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 雷欣翰:《<孔叢子>訓讀及研究》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前言
《孔叢子》是一部由孔子後裔搜集、編著而成,具有孔氏家族史和孔氏家學學案性質的雜記類著作,主要記載孔子、子思、子高、子順等十幾位孔氏子孫的言行,由《孔叢子》、《連叢子》和《小爾雅》三部分組成。下面主要將《孔叢子》和《連叢子》加以介紹。《孔叢子》第一篇至第五篇記載孔子的言行,第六篇至第十篇記載孔伋(字子思)的言行,第十一篇至第十三篇記載孔穿(字子高)的言行,第十四篇至第十六篇記載孔謙(字子順)的言行,第十七篇至第二十篇記載孔鮒(字子魚)的言行。《連叢子》上篇除《敘書》、《敘世》記載漢代孔氏族胤的传承和事跡之外,還錄有孔臧的四篇賦、兩封書信和一篇為孔奇《左氏傳義詁》所作的序言;下篇主要記載孔季彥的言行。
元刻孤本全帙《孔丛子》
《孔叢子》是諸子文獻中除《論語》之外最重要的孔氏儒學著作。與《孟子》的儒學觀點鮮明而師承脈絡模糊和《荀子》的博采諸家而蔚然大觀不同,《孔叢子》的記述集中在世代相承的學脈,著力於編綴家學譜系。孔氏子孫自子思至季彦,歷來不乏致力於學問者,對子孫繼承父祖之學的記述,正是《孔叢子》一書的主線。孔氏子孫以身為孔子後人為榮,在他們身上,能夠看到不屈從於時勢和榮祿、對先祖學問和節操的堅持和執著。是書記載歷代孔氏後裔對儒學的傳承、運用和創新,常有閃光之處。對於孔氏儒學、相關學術史和漢代家學、家族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思想和文獻價值。
《孔叢子》的材料來源從先秦至於東漢,十分駁雜。其中來源較早的一些材料,也在後人的編輯和改寫過程中變得“面目全非”。《孔叢子》的成書在漢代,目錄書對它的著錄則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它最早的校注本是北宋嘉祐八年刊行的《孔叢子注》,作者宋咸,刊刻者是他的弟子呂逢。這個“嘉祐本”是《孔叢子》最早的傳世刻本,也是今傳所有版本的共同祖本。傳世本至近代,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四庫全書》的三卷本,一是《四部叢刊》的七卷本。這兩個版本和其他“支流”版本的差別都不大。從文本形態的角度來講,能夠看到與宋本明顯差異的,是分佈在其他典籍中的《孔叢子》佚文。
《孔叢子》原題“孔鮒撰”,實際上他只可能是該書的早期編纂者之一。孔鮒字子魚,孔子八世孫,曾經做過陳涉的博士。今本《孔叢子》中不但有他的事蹟,還涉及他後輩的事蹟和著作,可見這部家學承續之書,絕非一時寫就,而是世代傳承、由幾輩人增寫而成。
關於《孔叢子》的體材,可以從它的書名中看出來。“叢”是戰國至秦漢之際諸子文獻常用的一種編書體例,“叢,聚也”(《說文解字·丵部》),其字從丵,本指聚集在一起生長的野草,用作體裁之名,指一種將流傳的文獻材料聚集在一起的古書體例。“叢”、“林”、“說”、“語”是由戰國而至秦漢通行的諸子文獻體例,它們都有相似的形態特征,即將前人之言行以及流傳中的此類文獻編輯成書,《論語》、《韓非子·說林》、《儒家者言》、《說苑》、《孔子家語》等早期文獻都採取這種編輯方式,這類典籍的特點是篇章間未必有明顯的邏輯關係,更類似於文獻彙編。《孔叢子》開始編輯的時代在秦漢,它的內容與這一時期成書的文獻多有可互見之處。其中記述的人物事跡,在《尚書大傳》、《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多種秦漢文獻中都能找到線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典籍間必然存在互相傳抄的關係,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很多時候這些典籍的作者是就共同的傳聞底本進行獨立撰寫,由於來源資料的公共性,導致文本形態的相似甚至雷同。
古書對《孔叢子》的第一次征引出現在王肅的《圣證論》中。王肅字子雍,東海人,魏晉時期著名經學家。王肅是曹魏名臣王朗之子,司馬昭的岳父,他不但貴為皇親國戚,還曾師從大儒宋忠,遍注群經,博學多洽。在經學史上,以王肅為代表的“王學”與鄭玄學派針鋒相對,王肅的不少議論都針對鄭派而發,兩派的水火不容是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文化事件。據史料記載,孔子後裔曾向王肅進獻過《孔子家語》等孔門家學文獻,王肅得到這批文獻後,聯繫其它典籍對它們進行過研究和注釋。同時期見引的《孔叢子》,也屬於這類文獻。由於這批文獻在此之前長期只在孔氏家族內部流傳,未入官籍史志,之后又為王肅學派長期獨佔,在鄭玄學派及後世受其影響的學者中間漸漸流傳王派偽造古籍以駁鄭玄、偽造孔氏文獻迴護司馬氏的說法,這件公案在宋代適逢疑古思潮的興起,《孔叢子》、《家語》和《孔氏傳尚書》等孔氏文獻,因此在之後的千餘年間被主流學界定為偽書。直到出土文獻證明今傳《孔子家語》中相當一部分文獻的真實性,當代主流學界才漸漸注意到這類古籍的價值。
由於《孔叢子》的這種文獻性質及其未經官方整理而是長期在民間流傳的歷史,宋咸在為是書作注之前,對當時所見的《孔叢子》資料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校勘和刪選。這一點,從今本《孔叢子》及本書所輯佚文的差異中就能明顯看到。因此,今天看到的《孔叢子》,可以肯定已與其唐代以前的“原貌”有相當的距離。
既然《孔叢子》中的材料駁雜到難以判定成書時間的程度,今傳本又在宋代與唐以前較原始的文本形態發生了斷裂,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這部書呢?《孔叢子·公儀》篇中子思與魯穆公的一段對話似乎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穆公謂子思曰:“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謂子之辭也。”子思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於人者,雖非正其辭,然猶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者何?”公曰:“於事無非。”子思曰:“無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為臣之辭,臣之辭無非,則亦所宜貴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
余嘉錫先生曾在《古書通例》中指出,諸子之書“皆以立意為宗,不以敘事為主”,所以涉及人物事跡,經常“附會以圓其說”,未必事事皆可落實。儒家著述較其他諸子謹慎,但似《孔叢》、《家語》這類“叢林之書”,自然也不免“附會以圓其說”的特點。穆公對子思所記孔子之言的疑惑,其實也是後人對《孔叢子》所記孔氏之言的疑惑;而子思的回答,與余先生觀點遙相印證。他對穆公的回答,簡直像是《孔叢子》編著者在為自己申辯:“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於人者,雖非正其辭,然猶不失其意焉。”以及充滿信心的評價:“臣之辭無非,則亦所宜貴矣。”而《孔叢子》中的許多故事和思想又豈止是“無非”?作者將博雅的儒家思想熔鑄在諸孔對時人、時事的應對言行裡,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有不少段落和篇章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特色。無論從文學還是思想史的角度去考察,是書都相當精彩。對於無意探索文獻源流和名物典制的一般讀者而言,單純地體驗一部“於事無非”的《孔叢子》的啟發與魅力,應該也會是相當難忘的閱讀經歷。
本書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孔叢子訓讀》,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通讀《孔叢子》,熟悉《孔叢子》的文本和結構,並對一些相關文化常識和疑難文字作出簡單地注釋。第二部分是以《孔叢子》前五章文本為對象的研究,對於其中的疑難問題,筆者在這些研究文章中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路向,供讀者參考。
說明
一、 《孔叢子訓讀》主要採取隨文夾注的形式。重要的背景介紹或尚無定論的異說,置於夾注中影響閱讀的,則採取腳注形式。
二、 為盡量展現文本原貌,《孔叢子訓讀》以宋嘉祐八年刻宋咸注七卷本《孔叢子》為底本。其他版本或典籍中相似段落的異文,有參考價值的以“或作”注明;其他注家對原文的意見,有參考價值的以“或說當作”注明;筆者對原文的意見,以“當作”注明;宋本及其他版本因錯訛而影響閱讀時,筆者將擇取相關文獻中的異文或自行訂正(《小爾雅》除外)。以上情況,原則上皆不注明版本來源。
三、 諸版本《小爾雅》為《孔叢子》第十一篇。為方便閱讀,本書將可讀性不強的《小爾雅》置於附錄,并因此導致篇卷序目與其他版本稍有差異。
四、 本書根據文義對分章稍作調整,并因此導致章節內容和數目與其他版本稍有差異。
五、 除容易混淆和難以理解之處外,同一漢字的同一義項和注音,原則上只在首次出現時注明。漢字的常用讀音和常用義項,原則上不出注。
六、 正文中出現的漢字,在隨文注釋中不予注音。
七、 一些俗體字、異體字,本書改為常用字形,並不另加說明(《小爾雅》除外)。如“礼”改為“禮”,“荅”改為“答”等。
八、 本書的校勘和注釋盡可能吸收古今學者關於該書的研究成果,希望為讀者奉上一個更加通順和準確的整理本。但限於學力和精力,在對某些問題的理解和選擇上仍難免欠妥或出現錯誤,如有校勘不精、注釋不確之處,誠懇地請求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校注所據主要版本
宋嘉祐八年刻宋咸《孔叢子注》七卷附釋文一卷
宛委別藏影宋巾箱本《孔叢子注》七卷
明嘉靖二十九年蔡宗堯刻《孔叢子》七卷
明萬曆周子義刊《子彙》本《孔叢子》三卷
明萬曆刊程榮《漢魏叢書》本《孔叢子》三卷
明萬曆三十年緜眇閣刊馮夢禎輯《先秦諸子合編》本《孔叢子》三卷
明天啟五年歸有光輯《諸子彙函》本
明刻白口本鐘惺評《孔叢子》四卷
潘承弼校跋明刻本《孔叢子》七卷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孔叢子》三卷
章鈺校跋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刻《百子全書》本《孔叢子》二卷附《詰墨》一卷
明萬曆十八年刻陳深輯《諸子品節》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十四年刻焦竑等輯《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刻黎堯卿輯《諸子纂要》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雍正十一年寅清樓刻姜兆錫《孔叢子正義》五卷
日本寬政七年京師書坊文林堂刊冢田虎《冢注孔叢子》十卷
清道光年刊《指海》本錢熙祚《孔叢子校注》
續修四庫全書本宋翔鳳《小爾雅訓纂》六卷
續修四庫全書本胡承珙《小爾雅義證》十三卷附《補遺》一卷
續修四庫全書本葛其仁《小爾雅疏證》五卷
《清代稿本百種彙刊》本胡世琦《小爾雅義證》
目录
前言
《孔叢子》訓讀
說明
校注所據主要版本
嘉言第一
論書第二
記議第三
刑論第四
記問第五
雜訓第六
居衛第七
巡守第八
公儀第九
抗志第十
公孫龍第十一
儒服第十二
對魏王第十三
陳士義第十四
論勢第十五
執節第十六
詰墨第十七
獨治第十八
問軍禮第十九
答問第二十
連叢子上第二十一
連叢子下第二十二
佚文第二十三
附錄
小爾雅
小爾雅佚文
《孔叢子》中的《尚書》學案
緒論
《論書》篇中的《尚書》學案
“受終於文祖”辨
論“有鰥在下曰虞舜”
“帝典”考
《論書》篇的著作形態
孔子的門室之喻
“納於大麓”解
“禋於六宗”考辨
報祭與祖、宗
“樂山”、“樂水”與“奠高山大川”
四鄰、四臣與四友
“陳氏”非陳常考
“祖甲不義”辨
魯哀公孔子論樂與“庶尹允諧”
“夔”神話探源
《刑論》篇解讀
《刑論》篇的內容
《刑論》篇與其他秦漢文獻
參考文獻
(按:此书讯由“先进辑刊”微信公众号网络首发,感谢授权“古典学研究”转载。)
雷欣翰(1990 - ),男,江西南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讲席教授助理,主攻方向为中国古典学。
专著:
1.《<孔丛子>训读及研究》,华夏出版社,2019年1月
发表论文
1. 《<鹖冠子>宇宙生成论中的“气”》,《中国出土资料研究》(日本·东京),总第22号,2018年7月刊。
2. 《“神明”与“道法”——以<鹖冠子>为中心》,《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3. 《<孔丛子·刑论>篇思想研究》,《孔子研究》,2016年第3期。
4. 《夔与东夷文化》,《文化遗产》,2015年第6期。
5. 《早期神农传说及其文化意涵考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4期。
6. 《离骚“抚壮”考辨》,《江汉论坛》,2015年第3期。
7. 《“纳于大麓”与虞舜的山林性质》,《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8. 《<孔丛子>中的孔子论<诗>与汉代四家诗》,《古典研究》,总第26期,2016年夏季卷。
9. 《“作歌”与“遇隐”——关于孔子的两种题材》,《科学·经济·社会》,2016年第4期。
10. 《<舜典>“禋于六宗”考识》,《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1. 《<舜典>“文祖”考辨》,《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12. 《“祖甲不义”解》,《华夏文化》,2015年第9期。
13. 《“登堂入室”说》,《华夏文化》,2014年第12期。
14. 《<论语>“义”内涵发微》,《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2015)
延伸阅读
作者: 雷欣翰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ISBN: 9787508095929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