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发展青年友好型城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怎么办 Author 杭州城研中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为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尊重青年敢想敢干、富有梦想的特质,注重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引领青年勇开风气之先、走在时代前列;关心、解决青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求,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青年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前景。为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融入城市发展,城市需要重视青年群体的身体、心理、收入、家庭等情况,优化青年群体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提升青年群体在城市发展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
青年的难题
就是城市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作为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追逐梦想与财富的机会。然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与不够完善的市场管理却导致城市生态失衡,城市青年不得不以更快的节奏、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强度从事各类体力及脑力劳动,在工作与生活中普遍面临着“过劳”“焦虑”“孤独”等困境,映射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与不足。
青年“过劳”:城市畸形工作状态的蔓延
当前,“996是福报”的“加班文化”在企业生产与管理中普遍存在,部分国内城市青年群体“过度劳累”现象持续蔓延。
“过劳”问题不仅侵占青年正常的休息与休闲时间,而且严重侵蚀着青年的身体健康。“工作996,生病ICU”“感觉身体被掏空”成为大量青年群体在城市遭遇的生存难题:一面是年轻人突发心梗、急性猝死的悲剧事件屡见于报端;另一面是眼病、胃病、腱鞘炎、肩颈炎、腰椎病、睡眠障碍等慢性疾病在年轻劳动者群体中不断蔓延,长期过劳滋生的身体问题成为影响城市青年健康的重要隐患。
青年焦虑:城市社会安全感的降低
不断加剧的竞争,带来了社会秩序与文化的急速演进,“压力”“焦虑”“不安”等成为城市青年群体中的热度话题。在“追赶型”“攀比型”的社会心态下,青年群体的安全感有所降低。
据某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当代青年焦虑问题的调查显示,在约3.4万份有效问卷中,有28.01%的人处于高焦虑水平,65.35%的人处于中等焦虑水平,6.63%处于低焦虑水平,其中“学业/事业发展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成为青年焦虑的首要原因;而“注意力下降”、“睡眠不好”、“陷入某种成瘾状态”则是青年焦虑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青年“缺席”:城市家庭生活的丧失
青年是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是家庭义务的主要承担着。然而,当前的城市青年群体中,一部分是大量的“空巢青年”,主动或被动地脱离了正常的家庭共居生活,因独居而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需求,只能借助网络社交缓解伴随而来的孤独感;另一部分成家育儿的青年,又常迫于工作时间与职业压力,虽担心父母身体状况、夫妻婚姻关系、儿童健康成长等问题,却难以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婚姻经营、老人养护、子女教育等家庭生活中去。
青年“贫穷”:城市财富的不均衡分配
“月光族”曾一度被用来形容收入仅可以维持每月基本开销的群体。当前,部分青年尤其是底层青年群体在城市生存中,面临物价上涨、房价上升、生活成本增加,以及薪水缩减、失业风险、社会歧视等诸多压力。青年“贫穷”及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公平性、长期性、可持续性,而且也容易滋生城市底层青年群体的不满、失望、厌倦情绪,危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关注青年
就要发展青年友好型城市
为吸引青年群体的加入,不少城市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建设青年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战略、政策,如:
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致力于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条”,重点实施“青年人才弄潮工程”;成都以“成都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成都建设更有为”为理念,印发《青年友好城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工作方案》;宁波举全市之力打造“青年友好城”,出台《关于宁波市集聚全球青年才俊打造青年友好城的实施意见》;深圳提出推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编制《深圳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规划》。
维护青年权益,树立新的青年发展理念
城市建设需要转变以延长青年工作时间换取经济利益的思维,充分尊重并维护青年发展的合法权益。城市相关部门应做国家劳动法律和青年合法劳动权益的维护者,规范劳动市场,加强对企业或组织各类“弹性”工作制、休假制、补充协议、劳动补偿等的监管与审查,遏制部分企业强迫或变相强迫青年员工加班现象,维护青年劳动者依法休息休假的权利、依法获得加班报酬的权利。
关怀青年身心,提供有温度的城市关怀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城市需要更加重视青年群体的身体、心理状况,改善青年群体的工作、生活环境,应采取实际行动,为工作忙碌的青年提供便利的健身、体检、就医条件;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开展协助青年发展的公益性活动,建立城市青年心理帮扶机制,给予青年更多的情感关怀,提升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指数、身心舒适程度。
丰富青年社交,为美好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为建设青年宜居城市、青年活力城市,成都市提出要构建“线上线下广覆盖”的青年社交场景体系,在“15分钟生活服务圈”广泛布局1000个“青年之家”,以丰富青年兴趣爱好、婚恋交友等社交活动,扩展青年社区的“朋友圈”和“生活圈”,为青年投入家庭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为便于青年安家立业、休闲生活,杭州市为青年提供居留落户、购房资格、子女入学、车辆上牌、医疗保障等政策待遇,同时注重完善外籍人士医疗服务绿色通道,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
完善青年保障,健全青年就业帮扶机制
城市应更加注重提升青年尤其是底层青年群体的保障与帮扶机制。深圳共青团首创“青年驿站”服务模式,为来深圳就业的青年提供7天免费住宿,及人才招聘、城市融入、创业人才补贴申请和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年人才服务公益品牌。
完善城市青年就业保障与帮扶机制,一方面,城市应在政策制度、资金扶持、基础设施等方面为青年就业与创业、安家与落户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撑;另一方面,城市需要不断完善公租房、失业补贴、就业帮扶等制度,为外来青年或本地青年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政策性保障。
青年群体是城市发展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未来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不仅是城市产业、城市财富的竞争,更会是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文环境的竞争。无视青年发展与权益的城市,也必然会丧失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发展青年友好型城市,营造有利青年群体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青年群体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2017年4月13日。
[2]KY研究所:《当代青年焦虑报告》,2019年2月26日。
[3]中国青年网:《人大代表李孝轩谈“青年友好型城市”:城市发展全过程都要考虑青年需要》,2020年5月28日。
[4]王鑫昕:《成都提出创建“青年友好城市”》,2020年6月2日。
[5]明凌翔、杨佳峰、刘派:《武汉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2017年11月27日。
[6]戴睿云、张留:《重磅!杭州发布“人才生态37条”》,2019年8月27日。
[7]《深圳:为世界青年打造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2020年10月15日。
[8] 华略创智:《上海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2020年7月27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怎么办”,转载请注明来源。
各地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城市与青年同频共振!山东兴起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热
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校审 | 周晓倩责编 | 马天宇
校对 | 邓玙谱编辑 | 栗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