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吴(五十)曹丕和孙权军事素质谁更拉胯?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百年东吴(五十)百里洲之战
在黄初三年(222年)这次声势浩大的三路伐吴之战中,曹丕最为重视的就是西路军,这一路也是由他亲自坐镇后方宛城进行督战的。
相比起蜀汉,曹魏进攻荆州优势更大。首先没有长江三峡那么漫长的补给线,而且从襄阳南下几乎是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险,不会出现蜀军被堵在夷道无法前进的情况。
黄初三年秋,魏军主力进至江陵,只见军寨层层叠叠,将江陵城三面包围。
江陵城虽然固若金汤,绝非急切间可以攻下,但毕竟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守军至多也就一万多人,因此吴军若想退敌还得指望后方的援军。
好在江陵城矗立在江边,这就给包围圈留出了一个缺口,可以依靠水路进行支援,因此暂时没有危险。
见魏军来势汹汹,孙权立刻令诸葛瑾前去营救。
诸葛瑾军事能力平平,兵力又不占优势,不敢直接在陆地上挑战魏军,于是将大本营设在长江南岸与敌军隔江对峙,同时又命孙盛领万人驻守于百里洲,作为江陵城的外援。
在长江中游自枝江市到荆州市一段,古代有着大小不一数十个沙洲,据《水经注》记载其数目多达九十九个,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百里洲,位于江陵城以南。
当然,百里洲虽然名叫百里,但很可能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不一定真有那么大,不过肯定也不会太小。
沧海桑田,在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由于河道的变化,当年的百里洲已经和江岸融为一体了。今天虽然长江中也有一个叫做百里洲的江心洲,但其位江陵上游数十里的枝江市一带,和古代百里洲应该是没什么关系的。
诸葛瑾的部署虽然谨小慎微,但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只要百里洲还能不断地提供支援,江陵城就能撑下去。
然而这一点魏军指挥官也能看得出来,为了断绝江陵城的外援,夏侯尚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即夺取百里洲,让江陵彻底变成一座孤城。
之前魏军初至时还是秋季,此时河流水位较高,对拥有强大水师的东吴更加有利,所以夏侯尚没有轻举妄动。等到了冬季水位变浅后,他便可以开始行动了。
夏侯尚的战术和曹仁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利用一种叫做油船的小艇进行突袭,不过夏侯尚选择的时机明显要更好,因为曹仁进攻的时候是在三月份,彼时水位上涨,东吴水师纵横江面,轻易就将其击溃,而夏侯尚则利用枯水期取得了成功。
黄初四年(223年)正月的一天夜里,张郃率魏军一万多人乘油船悄悄在百里洲上岸,随后对孙盛所部发起猛攻,并大肆点火,焚烧吴军战船,孙盛猝不及防之下根本无法抵挡,只好连夜撤兵。
此时不仅水浅,百里洲又距离长江北岸不远,这也是此洲能作为江陵城外援的主要原因,为了防备东吴即将到来的反扑,夏侯尚命三万士卒在短时间内修筑了一座连接江北以及百里洲的浮桥并驻军于洲上。
浮桥建成后,魏军的精锐步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在两地快速转移。此时江陵城已经彻底失去外援,诸葛瑾也无力解围,而更糟糕的是,或许跟缺粮导致饥饿有关,江陵城内的吴军大量患上了浮肿病,结果还能保持战斗力的仅剩下五千人了,情况已经岌岌可危。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又一名朱姓名将站出来力挽狂澜,他就是朱然。当初吕蒙去世前推荐朱然接替他担任荆州地区的防务,这一次朱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当时曹真命人挖掘坑道,等挖到距离城墙不远处后,便开始修筑起高大的塔楼,筑城后令弓箭手从塔楼上向城内射击。一时间箭如雨下,吴军将士被压制得抬不起头,纷纷吓得面无人色。
然而朱然却毫无俱意,他激励手下,很快就恢复了士气,随后抓住魏军松懈的时机展开一次突袭,攻破了魏军两座兵营。
此时魏军已经围攻江陵长达六个月,虽然遭遇小挫,但总体形势良好,因此不愿轻易放弃。见强攻不成,曹真又心生一计,打算收买内应赚开城门。
魏军从北方来犯,其攻击的重点自然也是北面,因此负责防守北门的江陵县令姚泰承受了最大的压力。
此人见魏军势大,城中兵少粮寡,早就吓破了胆,于是和魏军暗中勾结,准备打开城门将敌军放进来。
不过朱然早有防备,他每天早晚击鼓列队,巡检士卒,下面有任何风吹草动也瞒不过他,结果姚泰的阴谋还未开始实施就败露了。为整肃军纪,朱然将其斩首示众。
不过江陵之围虽然尚未解除,看似优势仍在魏军一边,但危机同时也在悄然浮现。
诸葛瑾虽然束手无策,但军中的潘璋却一眼就看出了魏军的软肋,虽然当时水浅不适合与对方交战,但可以通过釜底抽薪之计争取摧毁魏军浮桥,这样一来百里洲上的魏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于是潘璋带本部人马暗中前往上游五十里处,砍伐芦苇并制作了无数大阀,打算等水涨之时放筏进攻,一举烧毁魏军浮桥。
如果潘璋的计策得以实现,百里洲上的数万魏军必然因为失去后援而全军覆没。幸运的是,曹魏内部也有明白人,提前预判了这一危险,他就是董昭。
作为曹丕的智囊,董昭之前就准确地判断出东路战局的发展,这一次他又成功挽救了几万人的命运。
董昭认为,仅凭一条浮桥实现百里洲和大本营的交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敌军攻击浮桥,一旦出了什么闪失,百里洲上的军队就凶多吉少了。眼下水浅还好,等到春季水涨,东吴水军必然发起进攻,到时候就很难抵挡了,因此必需提前做准备。
可以说董昭和潘璋想到一起去了,当时夏侯尚只想着水浅时进攻容易,但朱然的奋战却出乎他的意料,如今围攻达到半年,江陵却依旧岿然不动。最好的时机即将过去,再不撤退就有大麻烦了。
董昭的提醒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听了他的话,身在宛城的曹丕惊出一身冷汗,于是立刻传令夏侯尚撤出百里洲的军队。
不过仅管如此,魏军在仓皇撤退期间仍遭遇了一定的损失,石建、高迁所部遭到吴军袭击,两人仅以身免。而江陵之围也就此解除。
这里不禁要感慨,江陵城虽然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但当年主持修筑它的关羽却看不到了。
就在撤军行动十几天后,春涨开始了,魏军上下心有余悸,若非董昭提醒,他们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祸不单行的是,此时军中又爆发了大规模疫病,这下实在是打不下去了,于是在三月份,魏军全线撤退,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三路南征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后,曹丕心有不甘,他感觉自己总结经验找到了制胜的法门,前次失败是因为进攻路线没选好,曹休后来转攻京口不是就成功了吗?只不过缺乏后援才先胜后败。这次全军从徐州广陵发起进攻,必能成功。
真是异想天开啊,连曹操都无法在大江上和东吴抗衡,曹丕何来自信呢?
黄初五年(224年)秋,曹丕再次御驾亲征,这次他组建了一支水军,八月份抵达寿春,九月份来到徐州广陵,准备渡江。
可到了以后,只见江对岸从建业到京口一带城池和望楼连绵不绝,长达数百里。江面上舰船往来穿梭,令人望而生畏。
其实这都是徐盛建议修的假城,但曹丕不知道,于是只好感叹说:“我大魏虽有铁骑成千上万,却无用武之地啊。”于是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等回去以后曹丕或许是得知了东吴的疑兵之计,结果一年后再次发兵来犯,十余万大军于江北广陵列阵,旌旗飘扬,气势雄壮。
可曹丕一看宽阔的长江很快又怂了,再加上入冬后中渎水结冰无法行船,一场闹剧般的军事游行又一次宣告结束。
纵观这几次南征,其实失败是必然的。第一次曹丕为了让自己的亲信露脸,采取了多路分兵的错误战略,结果处处受挫。而第二次和第三次简直就是劳民伤财,将战争当作儿戏。从这一点来看,孙权比他还是强多了。
那么是否有更好的策略呢?其实还是有的,当然前提是以取胜而不是以灭国为目标,因为当时曹魏不具备灭国的实力。
这个策略是司马懿后来在石亭之战前提出的,最后虽然没有被付诸实施,但是可行性比曹丕伐的策略要大多了。
具体方案就是东路佯攻皖城,吸引东吴的注意力,然后声东击西。不过西路并不去进攻防守严密的的江陵,而是组建水军,沿着沔水南下,直捣夏口。
在这个方案中,东路只需要少量军队作为疑兵,而曹休那一路就不需要了,全部可以归并到西线,这样西路军就会更加强大。
夏口位于长江和沔水交汇处,作为水陆要冲之地,若能攻占夏口就能截断东吴东西两部的联系,以后如果再攻江陵,东吴就很难再从东面增援了,到时候就是事半功倍。
只不过那个时候让曹休去配合司马懿作战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计划最终搁浅。
第三次南征班师后没多久,曹丕就病逝了,而蜀汉方面自从诸葛亮主政后,两国关系日益缓和,新的吴蜀联盟已经成型,东吴的外部环境已经大大改善。
此时魏蜀两国分别建号称帝,要说孙权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况且他也具备了这个实力。
不过在顺利称帝之前,孙权还得面临最后一个挑战。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