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 • 中国 || 2019年度“通识阅读”书单






   书太多了!年底盘点的时候,朋友同好之间一经交流,更发现:尽管阅读是个人之事,完全的私人趣味化、阅读专业化却构成了探讨交流的屏障。而在日趋分散破碎的技术化全球时代,阅读更重要的目的或在于寻求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这无疑是“通识教育”、“通识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古典学研究”微信公号编辑部邀集不同方面的朋友盘点2019年出版的好书佳作,希望能够脱出私人趣味、超越专业囿限,尽力去把握2019年出版文化潮流动态中的深层次脉动,通过2019年度“通识阅读”书单推荐,提炼中文读书界共同的思想文化与现实关切。    


 “古典学研究”公号编辑部

      


   

书单说明


书单推荐以2019年的中文出版物为主(只有少数是2018年第4季度出版的),分为五大类,按出版时序排列(1)通识阅读;(2)年度著作;(3)年度译著;(4)年度旧籍整理;(5)旧版新读。这份书单力求精简抉要,但2019年的佳作佳译不在少数,因此又下设“提名”一亚类以求完备。另外,本拟设“年度文学作品”类,一经讨论才发觉朋友们对于影视作品的热情与共识更高,或许这也说明文学的广泛阅读基础恐已不复存在,难怪科幻小说名家刘慈欣近年也逐渐减少文字创作而更多投身于影视了。无论怎样,斑斓鲜活的大众视听文化,必植根于丰富的共同文化土壤,同时它也为共同的思想关切提供着某种特有的氛围气韵——这是2019年度“通识阅读”书单最后设置“年度国产电影”和“年度国产电视剧集”的两类推荐名录的理由。




一、通识阅读(2种)






《欧洲思想的危机:1680-1715》作者: [法]保罗·阿扎尔  译者: 方颂华商务印书馆
2019-7



法国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哈扎尔在1935年写就的杰作,该书选取了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欧洲思想史为研究对象,将缔造欧洲启蒙运动的认识论和美学乃至生活风格、情感方式的革命上溯至十七世纪末期的一场全面危机:神学世界观的瓦解与科学精神的兴起、形而上学的崩溃与实验精神的萌芽、禁欲主义的衰落与放浪主义的流行等等。老辈学者的笔触充满激情,勾画了一幅关于那个时代的全面而丰富的生活和思想图景,也为今天的读者理解被历史学界称之为“十七世纪总危机”的现象提供了一把宝贵的钥匙。



推荐人:梁展(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全二册)

作者:刘勋 

中华书局

2019-8



《春秋》在中华精神传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刘勋博士十数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对典籍精研细磨,教学与研究相得益彰。近著《称霸》以齐桓、晋文霸业为轴心,抽丝剥茧,自圆其说,事件与义理彼此烘托,历史与当下换位思考,述往事间有新知,阐义理时有灼见。大政治时代,中国急需训练国民刚健进取的政治头脑,《称霸》称得上一部上佳的公民教育读本。



推荐人:任军锋(复旦大学政治学系)





二、年度著作(6种,提名2种)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

作者:王凤超  

三联书店

2019-1


香港严峻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与港式资本主义以及深层的宪制矛盾存在密切联系,这彰显出一个成熟的特区新政权的缺失,而这样的政权自然缺乏足够的政治条件和政治能力去驾驭政治局面并实现有效管治。特区新政权建设近乎始终处于一种“永远的在建工程”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新政权建设是在旧政权强大残余影响下进行的;旧政权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新政权母体之内,但却与新政权格格不入。王凤超先生这部出版之后便引发诸多关注的力作,依托详实的历史梳理与切身的抵近观察,展示了香港一百七十年漫长的政制变迁史,更为我们直观真实地认识并理解“香港问题”提供了一扇难得的窗口。



推荐人: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




《巫阳招魂:亚里士多德<诗术>绎读》

作者:刘小枫

三联书店

2019-2

   

一部绎读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学术专著何以题为《巫阳招魂》?作者所用之典源于提出“天问”的诗人屈原,还是贯通儒道的诗人苏轼?在我们这个时代,“巫阳”会成为谁?而“魂”又指的是什么?作者相信,细心的读者必然会像亚里士多德的“属己读者”一样,尝试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追问这些问题。而亚里士多德的“净化”,则显然涉及灵魂“返回”的主题。如果我们相信作者凭借文本细读所发现的“诗”之奥秘——无论希罗多德还是亚里士多德,无论“史”还是“哲学”,都以“作诗”而现身于世,并且看到《尼各马可伦理学》和《诗术》都是“诗”,那么,也就不难认识到《巫阳招魂》同样具有“模仿-制作”的诗性特征。进而,这部超出单纯文艺学和美学范畴、面向我们时代的“剧作”,也就同样具有区分并提炼灵魂的“净化”功能。



推荐人:祝薇(六绎古典文明工作坊)



《代表制研究》

作者:赵晓力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19-4



代表制是“不在场”的政制,民主制是“在场”的政制,代表制民主国的政治,是不在场的政治与在场的政治的持续博弈……赵晓力《代表制研究》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学领域涌现的几部杰作之一。干净利落的文风,细致缜密的分析,从霍布斯到联邦党人,再到托克维尔,上编是关于代表制的一般理论,下编是代表制在美利坚立国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作者在考验读者对相关文本的理解力的同时,不断提点我们观察现实问题的洞见。读完全书,读者肯定会意犹未尽,代表制在现代中国的实践形态究竟如何?相关论述,据说文稿业已告竣,无奈机缘不合,付梓之日尤可期待!到时,只有“现在-未来”两个向度时间观的美国宪法与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的中国宪法,两者彼此对观,互为借镜,无疑将激发出更为宏阔的理论思考空间。



推荐人:任军锋(复旦大学政治学系)





《儒学美德论》

作者:陈来

三联书店

2019-5



《儒学美德论》是迄今为止陈来著作中最具批判性的一部。本书上篇详细梳理了现代以来关于公德与私德关系的论述,指出公德与私德的严重失衡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困境,本书下篇将儒家传统与西方美德伦理学对勘,在清晰地呈现儒家美德伦理的义理架构和义理基础的同时也隐隐透出对现代性的批判,读来皆令人深长思之。



推荐人: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




《大元史与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传佛教研究为中心》

作者:沈卫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6


   

在我看过的反驳新清史的文章中,还从没看过有人从藏传佛教的观点来指出新清史家们在这方面所犯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又是最具关键性的,因为新清史家们正是从这些错误的理解来建立他们所谓的“新”观点。所以,沈教授对新清史的基本论点给予了最致命的一击。

沈教授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古藏文语文学家。对于语文学的特质,他是这样说的:“按照语文学的传统,若要正确理解一个文本,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文中出现的每一个词汇,必须根据其前后联系和它早先的出处、例证,尽可能设法重建起这些词汇本来的生命,品味出其意义上的细微差别,然后来确定它们在这个文本中的确切意义。而若要正确理解一种古代文明的文字记录,我们还需要掌握大量广义的文化史知识,如民俗、传说、法律和习俗等。”经过这样一个艰苦的慢读过程,他所理解的西藏史和藏传佛教当然要比别人深入得多。反过来说,一个急着要建立一种新的历史叙述架构的人,可能在很多方面都会因为语文学工夫不足,而犯了这样或那样错误,而当这个错误是非常致命时,他所要建立的新的叙述架构也就轰然倒塌了。沈教授把他的两本新书,分别命名为《大元史与新清史》和《回归语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6),就是要提醒我们,一切大的历史叙述,终归要从语文学出发,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



推荐人:吕正惠(福建师大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道体学引论》

作者:丁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8


   

就思的方向,我非常欣赏丁耘今年出版的《道体学引论》。我觉得今天就是要无所畏惧,不苟流俗,不管别人的毁誉,拿出思的勇气和思的力量,直面真理。丁耘的做法是,先有一个大的轮廓,在这个轮廓里先去判摄中西各家哲学,把各家哲学传统放在一个位置上,呈现出一个结构框架来。语言上,学者都有各自的尝试。《道体学引论》其实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完全的现代汉语,还有一种是有点文白夹杂、偏文言的语言。看得出来,丁耘写得一手特别好的学术型的现代汉语白话文或者说语体文,所以他开头写西学的部分,文字非常流畅。他在讲中国学问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可能和他的阅读有关,就哲学史脉络而言,他比较多地接续了学案的脉络,另外,他的语言风格也受熊十力的影响比较大。我想如果文言足够表达清楚,用文言表达完全没问题,但是如果文言不足以表达的时候,用现代白话文,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推荐人: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


提名2种




《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

作者:朱羽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


朱羽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但实际上涉及的研究对象远远不止于美学论争及相关文艺实践,而是关涉山水画、小说、戏剧、新民歌、相声、少数民族电影以及哲学论争等一系列主题。该著的基本面貌,体现为围绕文艺实践与社会主义革命、国家建设的关系——尤其是这一过程中包含的“去自然化”与“再自然化”的辩证环节——所展开的一系列征候性阅读。

朱羽试图从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指向、民族主义的中华文明指向、发展主义的工业和经济现代化指向等三个层面,追踪并展开这一时期文艺实践中“自然”具有的不同面相。作者向我们表明,“自然”问题从一开始就不限于一种有待在艺术上被再现、经济上被攫取的对象,而始终与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自我确认、价值生成、正当化等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重要的与其说是朱羽最终得出的结论,不如说是在得出各个结论的过程中呈现的复杂的历史样貌。就《社会》涉及的文本多样性、论题复杂性和论述绵密度而言,该书甚至在近年对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研读尝试中亦属罕见。而朱羽借助“自然”这一概念,将看似零碎、分散的议题整合在一起的努力,也为研究者从整体性视角考察社会主义文艺实践,并从中提炼核心概念,展示了一个极富话题性的样本。可以说,朱羽的整体性考察向读者表明,“自然”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主题之一,而是凝聚了这一时期文艺实践包含的各种矛盾与紧张、活力与可能性。



推荐人:王钦(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



《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全三册)

作者:林志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


刘小枫教授于2002年启动柏拉图全集的汉译计划,17年转眼而逝,柏拉图许多作品的笺注式汉译本陆续问世,西方学界重要注疏的汉译本相继刊印。林志猛所承担的《法义》翻译和研究工作尤为让人期待,因为《法义》是柏拉图最长的对话,且迄今并无可靠的、从希腊语译出的中译本,相关研究更是薄弱。林志猛不惮艰辛,积十年之功,贡献出了这套包含《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的作品,译文准确可信,笺注详实全面,研究扎实深入,不仅将大大提升国内古典学研究的水平,也将对法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推荐人:彭磊(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中心)




三、年度译著(7种,提名2种)



《中心与边缘:宏观社会学论集》

作者:[美] 爱德华·希尔斯  

译者:甘会斌 / 余昕

译林出版社

2019-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希尔斯《论传统》一书就译为中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并得到中文读书界的重视;近年来希尔斯的其他主要著作(如《学术的秩序》《社会的构建》等)也陆续译为中文。《中心与边缘》是希尔斯作品中尤为重要的一部选集,颇能代表他的思考焦点;其中的第二部分名为“克里斯玛、仪式与共识”,收入他关于“加冕礼”的名篇。简言之,“传统”、“共识”、“中心”等等,正是希尔斯的关怀所在。相比于近半个世纪以来各方以不同形式标榜的“边缘”意识(诸如:以边缘反抗中心、在边缘处求索,等等),希尔斯恰恰致力于重新叙述讲解“中心”。针对各种“边缘”造反文化及杂多大众文化,希尔斯强调一种独特的冷静看法,他认为既不必为大众文化之兴起而哀叹或愤怒批判,也不必为之鼓动欢欣;历史所形成的高雅文化仍居于中心位置,但地位却更显狭小局促,因为中间文化、低俗文化所占据的环绕带与边缘带大大扩展了,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大众文化,而在于知识分子本身”。边缘本无法完美,而中心却可能趋于隳坏,知识分子应坚守自己的责任,担负其创造、辨别与传承的职责。



推荐人:舒炜(三联书店)





《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 1941-1945》

作者: [美]入江昭  

译者: 吴焉

中信出版社

2019-5



   

日裔美国史学家入江昭的名作之一,该书突破了单从一国论述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研究方法,从日美两国共享的一段“国际史”视野出发,利用参战各国的外交和军事档案,全面分析了日美两国在外交和战争策略方面的种种变化和矛盾,指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不仅是两个交战国的军事力量的较量,而且还是东西方文明在太平洋战场展开的激烈角逐,是日本倡导的“亚细亚主义”与美国主导的标榜民主与自由理念的“大西洋宪章”两种形态的权力与文化之争的结果,后者实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先声。



推荐人:梁展(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西方史学史:古代、中世纪和近代》

作者:布赖萨赫  

    译者:黄艳红、徐翀、吴延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6




     有学养、有见识、还文笔好的西方史学史真不多见。7年前布罗的《历史的历史: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书写》(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已经让人觉得别开生面,但与布赖萨赫的《西方史学史: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相比,又有小巫大巫之别。布赖萨赫不仅给了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史足够的篇幅,而且视野开阔,更重要的是,他比布罗有更为明确的史学问题意识:“西方文化为何对过去表现出如此持久的关切?为何能产生如此繁多的史学诠释?”他的答案兴许可以从下面这句话中抽绎出来:“如果说现代历史学家赖以进入史学史的成就逊色于修昔底德、塔西佗或吉本,那恰恰是因为生活对他们价值的判断仍然悬而未决。”


推荐人: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中心)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

作者:[美] 阿摩斯·冯肯斯坦  

译者:毛竹

三联书店

2019-10




冯肯斯坦是史学以色列奖这一国家荣誉的获得者,他的代表作就是1986年出版的这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在导言性的第一章里,冯肯斯坦提出16、17世纪以伽利略和笛卡尔、莱布尼茨和牛顿、霍布斯和维科为代表的物理学、史学和政治学等科学,是一种短暂存在、空前绝后的“世俗神学”。作为该书主体的第二、三、四章梳理了从中世纪到17世纪,围绕上帝的“全在”、“全能”和“意图”所展开的思辨,如何导向这种“世俗神学”。在第五章里,冯肯斯坦指出“世俗神学”“通过建构获得知识”的特点。作为尾声的第六章谈到这种“世俗神学”在18世纪开始消解。冯肯斯坦的思想史梳理很精微,例如他会在非常远隔、甚至正相反对的理论那里找到新理论的蛛丝马迹。他的梳理也很独到,例如他会凸显犹太思想家所起的作用。冯肯斯坦所聚焦的问题,科学与神学是否同源,我们势必关切,因为这牵连到一个非有神论的社会是否无法产生和维持近代科学。
推荐人:刘研(河北大学历史系)



《透明与障碍:论让-雅克·卢梭》

作者:[瑞士] 让·斯塔罗宾斯基  

译者:汪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



  让·斯塔罗宾斯基在卢梭研究学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透明与障碍》一书是他的博士论文,更是其成名之作,该书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其后卢梭研究的方向。让·斯坦罗宾斯基天才地以“透明”与“障碍”两个意象来统摄卢梭一生的写作意图,现象学雄心促使他要把卢梭从各式碎片化的理解中拯救出来,通过破译卢梭埋藏在不同作品中的密码,试图拼接出一个完整的“卢梭”面相。即便我们对让·斯塔罗宾斯基的解读仍不满足,也不得不承认,让·斯塔罗宾斯基对文本细节把捉之敏锐,解读之精彩,令人难忘。然而,倘若仅仅驻足于此,我们却有可能错过卢梭思想中那些真正堪称伟大的洞见,何况卢梭本人很可能首先要反对这种病理分析式的解读,卢梭笔下的“病”与让·斯塔罗宾斯基案头的“病”是一回事么?尽管如此,在阅读卢梭的漫长历程中,你仍然别想绕过让·斯塔罗宾斯基的《透明与障碍》。


推荐人:贺方婴(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无知之勇:日美必战论》

作者:[美] 荷马李(Homer Lea)

译者:李世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




2019年出版的《无知之勇:日美必战论》是一部令人惊讶的作品。我们先是惊讶于自己的无知——在一个多世纪前,居然还有这样一位热爱着中国,并倾其一生为现代中国的诞生殚精竭虑的思想者。继而更应令我们惊讶的是,荷马李作品的中译本居然直到一百一十年后才完整出现在国内读者眼前。这位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传奇的战略思想家得年仅三十有六。但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间,他构思了三部国际战略著作:《无知之勇》(1909)、《撒克逊时代》(1912)和《斯拉夫的蜂拥》,并完成了前两部。除此之外,他还先于《无知之勇》出版了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朱砂笔》(1908)。

完成于《朴茨茅斯条约》(Portsmouth Treaty,1905)签署后的《无知之勇》精准地预言了二战期间日美以太平洋为战略核心区域展开的战斗。他先于时代的疾呼一直未得美国军政两界的重视——三十三年后,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攻菲律宾的确切登陆地点与荷马李的预测一致。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荷马李的作品之所以仍值得重视,并不因其带有传奇色彩的预言。在《无知之勇》中,荷马李与“和平主义者”辩论,力证“国家诞生于刀剑”;他将国家类比为一个具有某种超越性的有机体,直陈“战争的必然性”;他不同于声名卓著的麦金德,能更冷静地区分领袖才干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现实关系。荷马李关心中国的命运,正如同他也关心其祖国的命运。对他来说,战略空间的保持与拓展,始终是一个国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该关注的论题。如果我们已不再沉湎于“永久和平”的幻想,那么荷马李关于中国“尚武精神”的忧思,就始终值得我们铭记心头。


推荐人:胡镓(扬州大学文学院)/ 

万昊(广东社科院哲学所)





《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

作者: 约翰·米尔斯海默

译者: 李泽 / 刘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11



   

如果说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剖析了两极世界和多极世界的大国竞争问题,那么,他的新著《大幻想》则解释了美国在单极状态的外交政策,堪称前书的续篇。米尔斯海默却对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及其外交政策予以迎头痛击。作者以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令人信服地说明,“十字军的冲动深深根植于自由民主国家”,“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一种激进主义的心态”。由于“中国令人敬畏的崛起”正在终结美国的单极状态,米尔斯海默面对美国的战略决策层力图“为克制辩护”。正值中美上演世纪冲突之际,本书有助于破除四十年来政治浪漫派的“大幻想”,重新认识大国问题及其严峻性。


推荐人:徐戬(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提名2种


《城邦变形记》

作者: [法]皮埃尔·马南  译者: 曹明 / 苏婉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马南此书的法文版问世于2010年,2013年出有英文版,代表他的新思考,其要点在于:通过回溯自希腊城邦以来的政治模式,重新寻找“西方的动力”(这也是全书导论之题)。全书结构清楚也相当特别,分为三大部分,即第一部分希腊城邦,第二部分罗马模式,第三部分是:“帝国、教会、民族”;这其中独特之处在于马南特别把罗马单独列为一个部分,这大概体现了法国政治思考者的欧洲大陆主体意识

   马南虽然受到施特劳斯学派影响,但他更多承续的是法国自由派大师雷蒙·阿隆的运思方向。他的著作已有四部译为中文:八十年代的两本小书(《民主的本性: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1982;《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十讲》,1987)主线清晰,凝练而又深刻,《民主的本性》尤其明快扼要,当列为托克维尔研究的首要杰作;晚近二十多年来,他的两部著作《人的城邦》(1994)和这部《城邦变形记》虽然葆有一贯的清晰笔调,但在结论处却每每呈现出某种迷惘:超越民族之“中介”(《城邦变形记》中的用词)的政治究竟是什么样的?普遍人类的政治有可能吗?这或许正是法国政治精英关于欧洲大陆政治的一种普遍困惑。而当下的中文读书界相信也将愈来愈尖锐地提出这一问题:“西方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推荐人:肖颂嘉(六绎古典文明工作坊)




《尼采如何克服历史主义: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讲疏

作者:列奥·施特劳斯 讲疏 / 理查德·维克利 整理

译者: 马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

   

施特劳斯一生绝少公开探讨尼采,在大学课堂上也只讲授过四次尼采。本讲稿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时在1959年)讲授的记录,言简意赅地剖析了尼采最重要的作品《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时,施特劳斯已届耳顺之年。但不可否认,尼采是影响施特劳斯最深的现代哲人。面对一群有志青年,施特劳斯论证道,尼采与苏格拉底式哲人之间存在如下本质共识:在任何历史时代,哲人生活方式都自然而然高于学人(科学人)生活方式。同时,施特劳斯也坦言,奇妙的是,与苏格拉底式哲人不同,尼采这番见识可以追溯到他对希伯来戒律的隐秘敬重。1980年代以来,在引进过尼采后学舍斯托夫的《雅典与耶路撒冷》之后,再引进施特劳斯这部讲稿,实有助于吾人重审西方传统内部至深的争执——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


推荐人:叶然(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四、年度旧籍整理(2种)




1

《壮议轩日记》

作者: 张舜徽

点校者: 周国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1



张舜徽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有的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有着整体性研究的学者。他的《周秦道论发微》与《清人文集别录》堪称理解先秦诸子与清代学术的入门著作。《广校雠略》对于历代学术流变的梳理,精当之论甚多。这本日记记录了张先生1940年代在湖南与甘肃任教时的学术思考与世风观察。从中可见老辈学者治学的勤奋与扎实。此外,在这本日记里,张先生记下了许多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思考,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与人启发之处良多。同时张先生并非与世隔绝之人,书中还有不少他对于当时中国政治与文化的观察,从中可以窥见许多时代的症结。此书我8年前在武汉桂子山读书时,曾读过手稿影印本,先生手书,一字不苟,十分工整,让人深感敬佩。犹有进者,今日研究传统,已成学界热门,张舜徽先生的许多著作,都值得再版并推广。


推荐人:王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清代经世文选编》(全三册)

主编: 来新夏

黄山书社

2019-3


   

在中国历史的流变当中,经世致用、化民成俗、治国平天下,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士人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今天,如何认识中国历史,认识作为政治与文化共同体的中国的核心特征,除了熟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典籍之外,大概就是多读不同历史朝代中留下的论政之作。从中可以较为全面的看到某一时期的治道隆污,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关乎国计民生的史事,检讨基本的政治经济症结。本书广为搜集几种流行颇广的清代经世文编,将其中的重要文章汇为一编,极有助于今人进入历史情境,探讨关乎世运变迁的大问题、真问题


推荐人:王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五、旧版新读(2种)



1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 

作者: [英]A.J.P.泰勒

译者:沈苏儒  

商务印书馆

2019-8



充分检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这一整个历史谱系,乃客观理解与评价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之前提。维也纳体系作为第二阶段的国际秩序,在国家主权概念出现后,造就了以“大国协调”为表征的“百年和平”,而泰勒的这部经典作品便是意在揭示此等势力均衡格局何以最终瓦解,欧洲作为世界中心地位从此一去难返背后的历史动因。究其根源,大国协调的地缘政治秩序取决于核心区域与外围地区之间的明确边界:前者是享有和平保护的欧洲,后者则是放任进行殖民掠夺的非欧洲其他区域。然由于未将奥斯曼帝国融入协调体制中,该体系留下的一个致命缺口。通过这一缺口,所有暴露在外围的暴力都席卷回核心区域,并以前所未有的爆炸力将其炸得粉碎。

此书引注相当丰富,理论穿透力强,诚为洞悉近现代欧陆国际关系与外交史的不二读物。商务印书馆1987年即出版此书中译本,其后又出版了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译本。此次再版或也可引起人们对“起源”一书的关注,从中也可更多了解泰勒之历史剖析叙述的连续性。现下,若以佩里·安德森《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一书配合阅读,效果更佳。


推荐人: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


《图说中国文化史》

作者:吴方

三联书店

2019-8




这部好读易读的著作出自一位引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学热”却又英年早逝的优秀学者之手。

简而言之,九十年代的“国学热”脱胎于八十年代的“西学热”,并力图有所纠偏反省。此书的特出之处就在于,它不像现当下这样对中国传统热情推崇、极力论证、大力维护,而是抱着温情的同时,不惮于面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缺失和困难。它在具体分析上不刻意求深地理论化、概念化;整体上不执意追求系统化,叙述审慎平稳,甚至时而带有一丝淡淡的犹疑和怅惘。正是这样一种色彩,赋予这部好读之书独特品格,具有了耐读的特质。恰如一位论者准确指出的:“这本《图说中国文化史》,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年代。三联书店重版此书,不仅是向作者致敬,也是向作者所象征的那个90年代的治学风格、思潮、话语致敬。无论是历史还是书写,其实过去从来没有过去,始终以某种方式影响、塑造着今天的我们。”


推荐人:肖颂嘉(六绎古典文明工作坊)



年度国产电影(3部,提名1部)


流浪地球

上映日期:2019-2


  作为一部家庭伦理片,《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母亲早逝、父亲在外务工、只能由退休老人照顾的留守儿童进入叛逆期后在公路上“流浪”的故事。外公“高级驾驶员韩子昂”是对未来“90后”的合理化想象,其身上体现出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外孙刘启在电影中的成长依赖外公韩子昂的言传身教。电影让韩子昂这代人承担起养育儿孙的慈爱使命,这是对我们时代青年人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其作为家庭伦理教育电影的精彩之处。
推荐人:冯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流浪地球》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第一部真正得到广大中国年轻观众认可的国产科幻大作。其故事内核本身就十分“中国”:因太阳极速衰老膨胀,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下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又遥不可及。于是,我们被迫与脚下的土地一起流浪,找寻下一个容身之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足迹踏遍这世上几乎每一个角落。但我们带走的土地,至多不过那一抔思乡之土。真正伴随我们流浪的,只能是我们的文字、文化与习俗。在郭帆导演为我们呈现的这部瑰丽幻想中,当人类因生存的急迫而团结一致,我们终能做到带着承载着自身文明与记忆的土地一起迈向星辰大海。对在这全球化时代仍难舍家国情怀的中国观众而言,《流浪地球》无异于现代文明写给古代传统最浪漫的抒情诗。同时,我们或许亦能从中读出全球化观念在东方眼光中的另一番样貌。


推荐人胡镓(扬州大学文学院)




地久天长

上映日期:2019-3



不要轻易打开这部电影!尤其是七零后。因为你很可能会迎面撞见那些你一直努力摆脱的往事,以及不堪细说的生活本身。导演王小帅无疑非常会用镜头讲故事,在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影像叙事中,电影的双线叙事手法不时让观众陡然跌入另一时空中,猝不及防地迎面遇上一些毫无逻辑可循的生活碎片。似乎电影剪碎的既是主人公刘耀军和丽云夫妇充满创痛的家庭记忆,也是四十年来的时代印记,那些界碑般的事件:知青返城、计划生育、国企改革,下岗潮、下海……星星点点的时代碎片,是四十年来国家转型期的伤痕,也是每个普通家庭与时代遭际后遗下的绵长暗伤,这一切都被编剧揉进一个沉重的失独话题中。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自始自终都精准地避开每一个煽情点。导演拒绝把这个极具煽动性的话题演绎成一段滥俗的苦情戏,他甚至不给观众任何肆意表达和发泄情绪的机会,每一个泪点在引爆前都戛然而止,极速闪回。导演似乎只想引导观众去打量和审视生活本身,如此意图必然要求演员白描式的出场。幸运的是,咏梅和王景春带有呼吸感的表演与导演的用心相互成就  影片中,离乡二十年后,耀军和丽云去给亡子上坟,这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镜头里,两位老人的背影和一座孤坟,在北方寒冬的郊野中,显出一丝罕有的温情,尽管这背后是命运的狰狞和残酷:so long, my son.



推荐人:贺方婴(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南方车站的聚会

上映日期:2019-12



跟《白日焰火》相似,《南方车站》的电影语法是环形多米诺骨牌,以男女主角为线索一路推墙。情节的迂回是为了表现城市的梦魇,身染表现主义血腥感的男女主人公,因为无法看清世界的样貌而持续地在行动上岔出分路,既构成黑色电影样式的宿命场域,也构成潜意识的灰色隐喻。在这个界面里,电影中的那段动物园场景真是个非常漂亮的打开,老虎狮子火烈鸟,是具象也是抽象,胡歌也好,廖凡也好,都既是火焰灼灼的王者老虎,也是唯有肉身的动物园被看之物。

《南方车站》因此修订了《白日焰火》中桂纶镁有点莫名的形象。这个其实并不适合说武汉话的演员,最后和万茜相视一笑,我们在她们的脸上看到勇气和未来,她们告发胡歌的决定,是对彼此动物园或者说伊甸园命运的一次终结,所以,和混混们的告发主题不一样,男人们为钱,她们为星空大地。这最后的决定是她们在自身命运中的一次小小爆破,从此以后,胡歌们的世界将永远被她们染指。

这是银幕上的一个新的破晓时分。在同世界的惨烈搏斗中侥幸胜出后,她们的脸上布满了她们所了解的全部内情给她们的负荷,但是,她们准备好了迎接这个崭新的南方,如此,镜头一个反转,她们从背影变成正面,这两个姑娘,最后定义了影片中的“聚会”。   

《南方车站》有很多毛病,不过,在未来意义上,这部矛盾的感官的血腥电影,以低廉感为灵魂,讲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高光的情欲和生死。而我们也终于可以说,这是我们的,自己的,南方。


推荐人:毛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提名】1部


被光抓走的人

上映日期:2019-12




白光闪过的地方,有真爱的人成对儿消失了。留下的人,被判了爱的不及格。四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人,开始了各自的证爱历程。尽管我认为,如果真的闪过这种白光,人类更有可能走向避免结对儿,而非努力证爱,强化结对儿;但《被光抓走的人》在展现离奇事件对社会和心理的冲击方面,仍然细腻逼真,是科幻现实主义的佳作。


推荐人刘研(河北大学历史系)




年度国产电视剧集(2部)

 都挺好

集数: 46
首播:2019-3


随着苏母的突然离世,风平浪静的苏家瞬间分崩离析,对苏父的安置问题打破了国外大哥、本城二哥、小妹三家的平静生活。父亲苏大强不断提出过分要求,引发一起又一起家庭矛盾……十八岁起就和家里断绝经济往来的苏明玉,因亲情牵绊再次踏入苏家的泥潭之中,在苏家的一次次危机中出手相助。在近年来都市家庭剧升温的背景下,《都挺好》贴切地呈现出如何在家庭矛盾中把握彼此和解的契机。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情感在扎心的痛感中体味到刻骨亲情的润物无声。


推荐人:靳歌(六绎古典文明工作坊



长安十二时辰

集数: 48
首播:2019-6

唐朝上元节前夕,致命刺客悄然而至,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靖安司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剧情充分呈现出政治权谋、恐怖袭击和市井百态交织在一起的帝国景观,在大唐的绚烂奢靡背后,内乱一触即发。帝国是世界的隐喻,而张小敬则注定在这波诡云谲的盛世舞台上昙花一现。通过权力、阴谋、友情、正义、恐怖等等的多棱镜式折射,《长安十二时辰》为我们演绎了一场似幻似真的“世界帝国之梦”。


推荐人:徐戬(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易清(六绎古典文明工作坊)



(编辑:三尧)



设个星标吧 朋友们不然你将接收不到咱公号的精彩推文了

点我了解如何设星标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