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东吴(二十七)赤壁之战前张昭主降究竟是什么心理?其实并他非贪慕富贵之徒。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12-30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21章),后续正在连载中

百年东吴(二十二)坐断东南

百年东吴(二十三)榻上策

百年东吴(二十四)丹阳之乱

百年东吴(二十五)三征黄祖

百年东吴(二十六)孙刘联盟



百年东吴(二十七)周瑜挂帅

就在孙权和诸葛亮的谈话结束后不久,曹操的来信摆上了他的案头,那信中的内容虽然乍一看一团和气,但其中却蕴含着杀机,透露着一股浓烈的恫吓之意。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江表传)

孙权倒是没什么,他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但当他把此信给群臣观看时,他们就有点不淡定了,除了鲁肃以外纷纷主张降曹。

这让孙权非常头疼,如今大敌当前,内部却不是铁板一块,完全不能统一意见,如此怎能退敌呢?

此刻的江东集团由于内部出现分歧,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孙权的身边只有鲁肃一个支持者,虽然他可以通过强硬手段把主降派压服,但那样并不利于团结。

那么江东内部为何会对孙权的抵抗政策产生出这么强烈的反对意见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反对者是什么成分。

按照孙权本传的记载,只说参与朝议的人基本都反对抵抗,但没说具体是谁。但事实上投降派还是有主导者的,领头的就是张昭,其次是秦松。


这一点孙权后来在跟周瑜以及吕蒙谈话的时候曾经都特意提起过,可以相互印证。

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江表传)
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张昭我们比较了解,那么秦松是谁呢?其实秦松也是孙策时代的元老了,当时孙策有个核心智囊团,除了张昭、张纮之外,就是秦松和陈端。

秦松和陈端这两个人因为去世较早,所以事迹不详,名气也不大,但他们的地位却是实实在在的,虽然不如张昭,但是可以和张纮平起平坐。

而这就引出一个江东政权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即江北流寓士人集团,而这个集团的领袖就是张昭。

在传统观点中,江东政权内部会根据出身籍贯被简单分为淮泗集团和江东本土大族,但我认为这样是不够确切的。

张昭等人按照这一标准肯定是属于淮泗集团的,但事实上他跟周瑜以及鲁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治观点才会有这么巨大的差异。

张昭是徐州彭城人,由于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期对江东本土名士大肆杀戮,因此他在参谋后勤方面只能依仗张昭这样的江北士人。

而孙策的四大智囊中,除了张昭是彭城人以外,张纮、秦松和陈端都是广陵人,他们都是徐州人,这四个人就是江北流寓士人集团的核心人物,而张昭就是其精神领袖。

张昭的出身未必多么显赫,可能是出自于中小家族,但他精研儒学,主修左传,这就是儒学世家的作派。

正因为如此,他早年间在徐州时期和陈琳、王朗等名士交情不浅,还被陶谦举为孝廉,由此可见,在加入孙策麾下之前,张昭就已经是名动徐州的人物了。

而张纮和他也差不多,他精研儒家经典《京氏易》和《欧阳尚书》,也有很大的名气,以至于孙策还去慕名拜访过他。

由此可见,以张昭为代表的江北流寓士人集团就是一个儒家思想浓厚的团体,这成为他们一切政治观点的基础。

但是周瑜和鲁肃就不同了,周瑜虽然是出自名门世家庐江周氏,但他却像这个群体中的异类,史书上没有他研习儒家经典的记录,可见他学的都是实学。

这种人的特点是精于兵法,善于谋划,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没有那么多拘束。

张纮虽然也精于谋略,但他也只想到桓文之业,称霸归称霸,天子还是要承认的,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帝业的想法。

而周瑜能撺掇叔叔周尚背叛代表汉室正统的刘繇,这种作派就和儒学士子格格不入。说句不好听的,周瑜其实已经背叛了自己本来隶属的阶级了。

有相同气质的人自然会相互吸引,周瑜为孙权招揽来的鲁肃就是和他同样的一类人。

而张昭向孙权举荐的人才也是和他类似的人,其代表就是严畯,此人是张昭的同乡,擅长诗、书、三礼等儒家经典,也是个明显的江北流寓士人。

因此,在孙氏政权倚重的江北人中,逐渐产生了两个群体,即以张昭为代表的江北流寓士人集团和以周瑜为代表的江北武人集团。

当然,这里所说的武人并不是说这一团体里的人全都是武将,而是表达和儒学士人相对的意思。他们的特点就是不受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德观的约束,行事作风更灵活。

随着孙策选定张昭和周瑜作为两名托孤大臣,他们二人所代表团体分裂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这是孙策托孤时候留下的后遗症,他一方面让张昭全心全意辅佐孙权,给了他极高的地位,一方面又让周瑜掌握兵权来制衡他。这样一来,两个团体不出现裂痕是不可能的。

在孙策时期,张昭的地位极高,而他一生的巅峰就是在孙策与孙权权力交接的那段时间,因为当时孙权也只能仰仗他让自己坐稳这个位置。

后来在孙权继位之初,张昭依旧保持了极高的地位,孙权每次领兵出征,他都留下张昭镇守后方,总管幕府中大小诸事,俨然就是刘邦手下萧何和曹操手下荀彧的角色。

而孙权因为张昭在他继位时的大力支持,对其也非常尊重,以师礼相待。

然而双方的蜜月期没过多久就结束了,孙权由于和张昭政见不合,逐渐走上了对立面,在立场上站在了周瑜集团一边。而双方第一次产生矛盾的契机,就是建安七年(202年)的遣送人质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张昭和秦松犹豫不决,虽然没有明说,但他们的意思肯定是赞同送人质的,但周瑜却坚决反对,最终孙权站到了周瑜的一边,这就是双方的首次冲突。

不过当时曹操尚未平定河北,无暇南顾,因此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六年后,江东再次面临曹操的威胁,双方的矛盾也再次被摆上了台面。

张昭为什么反复主张向曹操妥协呢?其实并不像孙权指责他的那样,说张昭只顾妻儿老小,全是私心,这其实跟他所处的阶级是有紧密关系的。

作为一个儒学士人,张昭显然认同的还是大汉朝廷,而绝不是鲁肃口中的那个“汉室不可复兴”,这在张昭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正是因为如此,在鲁肃刚加入江东政权的时候,张昭就觉得他的榻上策太过离经叛道,向孙权对他进行抨击。

然而孙权是什么人?他也是个只学实学的人,儒学他是懂的,但他读书读得灵活,对于那些条条框框视若无睹,因此他必然是站在鲁肃一边的,张昭自然越来越不受待见。

当初遣送人质事件中,张昭就是为了不愿忤逆朝廷,才犹犹豫豫,这次面对曹军来袭,他同样抱着这个想法。

我们看看张昭主降的理由是什么吧。虽然史书中并没说这段内容就是张昭的原话,但这可以确认是主降派的论调,因此肯定也代表了张昭的想法。

他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曹操是豺狼虎豹,但是他毕竟是大汉丞相,他的军事行动有朝廷的诏命,我们和他对抗名不正言不顺。

第二,保据江东依仗的是长江天险,如今曹操得到荆州,又兼并了刘表的水军,长江天险已经不在了。

第三,兵力上敌众我寡,不是曹操对手。

其实第二点和第三点并不那么重要,当年孙策讨平江东的时候,无论兵力和地形都远不如刘繇,但一样摧枯拉朽。如今江东和曹操的实力差距也未必有当初和刘繇差距那么大,这不是主要理由,他顾忌的根本就是第一点。

张昭也不愚蠢,他知道曹操狼子野心,但他忌惮的是曹操大汉丞相这个身份,多年来所受的儒家教育让他找不到理由和朝廷对抗,尽管是代表着曹操意志的朝廷。他的阶级决定了他的思想。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过:“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可谓一语道破真谛。

张昭等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正是和他所处的阶级相吻合的,这一点我们不该去责怪张昭,他并不是什么贪生怕死只求荣华富贵的懦夫,这一切都是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更何况当初孙策临终的时候也曾说过“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是故主交代过的事,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投降朝廷,也不是不能接受啊,这样一来,最后的心理负担也没有了。

对于张昭的心理,《江表传》描述得非常准确,说张昭的想法是让江东作为朝廷外藩,保境安民,至于鼎足三分,根本就不是他的志向。

张昭在立场上和孙权的不同,导致他在江东内部逐步失势,最终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了一个必然。

以上就是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产生的背景,有他们的存在,弄得孙权心烦意乱,他看鲁肃一直不说话,心里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了,于是只好和他私下商议。

鲁肃说:“主降那些人竖子不足与谋。我鲁肃可以降曹,但您不行。我降曹一样做官,以后说不定能做个太守刺史美滋滋。可您呢?所以您还是早做决断吧,不要为庸人所误。”

他的立场先不说对不对,但从谈话技巧来看,鲁肃就比张昭高出不少。想要成功劝说别人,就一定要站在对方利益的角度上进行阐述。鲁肃这番话明显比张昭的言论更能打动孙权。

可是目前支持者只有鲁肃,还是显得势单力孤,于是鲁肃提议尽快将周瑜召回来,他是和张昭地位不相上下的重量级人物 ,有他的支持,自然可以压倒主降派。

很快,周瑜就赶了过来,他面对主降派慷慨激昂地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正当为大汉铲除奸邪。现在北方的局势不稳,马超、韩遂是曹操后方之患。况且水战本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如今又值隆冬,曹军水土不服,必然胜出疫病。我请求率领精兵数万进驻夏口,必破曹操。”

周瑜的话更有分量,他将主降派的三个论点一一进行了驳斥。

首先将曹操定义为汉贼,那么江东的抵抗行为就是为大汉除害,而不是对抗朝廷。

其次又说中原人不习水战,而且水土不服,这就抹平了曹军的上游优势和兵力优势。

这样一来,主降派再也无话可说,孙权受到周瑜的激励,像是被打了一剂强心针,他豪气顿生,表态道:“曹贼早想篡汉,只不过忌惮二袁、吕布、刘表与我。如今群雄皆为其所灭,只剩下我了,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说罢抽出佩剑砍断面前的桌案道:“再有言降曹者,与此案同!”这下众人再也不敢多说一句。

于是会议宣告结束,方针大计就这样被彻底敲定了下来。

当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为他分析曹操虚实。周瑜认为:曹操的中原兵马有十五六万,但远道而来疲惫不堪;而刘表降军有七八万,忠诚度却不可靠。这样的敌人不足为惧,他只要五万精兵就可破敌。

孙权闻言大喜,见周瑜说得透彻,他也坦诚相待,表示说:“五万人马一时凑不齐,短期内只能给你三万人,但我会筹备粮草,万一战事不利,我也能做你的后援。”

随后孙权做出了部署,以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统率三万人马,前往刘备处汇合共击曹操。

就这样,周瑜正式挂帅出征,决定历史走向的赤壁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