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梗就不会说话,到底是谁的问题?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22-01-22

文 | 黄三思



前些天,有媒体发表文章,认为如今“yyds",”绝绝子“等流行语现象是一种文字表达能力的退化,认为很多网民们已经“不用网络用语就不会好好说话。”这两天又有一篇文章批评今年流行起来的”伞兵“一词,认为“玩梗要适度,不要污名化伞兵。”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两篇文章说的确实是事实:随着网民人数的快速提升,以及在各领域普遍存在的观点极化,目前中文网络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好好说话,而非输出情绪的地方了。作为这种扭曲局面的必然副产品,不仅有新词被发明,还有许多原本正常的词,被扭曲了原始涵义,变成了输出情绪的武器。


这种情况当然不好——在任何情况下,谈事实,讲道理,好好说话都必然好过讲黑话和输出情绪。一个把一切事物简单化,低幼化,只有互相攻击一种讨论模式的环境,对谁都没有好处。


单纯的指责很容易:如果我们满足于上面的结论,那么大可以把所有问题都推到网民的身上,指责他们这样那样,不尊重这个不尊重那个,把好好的互联网风气给搞坏了。


但是问题在于,目前这个现状,真的是网络用户们的责任吗?如果是,那意味着网民们的想法能决定网络现状,可问题是,有几个网民真的喜欢现在这样的网络?



如果不是,那么当下这种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大家为什么会选择各种缩写与代词,单纯输出情绪,而不是心平气和的说话?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一切——线上吵架也好,线下约架也罢,负面情绪,负面影响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都不算什么,只要内容有人看,有人转,有人为此上火并且投入关注,别的东西,比如内容的真实性,描述的公平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性,就都不重要。


所以,用过微博一类社交媒体的人应该都能发现,这些媒体的内容推送机制,并不是随机的——恰恰相反,他们会根据用户画像,来决定什么样的内容会出现在时间线上。同时,这些精心挑选的内容,大多都能戳在用户最关心的几个点上,同时几乎一定会带来情绪上的波动。



换言之,在大数据与算法的合力影响下,用户的行为都是情绪驱动的——而且大概率是负面情绪的波动,因为比起高兴,愤怒的人更有行动力。这个新闻看得生气,所以开始转发,吵架,挂人。然后以点带面,迅速从单个用户之间的矛盾演化为大量用户之间的大乱斗。


作为结果,我们现在很难在社交媒体上看什么阳间的东西,因为只有阴间新闻带来的情绪波动,才能最大化流量,让更多的人看到。


另外一方面,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Robert J. Aumann在1976年就已经证明了的那样,人都不爱听不同意见,也不爱承认自己错了。这一共性在互联网上的体现,就是大家会主动筛选自己的信息渠道,如果自己的观点被证明错了,大家都第一选择往往都不是承认自己错了,并且改正自己的观点,而是切断那些会证明自己错误的信息渠道,只看符合自己既有观点的内容。


同时,内容提供者本身的推送机制,也在帮助用户迅速筛选出自己想看的内容,以及能够满足自己偏好的信息渠道。这意味着在当下,信息茧房不仅能够迅速成型,还能主动增厚。除了在热点议题之下互相攻击的时候,不同意见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互相接触,心平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


进一步的,为什么各种网络用语能够普及,并且日益增长?语言本身不是什么会被”发明“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语言是凭空产生的——互联网用语也好,文言文也罢,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在笔者18年5月份的文章《使用”你支“的人都是什么动机?》里,我们其实讨论过类似的话题“


”社会会发展变化,新词会被发明出来,让原本是乱码的字词组合变得有意义,比如谷歌,比如推特,比如脸书,比如阿瓦达索命(《哈里波特》中的咒语);旧词会发展出不同的意思,这种新的发展和变化不一定是政治性的,有时候是文化现象,有的时候是社会现象,往往是用旧词来指代和以前不同了的事物,比如同志;有时候保持原有涵义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或者把这个内涵从小圈子推广到大众),比如呵呵,比如42,比如2333,比如周董的屌爆了。而另一些时候,这种变化是政治性的,是亚文化群体或者少数群体对主流声音嘲讽,其诞生的目的就是借由对政治话语的解构与重塑来传达对严肃与正确的反抗。“


而如今,大家普遍性使用的各种网络用语,几乎都是与敏感词系统互相对抗之中发展起来的。


在大约10年之前,互联网用户们也使用网络用语,例如冲浪,GG,MM一类。但是这些词大多都是纯娱乐性质的中性词,既不用于攻击,也没有被滥用到”不好好说话“的程度。但是在之后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词没法打出来了——最开始是可以被直接用来攻击他人的词,然后是一些需要想一想才明白为什么的词,最后变成了莫名其妙根本不懂为什么不能用的词。最后的最后,“好好说话”变成了一件复杂又费力的事情。


所以,现如今许多网络用语能够存在,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大家无聊到一定要玩杂技,非得发明一个新词来替代旧词,而是不管在游戏里,还是社交媒体上,不用这些新词,说话变得非常困难。




有人会说,这些打出来会变成星号的旧词几乎都不是什么好词——这一点倒也是事实。可问题在于,把这些旧词一股脑丢进敏感词库,只不过是在掩耳盗铃。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不至于老实到说不让用,就不会用的程度。而语言也不是什么可以被当成橡皮泥揉来搓去的东西;作为一个深深扎根于大众之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只要有人,只要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性,语言的演化就不会停止。


而没有什么语言,是只有好词,没有“坏”词的(请注意这个双引号)。这些“坏”词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大家有使用这些词的需求。简单粗暴的禁止,并不能消灭这些词。一个词不行,那大家就换一个,什么旧词都不行,那大家就新造一个,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同时,互联网让人可以低成本的接触到其他人,并且发出声音,这个技术升级是几乎不可逆的——逆转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变化成本高到任何人都难以接受。举例来说,发明印刷机之前,天主教可以垄断圣经的最终解释权,但是印刷机发明之后就不行了——一方面是因为赎罪券太来钱了,教士们舍不得禁掉印刷机,另一方面是印刷机技术已经扩散出去,想禁也禁不掉。


所以,只要大家还在上网,还在接受算法筛选过的信息,还需要在重重限制之下寻找一个能够表达自己观点与情绪的词语,互联网语言的发明与使用就不会停止。yyds之类没有负面含义的缩写词,也只不过是没人能好好说话,只能靠缩写或者新词来表达自己这个客观现状所产生的副产品。



当然,说这么多,并不是要正当化对于互联网语言的使用。很多词的含义,是不应该被扭曲的。举例来说,“伞兵”这个词的使用方式,就非常不恰当——共和国伞兵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里,从未辜负过人民。任何一个稍微看过新闻,教育水平高过胎教的人,都应该记得在512时,十五位伞兵义无反顾的一跳。所以当下对于“伞兵”这个词的误用与滥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被终结。



但是同样的,想要完成这个目标,首先应该做的,还是仔细考虑方式方法,而不是继续沿着已经被证明没用的旧路走下去。


结合我们在前文已经讨论过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大家要用这个词?因为需要。为什么需要?因为除了这个词之外,别的词都不适合。为什么不适合?因为讨论环境的极化程度决定了,好好说话不会有人听,只有互相攻击才有那么点杀伤力。


所以,大家是不是在滥用阿瓦达索命?当然是,可是,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现在网络平台提供的流量机制和用户导向,本身就在鼓励大家这么干,而且还在主动创造机会让大家这么干。同时由于除你武器被禁掉了,所以可选项里也就只剩下了阿瓦达索命这种不可饶恕咒。


想要让大家别这么热衷于喊阿瓦达索命?那么至少先创造出一个不那么极端,以及可以使用除你武器的环境吧。




近期文章导读:

合肥与南京,相煎何太急

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

通往发达国家之路,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