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文 | 刘梦龙
作为国庆长假的重头戏,电影《长津湖》如期上演了,也一如预料中的反响火爆。无论从商业还是社会反响来说,《长津湖》都应该算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是以这个时代人们对祖国的真切认同为基础的。当然,这部电影也确实明显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战斗场面的表现上。但无论如何,我想应该肯定这一点:《长津湖》作为一部正面聚焦中美两军厮杀,抗美援朝战争的战争大片,不同于之前的《金刚川》等侧写,是一次突破,开了好头。
《长津湖》本身作为一部典型的中国战争电影也反应了当代中国人对战争的看法。《长津湖》几乎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不断强调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伍千里在讲,彭总在讲,主席也在讲,我们的战争是为了和平,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的战争电影一直都是反战的,近代中国的战争都是带有自卫反击性质的。中国人不喜欢打仗,但我们好好的过日子,敌人要来打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打回去,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这是我们战争的正义性所在。
我们以前也讲过,当代的战争电影在衰退,尤其是西方最近的大片,过于强调战争的非正义性,刻意去渲染战争的恐怖,刻意去削减人物的正邪对立,却忽视了战争的正义性。
战争的存在本身严酷可怖,既有人性至善也有人性极恶。自古以来反应战争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苦难悲剧,也有浪漫主义的恢弘壮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战争电影,除了展示物质的伟力,智勇的激烈斗争,更是一种对自身辉煌或苦难历史的回顾总结,是一种话语权,胜利者对自身正义性的强调,失败者对自己错误的反思或重构。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那种宏大叙事已经慢慢从西方商业电影里淡化了,就连个人英雄主义这个要素,如今也让位给超级英雄电影了。当代西方不是社会进步更和平讲道理了,而是社会本身出了问题,它不是单纯的反战,是一种衰退下的躺平与虚无主义。
在经历了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一系列费师糜饷,劳而无功的战争后,整个社会进一步分裂,打仗这种上层们获利,老百姓擦屁股的事情,无疑使一般人失去了共情。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西方不再是武力上占优势的一方,老对手不得不聚在一起要抱团取暖,就不可避免要去淡化历史上的冲突,战争也就显得多余了。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战争电影没有这些问题。我们始终是正当自卫的一方,没有侵略的历史包袱。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外界的重重敌意,正该鼓舞斗争的勇气。我们迄今为止面临的抗争也不是为了小团体的利益,是为了公平生存发展的正当权力。这些道理都是几十年来不变,而当代显得愈加鲜明的。中国人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历史的回顾,一向是为国人是喜爱的,这样看,《长津湖》等题材的电影方兴未艾,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历史上的长津湖之战,几十年来是非曲直,众说纷纭,有胜利,有遗憾,应该说军史上最后给出的总结是合适的。“(该军)经过七个昼夜的连续激战,在零下27度的严寒气候和粮弹困难,炮火极少的条件下,高度发挥了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终于取得了歼灭美步兵第七师五个营,重创美海军陆战第一师两个团的重大胜利。”
长津湖一战,确实特别苦。这种艰苦来自敌人的强大,也来自自然气候的严酷,但这种困难中的坚持自有一段英雄气。《长津湖》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无论是伍万里猛拉开车门看到的万里长城,还是轻快版的志愿军军歌,最后的沂蒙小调都是用了心的。更重要的还是通过细节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条件下,我们钢少气多,是什么在让我们的队伍在困难乃至让人绝望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赢得了胜利的。
其实从一开始伍千里点枪的细节大家就能感受到,我们的战士用的还是三八,司登这样的万国造,只有步兵手里的步枪,手榴弹,迫击炮。而我们的敌人上有飞机,下有坦克,海里有军舰,机械化行进,武装到牙齿。整部片子里可以说处处都是这样的对比,我们战士忍饥挨饿,努力给伤员省下一点冻到崩牙的土豆,美国大兵却在享用圣诞大餐。这许多细节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从物质的力量来说,这一仗双方差距是悬殊的,但最后却是以美军狼狈不堪从兴南港撤离为结局的。
这种对比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和历史上的钢少气多相比,今天的我们可以说钢多气足,今时不比往日了。在过去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我们都敢于和威胁我们和平生活的敌人做斗争,今天更应该鼓起精神,没什么好怕的。一部好作品的主题就应该现实而鲜明,应该去回答一些现实问题,这是影视作品本身就传达给观众的时代精神,没有什么好避讳。
当然,这里也确实存在一个问题,整个片子最明显,就是用商业片的思路,和动作片的节奏去拍战争片,这样行不行?我看也不是不可以,当然还需要改进。比如很多人都指出,电影聚焦在小分队战斗上,伍千里作为连级干部,其指挥员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表现,更像是伍突击队长。在大场面的战斗描写上,战术上也不完全符合我军历史上的战术特点。
我们恐怕也要承认,这个题材还有进步的空间,很多东西,是需要尝试和提升,这方面的人才和影视运作,还需要锻炼培养。我们长期没有这个类型的作品,也很难一下子就提高上来。确实老电影里拍的很好,但老电影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历史特殊时期的产物,也没法简单说照搬就行。原来拍动作片的导演,也可以发挥人家的特长,连团级的战斗不好一下掌握,可以搞奇袭白虎团那样的分队突袭嘛,有尝试,都有进步。
不过,很多人可能也注意到了,随着《长津湖》的上映,网上一些异样的声音也出来了。有些人拼命夸大乃至捏造长津湖为代表的抗美援朝的惨烈程度,或者一些人更是歇斯底里的抹黑污蔑抗美援朝战争,试图营造出一种美国人杀敌百万,不忍转进的印象,好像打这一仗耽误一些人投降给敌人当狗,以至于吃了多大的亏。
显然,这个题材戳到了一些人肺管子,抗美援朝的结果最后难道不是为赢得我们和平建设的环境吗?说起来,当年九兵团仓促入朝,不就是一些人骨头发软,主动下跪所造成的吗?可见这样的软骨头是有其危害性的,是要时时提防的。
这也确实说明一些问题,舆论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实际上,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今后的宣传中,我们也确实有必要强调,抗美援朝恰恰突出表现了新中国不同于从近代中国的地方。从1951年入朝,我们的战士在长津湖爬冰卧雪,只能吃土豆,缺少冬装,只能顶着的敌人狂轰滥炸,靠步枪手榴弹来杀敌,到1953年停战,我们的战士已经能在坚固的半永久地下工事里吃上豆浆油条,每周吃上包子,拥有比二战苏军还猛烈的炮火支援,中国人自己的装甲兵和空军更是初露锋芒,敢战强敌了。
抗美援朝精神是是新中国伟大精神的一部分,它应该有两个部分。一个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干加巧干的精神。我们战士不是靠不怕死让敌人畏惧的,是靠竭尽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使敌人每一次交锋都要付出最大的代价,才赢得敌人不得不正视我们,尊重我们,知道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来看,中国军队在装备相对弱势下却始终能保持杀伤相当,是一支质与量都格外突出的军队,潜力巨大,又进步神速,无疑是一支真正的强军。而另一面,是我们事业特有的那种勃勃生机,我们不但有斗争的能力,更有建设的能力,这是我们的胜利之源,自信的根本。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不但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军费占预算比例不断下降,部队的正规化和装备现代化水平却在迅速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国内建设的热情和信心空前高涨。
历史上,一场抗美援朝打下来,中国更强大了,中国人民更自信了,中国的发展建设速度更快了,战争不但没压倒我们,反而成为我们成长的养料。
善于斗争与善于建设,这两者是二位一体的。没有斗争的能力就没有建设的能力,而没有建设的能力,也谈不上斗争的勇气。包括《长津湖》在内,我想抗美援朝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它当然首先是一个盈利的商业作品,但它也应该有的宣传价值,和时代使命的。我们也期待通过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把新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给更多的人。
《长津湖》这部电影,确实背负了很多东西,它的上演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和进步。所以我们也会看到,正因为期待了很久,又背负了太多,它不是一部单纯的商业片,他的节奏,结构,都显得有些特别,也还不够成熟。当然,我们更希望,《长津湖》能开一个好头,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步,把我们祖国奋斗的历史,完整,光荣的呈现在新一代观众面前,鉴往知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