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由果看画,细赏宋画:枇杷树观察11

小麦 浪过飘来小麦风
2024-09-04

翻画册,看到了两幅枇杷花鸟画。

这幅《枇杷山鸟图》是宋徽宗赵佶的画作,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横24.5厘米,高22.6厘米。可能画好后被截成纨扇面,因此画面过于满了。

扇面中的枇杷选取了一枝果实繁茂的枝叶。右上方有一凤蝶翩飞,左下方一只山雀在枝头翘首回望,看着凤蝶,神情警惕而生动。

宋徽宗的20余件传世画作中,花鸟画居多,其中又以鲜艳浓丽的工笔设色为多。这幅却不同,纯用清淡水墨勾染,格调高雅。

以上基本是从网上抄来的。


2017年9月,这幅画曾经在中国扇博物馆展出。我看这幅画第一感觉灰朦朦的,还以为褪色了😂

当时的注意点在动物上。百度查了下,找到了画里的鸟有点像大山雀(网图):

蝴蝶可能是黑凤蝶(网图):

这两种动物黑白色,这样就理解了宋徽宗为什么要用水墨。
九百多年前他就玩黑白照,确实逼格高!


这不今年每周都在看枇杷树嘛;这次,就不由对画里的枇杷多看了几眼。

这一看,不得了,真是好啊!
对照下实物照片——
叶子反面的绒质感(眼睛看到的要比实际拍出的颜色更白),还有叶子上的虫痕:
(摄于3月24日/晴/6~22℃,以下实图除标注外均同)
椎状花序的果实排列:
还有果实顶端的五星(网图):
而且有没有发现,这种类似没骨画的水墨效果,非常适合表达枇杷果上的那层绒毛质感!
在这幅“黑白花鸟艺术照”里,选枇杷而不是其它花果入画;我大胆推测,宋徽宗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这个很有难度,画在绢上跟画在纸上完全不同。绢本吸水性差,不易出晕染的效果。

中国画里的枇杷,流传下来的似乎以这幅年代最早。

一出世就占据高岭啊,太完美了!

美术史评宋徽宗绘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注重对自然界花鸟的观察。

此话不虚。这观察,绝对称得上是细致入微。

九百多年前的自然观察达人啊,YYDS!


➿➰➿➰➿➰➿➰➿➰➿➰➿➰➿


另一幅也是《枇杷山鸟图》,传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
绢本,27.2×27.9cm,同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9年10月,我在故宫的“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上看到真迹,眼睛都快粘玻璃展柜上了!
图中,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它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上面有一只蚂蚁,遂停喙定睛端详,神情生动有趣。
这幅就是工笔重彩了,那绣眼🐦、那蚂蚁🐜,还有枇杷叶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形貌,勾描晕染得工整细腻、一丝不苟,完全就是彩色照片啊!

看了两个多月的枇杷树,我觉得林椿对枇杷树的姿态把握得很好——树枝往下斜斜伸出、枝头却又扬起向上——这是枇杷独有的曼妙姿态:
细看这叶子正反面的不同质感、这顶芽、这枝条、这叶痕:
(摄于1月21日)
绝绝子!

再来看果。
画中的枇杷果先以土黄色线勾轮廓,再填入金黄色,最后用赭色绘脐。三种暖色交融辉映,展现出枇杷果成熟的丰满甜美。(网摘)
但是,等等,果脐怎么是六瓣的?!

史载:林椿,南宋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任画院待诏,赐金带。他擅长工笔花鸟,笔法精工,设色妍美,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

——

林椿生活在南宋的杭州,又精于写生,但是画出的枇杷果脐却是六瓣的?!

这不符合蔷薇科花果五瓣的特点啊!上周五我还专门琢磨过这个(慢慢长大,由果看花:枇杷树观察10


当然,植物会有变异,比如同属蔷薇科的五瓣江梅枝头也会出现六瓣的花朵。这是我今年3月8日在杭州超山拍到的:

但这往往是一株五瓣梅花里出现几朵,不会整株梅花都开成六瓣。

而这幅画里的枇杷,能看到的全是六瓣!


我觉得这不太正常。

👁‍🗨一种可能,是我错了。

今年杭州的枇杷成熟时一定要使劲找,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丛全是六瓣果脐的。

👁‍🗨另一种可能,是画错了。

这幅画无款,那到底是否是林椿所作,就值得商榷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林椿故意画成六瓣的。

当作祥瑞?又有蚂蚁来妄图染指丰美果实,又有绣眼警惕守望,又是南宋……

哈哈,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没想到观察枇杷树还能开启戏精上身模式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浪过飘来小麦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