是汉中和荆州的联系问题。在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中,汉中和南郡是两路出兵的前沿阵地,但是两路出兵如果之间没有联系的话,很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


夺取东三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从汉中往东经过东三郡就能到达南阳盆地,而只要再拿下襄阳的话,汉中和南郡的联系就被彻底打通了。

有了以上这三个原因,刘备集团对于夺取襄阳应该是比较积极的。


而刘备很可能会基于这一点,授权关羽在合适的时机进攻襄阳,至于具体作战行动则由他自行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对关羽是否是自作主张出兵一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也是在关羽北伐期间,刘备没有出兵进行配合的原因,因为这本身就不是对曹魏的终极之战,而是一场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刘备自然没必要“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总之,关羽并没有违抗刘备的命令擅自挑起战端,也并没有违背隆中对的战略方针。虽然他是实际执行者,对失败应该负直接责任,但从根本来看,关羽还是尽忠职守的,大方向上没有问题,只是在具体操作上犯了错误。


既然问题最大的不是关羽,那么又是谁呢?难道是隆中对本身出了问题吗?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最受质疑的就是跨有荆益这一点。

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地理因素,荆州和益州交通不便,距离又遥远,难以相互支援;二是外交因素,因为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是相互矛盾的。


我们一点一点看,首先跨有荆益真的是在地理条件上不可行的吗?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是有先例的,以前曾经部分实现并且有希望完整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有的,他就是两汉之交时割据益州的公孙述。


当时公孙述手下功曹李熊献计说:首先要占据汉中,守住褒斜道,然后占据巴郡,守住长江上的捍关(今重庆奉节一带),这对应着隆中对提出的保其岩阻。

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捍关之口。(后汉书公孙述列传)

之后倘若没机会就在家种田,有机会就出去攻城略地,到时候一路杀入秦地,一路威震荆州、扬州,然后大业可成。这则类似于隆中对等到“天下有变”就双线出击的战略。

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杨。(后汉书公孙述列传)

这应该就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雏形了,也是他制定这一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后来诸葛亮北伐期间,魏明帝曹睿在诏书中也提到诸葛亮效仿的就是李熊。

而亮怀李熊愚勇之志。(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

而公孙述手下骑都尉荆邯也劝说他仅仅死守益州是坐以待毙,应该主动出击,一路夺取关中,一路夺取江陵,这是对之前李熊方案的一个补充,谈到了南郡的重要性,而公孙述对此也表示赞同。

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巫山在今夔州巫山县东也。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后汉书公孙述列传)

当然这个方案是非常激进的,需要倾国而出才有可能实现,不过以公孙述当时的局面,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最终公孙述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没有冒这个险,而只是让手下田戎去夷陵招募老部下做了个尝试,凭这点力量自然无法夺下江陵。


三年后公孙述想通了,派了数万大军东进,一路连战连胜,连刘备拼死都拿不下的夷道都攻占了,可攻势却从此戛然而止,之后再无进展,数万大军呆在荆州西部边界地区足足三年毫无作为。


对于跨有荆益这个方案,公孙述是认可的。虽然因为他的胆怯,丧失了最后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方案不可行。如果后来刘备能取得这个局面,又怎么会有猇亭的惨败呢?


因此跨有荆益在地理上是行得通的,也是有类似的先例的。


另外,如果关羽再夺取襄阳的话,南郡可以得到巴蜀和汉中两地的支援,绝不会是孤立无援的局面。在地理条件方面,隆中对并没有什么硬伤。


那么再看外交方面,是否保有荆州就必然会和孙权决裂呢?


我认为这个不是绝对的,双方并不是不能谈。事实上,湘水划界后的局面都不是刘备的底线,他的底线是保有南郡即可,只要这样就可以达到当年公孙述预期中的理想局面。


原因很简单,南郡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和益州直接相连的地区,而零陵郡和武陵郡却不是那么重要,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两个郡其实都能作为谈判的筹码。

在曹操的压力下,孙权也能认识到联盟的重要性,如果利益或者威胁没有大到一定程度,他是不会轻易抛弃联盟的。


孙权连到手的零陵郡都能吐出来,其实他也不是那么贪婪,只要刘备展现出一定的诚意,双方关系不至于会破裂,可惜刘备始终都没有这样做。


总而言之,隆中对没有什么问题,跨有荆益的方案也并不是刘备集团遭遇重大挫折的原因。


诸葛亮在天下形势还不明朗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高瞻远瞩的规划,他的见识绝对是过人的。


事实上,这些年诸葛亮基本是后勤和内政的一把手,真正随军出征的机会几乎没有,对于整个集团的对外战略方针,他应该也是说不上什么话的,因为自打入川开始,始终没有他提出建议的记载。


后来刘备执意东征孙权,诸葛亮肯定是反对的,但他却没有劝谏,因为他知道说了刘备也不会听。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对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发言权并不高,一切都是刘备全权决定,诸葛亮实不该为丢失荆州负责。


既然诸葛亮没问题,关羽也只有些小问题,那么有大问题的就只能是刘备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刘备虽然对隆中对表示赞同,但他却没有认真执行。


当年曹操南征的时候,诸葛亮建议刘备进攻襄阳拿下刘琮,这样荆州就在掌握之中了,这其实也是隆中对的第一步。可是刘备竟然因为不忍心而拒绝了。

这当然不是刘备的真心话,要知道他可是不止一次抛妻弃子的人,对妻儿尚且无情,又怎么会对外人不忍心呢?他口口声声说不忍心夺了刘琮的基业,为何又忍心夺刘璋的基业呢?


刘备真实的想法应该是他觉得襄阳城高池深,兵精粮足,而曹军转瞬即至,他怕打不下来也跑不掉。


不过他的决定并不明智,因为刘琮根本没有威望统帅部众,他的手下都叛逃跟着刘备走了。


而当初诸葛亮也明确说了刘表守不住荆州,这是上天赐给你的大好机会,刘备怎么忘了呢?


所以说只要刘备有决心,他是有可能拿下襄阳并以此为根基对抗曹操的,这个方案无论如何也值得一试,因为结果不会比后来在当阳惨败更差了,可惜他错过了这次拿下荆州的机会。


关于外结好孙权,刘备更是没有放在心上,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孙权没有彻底撕破脸的决心,而215年的第二次荆州危机也没能引起他的警惕。

以当时并不明朗的外交局面,荆州方面已经不宜再主动出击了,稳守才是上策,可惜刘备却没有给关羽任何警示。


其实结好孙权才是隆中对的核心,其优先级要高于跨有荆益,这也是诸葛亮在开篇就提到的事情,但刘备对这一点始终重视程度不够。


这才是刘备集团在三大势力对荆州的争夺中率先出局的根本原因,而关羽的人生终战也注定是以悲剧收场。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