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东吴(三)孙坚和董卓的恩怨情仇。群雄讨董并非二人第一次交手,早在五年前就已结下梁子。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为了及时看到我的每一次更新,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序言) 谁才能代表江东?东吴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百年东吴(楔子)

百年东吴(一)江东孙氏的前生今世。孙坚真的是孙武之后吗?

百年东吴(二)孙坚发迹。一个无名小卒的奋斗历程





中平二年(185年)八月,平叛大军正式出发。

东汉朝廷这次为了平定凉州之乱下了很大决心,一共从各州郡调集了十几万大军。

形势虽然暂时稳住了,但是单凭张温的能力并不足以破敌,打仗还得专业人士才行,而张温目前手下就有三个这样的人。

第一个是前文说过的孙坚,他是张温特意要来的人,并给了他参军的职务。

参军一职听起来像个参谋,但实际并非如此,它是有不小的实权的。比如下辩之战的曹休和街亭之战的马谡,都拥有实际的兵权,这就是明证。

因此张温是想把孙坚培养成自己的班底的。

第二个人就是陶谦,陶谦之前是跟着张温的前任皇甫嵩作战的,而且也打过胜仗。

皇甫嵩遭到诬告被免职后,张温想拉拢陶谦,也表他为参军。

不过历史上的陶谦却不是三国演义中那忠厚长者的形象,他是很有脾气很有性格的一个人。

张温最初是曹操的祖父曹腾举荐的,也就是说他是走的宦官的路线。另一方面,张温还曾经花大价钱买官。

有这些黑历史,性格刚直的陶谦自然就很看不上他,于是对这个长官一点面子都不给。这样一来,陶谦就不可能为张温所用了。

陶谦的轻蔑态度有一个人看在眼里,那就是张温手下第三个人董卓。

董卓和陶谦一样,之前也是在皇甫嵩手下作战的。这么多年他四处征战,建立功勋,还是有些真材实料的,所以他对张温也并不感冒。

当张温召他前来的时候,董卓磨磨蹭蹭,耗了很久才来,而且言语上也颇有不恭。

因此张温手下能人倒是不少,但实际上可以为他所用的也就只有孙坚一个。

董卓的态度让在场的孙坚感觉报答恩主的时候到了。

其实孙坚也不一定就多看得起张温,但他清楚自己没有根基,想更进一步就必须有人提携。现在张温在军中威望不足,此时雪中送炭的话,日后想必有所回报,于是孙坚悄悄出了个大胆的主意,他建议张温以董卓误期为由将其斩首。

张温没想到孙坚这么狠,他一时接受不了这个方案,于是用与叛军作战还要仰仗董卓为由拒绝了。

孙坚没放弃,又劝道:“您统率王师,威震天下,根本不需要董卓,此人不听军令,动摇军心,又狂妄自大,正好杀了他立威。”

其实孙坚的意思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们不是没了董卓就不行。

第二,以军法杀他有理有据。

第三,干掉董卓是为了杀鸡儆猴。

董卓只是名义上归张温统属,从他的驻地和张温不在一处,可以看出他是有自己的部属的,也有一定独立性。

张温初来乍到,素无功勋,在军中完全没有威信。除掉董卓,不仅可以兼并他的军队,让全军统一指挥,还能立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孙坚也并非完全是一心为张温谋划,他是有自己的私心的。董卓作为同僚,从某种意义上说算是他的竞争对手。干掉董卓,自然孙坚的地位就水涨船高了。

然而张温却不忍心因为这样的事杀人。不仅如此还把孙坚劝走了,理由是怕董卓起疑心。

哎,慈不掌兵啊。就算担心杀人会被弹劾,那也有折衷的办法,比如可以立即找个罪名把董卓监禁起来,然后迅速兼并他的军队,就像后来钟会对付诸葛绪那样。

这样一来既不用杀人,又能达到最终目的。

反正董卓已经明显表露出不服管束了,别管他军事水平怎么样,这样的人留在军中迟早是个定时炸弹。与其这样,还不如信任能力过硬且更加忠诚的孙坚。

张温错失了这次机会,而继续让董卓统兵,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仁慈却不会得到董卓的感激,数年后他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后话。

很快,大军从长安开拔。为了保护长安周边的汉室历代先皇陵寝,张温屯兵于长安以西的美阳(今陕西武功县普集镇),目的是将西凉叛军阻挡在关中平原西部。而此时叛军也进兵美阳,双方展开对峙。

再说这支西凉叛军,它的内部成分比较复杂。最初参与叛乱的是凉州的羌胡盗贼,后来又加入了一支叫做湟中义从的武装。

湟中义从是东汉诸多义从中的一个,所谓义从,都是由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只不过归附了汉朝。比如湟中义从的主体就是月氏胡人。

另一方面,这支部队的统帅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却是汉人。

叛军起义后,北宫伯玉等人比较有自知之明,清楚单靠自己成不了事,于是就胁迫了当地较有名望的新安县令边章和凉州从事韩遂,让他们主事。

因此,西凉叛军就是一个下层胡汉合流,但上层领导权在汉人手中的团伙。

双方开战后,官军初战不利,而这或许就是张温未能完成内部整合所导致的。

然而这时候运气却站在了张温这边,到了十一月的时候,一天夜里突然有一颗流星落入了西凉军的兵营。

韩遂等人认为此事不吉,准备撤回凉州去,而董卓抓住了这个机会。

第二天,董卓趁着叛军战意低迷,与鲍鸿大举进攻,斩首数千,大获全胜。而西凉军一路向西,退往金城郡榆中(今甘肃兰州市东岗镇)。

这是董卓一次自作主张的军事行动,虽然确实打赢了,但是很明显,这充分表现出他并不把张温放在眼里。

仗肯定是要打下去的,接下来就是乘胜追击了。但是张温也意识到了后面不能再继续放任董卓了,必须要把他边缘化,否则自己威信何在。

于是张温没有让董卓继续留在主战场,而是让他去打无关紧要的先零羌。至于主要作战任务,张温则交给了周慎。

这个周慎事迹不详,很可能是张温的亲信。但是张温高估了他的能力,最后弄巧成拙,反而成就了董卓的名声。

周慎带着三万人马出发了,孙坚随他一同前往。

这时孙坚提出:叛军人多,但榆中城粮草不足,他自请带一万人先切断敌军粮道,敌军必然困乏,等张温大军一至,则大事可成。

如果没有张温大军紧随其后,孙坚这个深入敌后的方案确实有些危险,但是两部人马配合作战,那就万无一失了,叛军除了撤出榆中没有其他选择,否则就会被包了饺子。

然而周慎立功心切,非要围攻榆中城,结果酿成了大祸。

黄河在向东流经在金城郡后,河道开始收窄,形成了一个叫做葵园峡的峡谷。后来明朝肃王朱楧从江南被转封过来,他在此种植了桑原,此后这里便叫做桑原峡。

葵园峡既险峻又狭窄,而且还是官军的补给线。周慎虽然名字叫做慎,却一点也不慎重,这么重要的地方却被西凉军截断了。

周慎一看大事不妙,丢掉了全部辎重仓皇撤退,本来战局形势一片大好,结果就这么功败垂成。

另一方面,进攻先零羌的董卓那一路人马却全身而退,成了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战后,董卓因功拜前将军,封斄乡侯,授并州牧,成了最大的赢家。而张温作为总指挥,毕竟把叛军赶出关中了,也算打了胜仗,于是封了个太尉。

不过孙坚在这场战争中却没能得到任何表现的机会,反而还跟着周慎吃了个败仗,要说他不窝火那是不可能的。

这能怪谁呢?只怪自己位卑言轻吧。有能力却没权力,一切都是空谈。

这是孙坚和董卓的第一次交手,如果说此时孙坚就看出董卓未来将要祸乱天下,那自然是无稽之谈,谁都不可能未卜先知。

但从董卓的行为来看,此人有实力有野心,以后肯定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这一点还是错不了的。

目前的孙坚还不是和董卓同一级别的对手,他必须继续提升自己,如果今后再度交锋的话,他才有可能扳回一局。

其实这一次孙坚也不是一无所获,或许是张温对他心中有愧,想要补偿他,又或许是想要继续拉拢,总之,孙坚不仅没有因战败贬官,反而还得到了一个议郎的职位。

这个议郎并不是什么实职,而只是个没有定员的虚职,但它的意义却很重大,因为这很可能是为孙坚继续晋升做铺垫。也就是说,议郎就类似于一个临时性储备干部,将来是会高升的。

在东汉时期,如果拜议郎,那之后要么就是加速晋升,要么就是之前被贬官的人要起复了。比如曹操就是通过议郎起复的,之后直接升到骑都尉。

孙坚也不例外,很快他就被晋升为长沙太守。

当然他是有任务的,当时荆州南部很不太平,盗贼蜂起,孙坚此去就是要继续做他平叛这个老本行。

孙坚果然不负众望,而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不仅消灭了他治下的长沙盗贼区星,还跨境平定了零陵和桂阳的盗贼观鹄、周朝、郭石、苏马等。三郡彻底恢复了秩序。

这时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子任宜春县长,被贼兵所攻,于是派人向孙坚求救。听到此事后,主簿劝孙坚不要越界征讨。

其实主簿说得不无道理,之前孙坚算是跨郡征讨,还局限在荆州范围内,而这次则是要跨州了,手确实伸得有点长了,毕竟扬州刺史和豫章太守还没发话呢。

不过孙坚却回答:“我没有什么文德,只能征讨建功。虽然越界,但却是为保全郡国。倘若以此获罪,我无愧于天下!”

说罢整顿兵马,起兵驰援,结果大军未到,贼兵就闻风而散。

为了表彰孙坚的功劳,朝廷封他为乌程侯。

巧的是,后来孙皓也被孙休封为乌程侯。这就是所谓的“吴以乌程侯始,以乌程侯终”。历史就是这么玄妙。

就这样,孙坚经历了十几年的奋斗,终于打开了通向群雄争霸这一舞台的敲门砖。

然而当初的老对手董卓也再度进化了,如今他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实际上的掌控者。

随着中平六年(189年)的这场巨大的风暴,波澜壮阔的汉末纷争拉开了序幕,而孙坚也将迎来这场宿命的对决。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