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权杀戮名士间接害死亲兄弟,而这场动乱竟被一个女子平定。(五千字长篇)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21章),后续正在连载中

百年东吴(二十二)坐断东南

百年东吴(二十三)榻上策




这篇文章斟酌了一个星期,花了不少功夫,还请大家多支持。

百年东吴(二十四)丹阳之乱

鲁肃的榻上策为江东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孙权将其付诸行动之时,东吴内部却又生出了变故。

孙权的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但他并不是一下子就成熟起来的,他在执政的过程中也犯过错误,他也是一步一步成长的。

说起来江东孙氏是一个很独特的政权,虽然这一政权的统治者孙氏家族就是土生土长的江东吴郡人,但由于他们早期力量的积蓄是在江北完成的,再加上和袁术那轻易撇不开的关系,因此在江东人看来,孙氏政权更像一个外来者。

作为基业的开拓者,孙策对自己及手下的人才颇有自信,因此并不热衷于和江东本土大族合作,但是孙权的上位,让江东政局开始转向,从此江东政权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是非常曲折的。

之前孙权刚刚继位时,先后平定了孙暠、孙辅和李术三场叛乱,之后首次出征江夏也胜利归来,这让他逐渐自信心爆棚,行事也愈发专横。

当年孙策临终前叮嘱他要“举贤任能,各尽其心”,其重点就是要他收揽江东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保据江东。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孙策用生命悟出来的道理,可惜的是,年轻的孙权却没有立刻领会其中的要义。

在建安九年(204年)的一次宴会上,吴郡沈友直言孙权的过失,这让他大为恼火。

沈友早年是著名神童,华歆也曾对他大为赞扬。他不仅博学多才,文笔极佳,还喜好军事,曾给孙子兵法作过注,又擅长辩才,口才过人,是个全方位人才,号称“刀笔舌三绝”。

一开始孙权对其才干很是钦佩,不过沈友这个人本事固然大,但他不擅长搞人际关系,平时刚直不阿,又爱针砭时弊,品评同僚,这就给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所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沈友得罪的人中就有这样一些小人,他们竟无中生有,私下向孙权诬陷沈友谋反。

沈友谋反这件事孙权自然是不信的,但如今沈友把他得罪了,于是孙权就把这事拿到台面上来了。于是问沈友道:“有人说你要谋反,有这事吗?”

沈友虽然耿直,但他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肯定落不了好,于是回答道:“天子在许昌,目无君王算不算谋反呢?”

听到沈友的讥讽之言,孙权气急败坏,他清楚沈友这样的人不会为其所用,因此将其杀害,沈友殁年二十九岁。

沈友并不是一般人,根据他的籍贯和个人才能,极有可能是出自大族吴兴沈氏。虽然汉末时期吴兴沈氏还没有后来东晋南朝时期那么风光,但那也是江东的二线大族了,再加上他那么大的名气,此事造成的影响必然是极坏的。

如果说杀死沈友还可以勉强找个莫须有的罪名,毕竟对方有不敬的言语,但接下来孙权做的事就有点倒行逆施了。

之前孙策在位时,曾对会稽名士盛宪极为忌惮。这位盛宪也不知道造了什么孽,之前许贡要害他,后来孙策也容不下他,偏偏他运气还很好,孙策还没来得及动手就遇刺身亡了。

可惜盛宪的好运也到此为止了,他身上招人恨的光环仍未消失,因为孙权也想除掉他,或许在他看来,这也是兄长遗命的一部分吧。

不过盛宪虽然身无一官半职,但他这么多年在圈子里混下来,那人脉可不是闹着玩的,别说在会稽本地,就是朝廷里也有大人物跟他有很深的交情。

当年盛宪在路上遇到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盛宪觉得他容貌不凡,于是与其攀谈起来,结果二人一见如故,最后干脆升堂拜母,亲如兄弟。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融。

得知盛宪处境不妙,孔融焦急万分,于是给曹操上书,恳请他能征召盛宪入朝做官,这样就能救他脱险了。

孔融在上书中提到,可以将盛宪视为燕之郭隗,以他为榜样,达到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效果。

此时孔融和曹操关系尚未破裂,而且曹操也确实有招揽人才的需求,因此很痛快就答应了。于是征辟盛宪为骑都尉。

可惜还是晚了一步,朝廷诏书还没送到江东,盛宪已被孙权所害,这是和沈友之死同一年发生的事。

其实也就差了那么一点,如果朝廷诏书先到,想必孙权会送个顺水人情,卖曹操一个面子,毕竟双方还是明面上的盟友关系,而且之前李术之乱的时候,孙权还欠曹操一个人情。

不过话说回来,孙权非要杀盛宪干什么呢?此时孔融已经五十二岁了,按史料记载,盛宪似乎比孔融还要年长几岁。

一个年近六十的老者,妻儿也先他而去,如今自己孑然一身,他还能有什么威胁呢?

孙权这就是在走孙策的老路,或许他的所作所为还没到孙策那种地步,但绝对有往那个方向上发展的趋势。

而且盛宪之死也没有这么简单就能了结,此人的人脉之广将给孙权带来巨大的麻烦。

虽说按照刘琬相面的结果,孙权就是福大命大,此事最终也没有波及到他本人,但是别忘了刘琬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孙家兄弟其他人都是“禄祚不终”,由此看来,这次就是孙权的兄弟帮他挡了枪。

这个替孙权背锅的倒霉蛋就是之前孙策传位时和他竞争过继承人之位的孙翊。

建安八年(203)年的时候,吴景在丹阳太守任上病逝,之后孙翊接替他的职位。

当时他听说之前盛宪举荐的孝廉妫览和戴员因为怕受到牵连,躲到山里去了,于是将其招揽过来加以礼遇,以妫览为大都督督兵,戴员为丹阳郡丞。

当然,妫览这个大都督督兵一职看似不小,其实就是一个郡的军事长官,和郡尉类似。

孙翊真不愧陈寿那个评价,性格跟兄长孙策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有轻率急躁的一面。

妫览和戴员这两个人和当年许贡的门客有什么区别呢?孙翊倒好,不严加防范也就罢了,还让他们做自己丹阳太守的副手,真是嫌命不够长吗?

果不其然,妫览和戴员对孙氏家族恨之入骨,于是收买了孙翊的亲信边鸿,伺机动手行刺。

机会很快就来了,这天孙翊打算召集丹阳郡各县的县令县长们集会,等大家都到了,孙翊心血来潮,准备让擅长占卜的妻子徐氏给自己算一卦。

徐氏细细一算,皱眉道:“妾身观卦象不佳,夫君何不改日?”

不得不说,孙家的女人中能人辈出,这位徐氏也是个奇女子,卦算得精准无比,而她之后的表现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但是孙翊不干了,反驳道:“宾客们来了这么久,怎么能再耽误时间呢?”

其实如果心中主意已定,只想得到个相同的意见以求心理安慰,而不是诚心求教,那就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了。

得到了不同意见却不加以信任,那当初何必要问呢?孙翊疏于防备又一意孤行,他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宴会当天,宾朋满座,觥筹交错之间,他喝得酩酊大醉。本来孙翊也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平时都是刀不离身,可惜酒醉之下,佩刀已经不知丢到哪去了。

酒宴结束后,孙翊空着手前去送客,一旁的边鸿见他手无寸铁又丝毫不加戒备,当即抽刀向他砍去。

旁人见太守遇刺全都吓懵了,立刻四散奔逃,会场里乱成一片,根本没人顾得上倒在地上的孙翊。边鸿又补了几刀,孙翊当场毙命。孙策这个最像自己的弟弟最终落了个跟自己一样的下场。

孙翊死后,徐氏临危不乱,立刻站出来主持大局,她悬赏通缉凶手,当天夜里就把逃进山中的边鸿抓获。

妫览和戴员为了自保,将杀害孙翊的一切罪责都推给边鸿,并将其杀死灭口。不过纸里包不住火,丹阳诸将都知道幕后主使就是他们两人,只是敢怒不敢言。

听闻丹阳发生重大变故,时任庐江太守的孙河立即赶来驰援。孙河本性俞,因受到孙策的赏识被赐姓孙,因此对孙家忠心耿耿。结果一见面,孙河就怒斥妫览和戴员,指责他们办事不力,未能保护太守孙翊的周全。

妫览和戴员一看这架势,知道是糊弄不过去了,两人暗中商量说:“这孙河本是外人,还把我们骂成这样,那讨虏将军(孙权)可是太守的嫡亲兄长,怎么可能放过我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孙河匆匆赶来,护卫力量有限,再加上猝不及防,也被二人杀害。

到了这一步,妫览和戴员知道孙权过来后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于是他们开始自救,具体措施就是暗中联络曹操委任的扬州刺史刘馥。

此时刘馥正屯驻九江郡合肥,妫览他们打算让刘馥南下到长江北岸的历阳,然后他们将率丹阳之众前来接应。

就这样,丹阳和庐江两个郡陷入了混乱,孙权陷入了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而这些都是他无端杀害盛宪留下的后遗症。

不过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都晚了,孙权只能尽可能想办法补救。

对于庐江郡,孙权委派孙邵担任新的庐江太守。

这位孙邵并非孙氏宗族,而是青州北海国人,看籍贯或许和刘备手下的孙乾是同族。

孙邵的政治主张就是和曹操搞好关系,因此孙权继位后,他多次建议向朝廷纳贡。

如今孙权让他作庐江太守,很可能就有和曹操疏通关系的意味,让刘馥别受妫览等人的蛊惑来干涉江东的内政。孙权的政治手腕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庐江郡毕竟是江北,不算核心地盘,而丹阳郡就不一样了,这可是江东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能生乱,因此丹阳的问题就只能由孙权亲自解决了。

此时孙权正在从江夏回师的路上,驻扎在豫章郡椒丘(今南昌市新建区)。然而还没等他到丹阳,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孙翊之妻徐氏的功劳,之前她虽然抓到了凶手边鸿,但此人只是个替罪羊,真正的幕后主使还在逍遥法外,这次,徐氏将凭借她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成功为丈夫复仇。

妫览为恩主报仇,按说也算是义举,可是冤有头债有主,他应该去找孙权才对,而不是迁怒于与盛宪之死毫不相关的孙翊。

除此之外,妫览还是个色中饿鬼,他光明正大地住进了孙翊的太守府中,不仅霸占了孙翊的姬妾和侍女,还对美貌的徐氏图谋不轨,如此下作的行为让他的复仇之举彻底没有了正义性。

徐氏为了暂时稳住他,只好推脱道:“我得等到月底晦日祭奠先夫,办完后事之后才能除去丧服,到时再来侍奉都督,还望都督应允。”妫览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就没再强求。

结果徐氏就趁此机会,暗中联络了孙翊生前的心腹孙高、傅婴二人,哭诉道:“妫览已经强夺了太守的姬妾,现在又来逼迫我,我暂时和他虚与委蛇,只为不被加害。现在我想设计除掉此人,恳请二位施以援手。”

孙高和傅婴闻言泣不成声道:“孙太守生前对我等恩重如山,之所以当日没有随太守而去,只因徒死无益,而又未曾想好对策,这才没有禀报夫人。如今夫人既然已有良策,正是我等日夜所盼之事。”

见孙高和傅婴答应帮忙,徐氏大喜,之后她又找来一位叫徐元的将领,也是之前孙翊的部下。看这个姓氏,有可能是徐氏的娘家人,因此才能加以信任。

最后,他们共集结了孙翊的亲信二十余人,盟誓为孙翊复仇,而具体办法,则是利用妫览的弱点,来一出美人计。

到了月末晦日这天,徐氏先是怀着悲痛的心情祭奠亡夫,随后除去丧服,沐浴熏香,一改之前的哀容,脸上笑靥如花,静待妫览前来。

旁人见状都震惊不已,太守夫人这是要下嫁给仇人吗?这也太过分了吧。可是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暗自摇头。

妇人端坐在屋内精美的罗床上,那娇艳欲滴的容颜被幔帐遮蔽地若隐若现,此情此景让窗外的妫览欲火中烧,再也不复生疑。

他哪里知道,香艳之下暗藏着阵阵杀意,孙高和傅婴早就埋伏在屋内了,而他的生命也将进入倒计时。

不多时,徐氏出门和孙高和妫览相见,妫览则一边回拜一边幻想着云雨之事。就在这时,徐氏脸上的盈盈笑意突然消失了,她大喊一声:“二位壮士可以动手了。”

说罢,孙高和傅婴从屋内冲出,将不明所以的妫览当场斩杀,其余众人又出去将戴员杀死。

大功告成后,徐氏着回丧服,以仇人首级祭奠亡夫。如此雷厉风行,虽然她只是一个女子,但此等大智大勇却令全军上下敬佩不已。

孙权回师丹阳后,将妫览、戴员及其与党悉数族诛,随后褒奖功臣,至此,丹阳之乱宣告结束。

这件事虽然完美解决,但却给孙权带来了沉重的教训,名士是轻易杀不得的!

当初曹操何等蛮横霸道,尚且因为滥杀名士遭到过强烈的反噬,险些一蹶不振,何况是孙权呢?

名士之所以是名士,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人脉,有着广泛的交友圈,或许他们本人构不成什么威胁,但其背后隐藏的势力绝对不容小觑。

而孙氏父子两代三人都犯过同样的错误,或许这就是出身寒门的通病吧,心中始终缺乏敬畏。

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太过敬畏权威,他们或许就无法建立这样的功业了,还是得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才行。

不过经过这次,孙权已经彻底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因此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尽力和名士大族们保持着和睦的关系。

当然,这可不是孙权认怂了,因为他这一生都没有真正对江东大族低过头,他只不过是暂时蛰伏,韬光养晦,慢慢积蓄实力而已,等到羽翼丰满的那天,将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不过那是很久之后的事了,眼前的孙权已经基本平定了内乱,他该把榻上策继续执行起来了。

作为整个规划的第一步,江夏黄祖自然是首当其冲。当年兄长未能彻底讨回的那笔血债,将由孙权来完成。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