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人团队的企业文化,在 100 人时如何落地和调整? | Startup Recipes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何搭建好的企业文化一直是个难题。
而且,好的企业文化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如何持续改进公司的企业文化,让新人更好适应企业的文化,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好的企业文化能让交流事半功倍,同事们彼此认同,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而不好的企业文化,则会成为交流的绊脚石,或者员工大量离职的某种诱因。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今天这篇文章从实践的角度,辅佐以大量的案例,比如没有伴随公司发展的 Wework 的企业文化和伴随公司发展的推特的企业文化的不同,还探讨了其中比较关键的如何沟通,如何践行企业文化等。
编译来源:How to Design (and Redesign) the Practices of Company Culture
作者:梅丽莎·戴姆勒(Melissa Daimler)
翻译:孙薇
梅丽莎·戴姆勒是网课提供商 Udemy 公司的首席学习官,Udemy 是提供成人新兴技能为主的在线课程公司,于 2021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首日市值 38 亿美元。
梅丽莎·戴姆勒曾在 Wework、推特和 Adobe 公司担任过负责人,同时也开设了自己的精品咨询与培训业务。
10 人团队和 100 人团队需要的企业文化是不一样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喜欢周五晚上的团建,已婚人士则不是这么看的。
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永远不要觉得沟通过多,那可能意味着只是刚刚好。
良好的沟通不单单是信息更新,而是关乎彼此的连接。
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即时回复,保持异步沟通更有助于保持工作效率。
「昨日的成功,会是明日的镀金牢笼。」——彼得·布洛克
在思考文化落地时,我常会想起一则「炖肉准则」(Pot Roast Principle)寓言:曾有个世代相传的传统,要将炖肉的两头切掉。直到外孙女问起祖母关于这个传统的起因时,她发现真正的原因只是祖母的烤盘太小了,不把炖肉两头切掉,就放不进去。
这也是传统和规章制度世代传承的方式。我们观察、学习、原样执行,但不问根由。当公司还年轻时,人们会对做事的方式做出潜移默化的假设,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被一再强化。最后,即便换成了大烤盘,我们一样会切掉炖肉的两头。我们需要回顾过去的实践,并随着公司的情况进行调整,否则,很多错误的行为并不会消失,反而会被发扬光大。
举个例子:2010 年 Wework 初成立时,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在为期三天的年度夏令营时,需要将员工们聚在一起。随着公司发展,这个规定依旧保留着。不少员工都期待着每年的这个活动,这是个跟同事们结识、建立关系的好机会。除了这些人之外,其他员工的感觉则有些复杂。Wework 的价值观之一就是「together」(一起努力变得更好),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一簇核心负责人认为这就是「together」的表达方式之一。当公司仅有 10 名员工甚至 100 人时,情况或许的确如此。不过到了 2017 年,Wework 拥有 4000 多名员工,夏令营的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了。有员工担心,在距伦敦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与同事们在帐篷里共度三个晚上是否合适。撇开安全性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顾虑不提,单考虑到公司的规模和范围,这种做法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那么,Wework 是否能在保留通过夏令营建立关系的前提下,以一种吸引更多员工的不同方式来实现呢?在回顾其实践时,我们发现:Wework 本可以对其他公司的规定进行调研,参考那些规模过大而无法举办全球性活动的公司的做法。如果他们做了调研,或许会尝试举办一些规模较小的本地团队活动,而且不加入露营过夜、甚至禁止饮酒,将重点放在建立联系与沟通上,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无处不在的压力管理上。
文化实践活动是由员工与团队所执行的、非正式的日常行为,有时会更注重其功能性。大多数公司在保持一致基础上执行的五项核心分别是沟通、开会、学习、相识和联系。
就像我们可以设计出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并对其进行加强的政策一样,对于实践我们也可以依样画葫。公司的战略有所发展,我们的流程随之改善,负责人也要随之进步。我们的实践也一样必须要进步。
01
为什么企业文化
需要改善?
正如 Wework 的案例所证实的那样,许多成长型企业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将最初拥有 20 名员工时所采用的流程和实践做法保持下去,就算企业已经成长到拥有 500 名、1000 名乃至 3000 名员工。幸运的是,将这些实践的本质、将其原本的意图保持下去是有可能的(主要是构建团队友谊、团队社群和建立联系),同时还能继续将其发展下去,确保这些实践能继续拥有包容性和可扩展性。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网络安全公司 Cloudflare 的 CEO 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表示,随着公司发展,重新回顾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尤其要关注那些可能排他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公司增长「过快」的危险之一在于,无法以发展的眼光,与公司发展相关的方式来改善实践活动。普林斯分享了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提出建议,每周五在当地酒吧聚一下,喝上一杯,再聊聊当周的事情,互相了解一下。这个建议被普林斯否决了,因为它并不适合所有人和所有的生活方式。对于刚毕业的单身 MBA 来说,这个做法或许会受到欢迎;但对于单亲家庭的家长,或者某个通勤路程较远的团队成员来说,这种做法是否会变成日程表上的不必要安排,以及必须要履行的责任?
普林斯表示:我的解释是,成功企业的定义是具备从尽可能广泛的人群中吸引人才的能力。在某些时候,我们要雇的是一个 50 岁左右的单身爸爸或者单身妈妈,周五下午他们需要去足球场接女儿回家。如果他们无法感受到团队的归属感,就不会进入公司为我们工作了,这将大大缩小我们可以雇佣人员的范围。我们想让 Cloudflare 公司成为这样的地方——无论你是谁,都可以来这里工作,你的能力会根据你的工作来评估。我们不想让公司生活变成大学生活。
在推特,当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时,周五下午的「欢乐时光」很美好。他们称其为「下午茶时间」(Tea Time),大家躺在沙发或者舒适的椅子上,彼此分享啤酒或者茶,再聊聊这周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顺?下周会有什么安排?
随着公司从位于旧金山的总部扩展到全球各地,推特的员工数量已经达到了 1500 名之多。这个时候,「下午茶时间」就需要根据工作地点的变化,进行调整了。旧金山的周五下午,在伦敦就已经很晚了,在东京甚至已经是周末了。推特公司实行了弹性时间,根据主办地点将活动时间进行调整。各个主办方会举行本地的业务进展总结,并分享本地的文化实践活动与团队进度,所有活动都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这样一来,所有员工都觉得自己在为推特的宗旨、战略和文化做出贡献。
在我的《ReCulturing》一书中,Netflix 公司的前首席人才官、现人力资源顾问帕蒂·麦考德(Patty McCord)跟我探讨了坚持实践活动与工作方式的一些举措——就算之前的效果没那么理想。她表示,要小心怀旧的氛围,别问「还记得之前的样子吗?」,而要想想现在有多棒。她提醒我,她与 Netflix 公司共同创建的公司文化并非刚刚出现,甚至都不是一年前的产物,而是大约 10 多年前创建的。
随着远程办公的发展,文化实践活动的改善愈发重要。当物理工作场所不存在时,社交契机也变少了。通常来说,一些最重要的社交都是在会议间隙,在走廊里做完的。但公司如今不得不做出更快的调整,通过刻意对加强企业文化的实践进行改善,以适应远程工作的现状。例如:那些原本一月一次的全公司大会,可能变成了每周一次。而那些每周 1 小时的团队小会,如今成了每周两次、每次半小时。而原本当面对同事提出表扬的行为,变成了在公司沟通平台上留下的评论。
沟通的实践和改善
沟通的不单是信息
FYI 仅供参考(针对那些不需要回复,但需要阅读的); NAN 无需行动(针对不需要回复,也不需要阅读的); URGENT 紧急(需要在 24 小时内处理,也可以先通过短信跟进); AN 需要行动(需要在未来 48 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