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困难,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困难
文 | 刘梦龙
今天,我们来聊聊郑州最近发生了一系列事情。郑州最近很困难,前有富士康的困境,后有新闻发布会某位干部失言,如今又开始下任务式的给富士康招工。
郑州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它自身社会面的困难。郑州的困难不是郑州独有的,它是当前经济社会困难突出的一个典型。甚至可以说,郑州如今遭遇的困境,是具有一定广泛性和先验性的,其他地区稍有不慎,也很可能步郑州的后尘。
当前,我们的整个社会,甚至世界都处于一个的困难时期。看不到尽头的漫长疫情反复折腾,加上日益萧条的社会经济状况。风暴将至,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当前经济上面临的问题,比疫情还严峻而无解。冷战后,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很可能已经走到尽头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现实和未来的双重压力,强烈的不安定和无力感,四处弥散进一步刺激了社会大众的情绪。
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当前国内疫情的重灾区,郑州遭遇了一系列问题,正处在一种内外交困,久拖不决,又无力突围的状况。
郑州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今的疫情防控不力。它疫情防控无力的根子,要从当地房地产经济泡沫破裂,超过总面积的20%,全国比例最高的烂尾楼,不得不由政府接盘说起。由此带来的地方财政和地方经济的连锁崩溃。从最早的暴雨成灾,之后的河南村镇银行爆雷,给爆雷受害者赋红码,一直到郑州富士康疫情管控危机,都是连锁危机,而且后续还会有更多问题。四面漏风,手足无措,筋疲力尽,正是当前郑州面临的严峻状况。
应该说,郑州的力尽财穷,旧发展路径难以为继,历史积累问题开始不断爆发,是带有典型性和先验性的。很多问题都不是它独有的,许多地方都有,甚至也不比他轻,但绳子偏从细处断,问题总在弱处爆。正因为它家底薄,发展形势单一,财政能支撑的管理能力不高,作为省会承担的任务重,又格外引入注目,问题才更快爆发,更难掩盖。社会经济的无以为继,最终造成它在防疫和社会管控上的无力。在整个大环境困难的情况下,自然是负面消息不断,本就病重体弱,又要负重前行,郑州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开一个发布会,肯定是好的。我们想的,正常的发布会应该是什么样的。说清楚近期做了什么工作,当前有什么困难,接下来打算做什么,再澄清一些实际的状况,安定人心,团结群众。结果,这个发布会又搞砸了。
这位社区书记到底为什么这么说,有不少说法,甚至她还说是给她的材料就这么写的。干部忙于社会管控,整天不能回家当然很辛苦,但大量的群众都因为疫情管控影响了工作生活。如果说,这个桥段用来共情,表达和群众在一起,其实也还好。然而却用来表功,还用了成人礼这样一个近年来才有,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书面气很重的流行词汇,就显得很突兀,脱离一般群众了。据说,这还是个老桥段,多次在当地宣传口径上用过这个词,这就更不应该了。
结果就是,这场发布会不但没有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反而搞得更加离心离德。据说,这位社区书记本来工作还不错,才选为典型,代表基层发言。其实,用干部的辛劳来争取群众的认可,本就有转移视线的嫌疑,毕竟关键是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工作辛苦不辛苦。更不用说一线干部执行上的辛劳不能掩饰在领导干部在社会管理决策上的问题。
如今,这个典型不仅没起接地气,引同情的效果,还惹出无数的怨气。大量在一线奋战、已经非常疲劳,还在咬牙坚持的基层干部,则完全被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宣传所遮蔽、抹黑了。于是,大家只看到一个虚假,矫情的形象,而一线的各种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这样的事情,不是能力的问题,更多是态度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长期风气,地方政府顾体面,总在维持一个上位者权威的形象。哪怕出了问题,也总想着文过饰非,要搞一俊遮百丑,冲淡影响。而这个好不容易挑出来的俊,又往往有丧事喜办之嫌。
这在过去各种事故之类的报道中很常见,就是多谈当前努力,少提原有问题,恨不得把坏事说的好事。当然,地方政府的很多事情,都要靠威信来维持和执行,因此把面子看得重,可以理解。在过去经济环境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人力物力也比较充裕,可以较好的安抚群众,大家一起寄望未来,这种做法还可以支应。如今经济和疫情形势都很严峻,地方政府的人力物力开始难以为继,而社会大众的情绪又普遍焦虑,难免苛刻计较。这时,还能不能用老办法搪塞,就值得反思了。
然而,我们也能看到,与之相对的是当地对郑州富士康这种超级企业的弱势。包括之前富士康疫情管控的不力,显然也和支柱企业在当地的超然地位有关,不好管,不敢管,管不动。甚至是现在,为了帮助富士康恢复生产,当地开始要求按村出人,搞任务式、拉丁式的招工。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在当前经济这么困难,当地财源几乎枯竭的情况下,富士康这样的超级企业,哪怕惹出再多再大的篓子,对当地的税收、就业、投资都太过重要了,必须全力的保障。
这些事,分开说,都有当地的不得已处,带有长期的惯性。甚至是对群众的强势和企业的弱势,在过去,尤其是在经济结构单一的地方,也是长期存在的。但在这样困难的关头,两者放在一起,确实又显得格外醒目和使人难堪。
事已至此,如今的情形和以往是不同的。尤其是一些人,始终幻想,国内对疫情管控的相对放松会不会带来经济的恢复,总想把经济的困难,一厢情愿的归罪于抗疫斗争,这是在逃避现实和自欺欺人。
当前的这种经济困难形势,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因为这是全球的共同形势,并非只有我国。其根源在居于全球产业链生产和消费顶端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美元已经发的太多太滥,西方实体经济的衰退无法逆转,现在完全靠金融工具在维持。包括俄乌战争的影响,长新冠带来的劳动力损耗,都在加剧和加速危机的到来。即使国内相对放松了疫情的管控,只要全球经济形势不好转,短期刺激起来的消费信心终究是不能持久的,外循环一定会影响内循环。
但危机在其中,希望也在其中。只要我国能坚持下去,尤其是在像新能源汽车,光伏、航运等,近年来已经开始逐渐发力的产业,能坚持下去。我国的产业体系是可能对西方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最终改变我国长期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进而使我国率先走出危机,化危机为转机。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国内必然是要过相当长一段苦日子的。怎么办?尤其是土地财政完蛋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怎么办?我们可以想象,像郑州这样的地方,如果还维持现在这种状况,哪怕他熬过了这轮疫情,他的财政并不会改善,只会加大对富士康这种大企业的依赖,甚至要把本就有限的资源优先给这样的大企业舒困。
而像富士康这种出口导向的加工装配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一样困难,其实不能给地方提供多少帮助,甚至会成为一个财政窟窿。这种情况下,当地势必还会不断爆雷,并且由于财政上的困难,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不可避免的下降,由此又带来社会面更大的不满。
这种情况下,我们原有的一套地方管理模式肯定是要改变的。到了如今这种状况,再靠地方政府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方面,当然要更多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结构的重新梳理。归根到底,双轨制下,本来就是中央财政更强势,地方财政更弱势,特别是那些发展水平不太高的地区更是如此。
只有得到中央的支持,地方才能机会厘清,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矛盾,才有底气去督促企业在危机中改变,包括劳动保障、劳资分配等长期以来为群众所不满的问题才会有转机。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如果地方要更依靠中央,那么势必要改变过去那套治理模式。在全国一盘棋下,地方治理要更多注意力放在社会治理,而在经济发展上,则更依赖中央的统一指导,更强调计划性,长期性。
这种局面,当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包括疫情的长期管控,也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出的更多要求。哪怕是管控的放松,也不意味着躺平。一刀切的过渡管控当然是一种为了卸责的懒政,是社会管理能力低下的表现。更精准合理的防控在如今经济困的形势下,自有其必要性。但这对更强的社会管理,特别是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出的要求。
在当前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再搞那种既要又要的把戏了,饿着肚子是干不好工作的。就像上面我们说的,地方要想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必须得到中央财政的更强有力支撑,相应的也要去调整长期在地方治理中存在的一系列痼疾,改弦更张,更好的执行和配合中央的各项要求。
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管控,最终还是会影响社会经济的运作,甚至会影响国内产业的关键性升级。郑州富士康所发生的一切,就充分证明了,工人是不可能顶着疫情生产的。我们也不可能像西方一样,顶着长新冠的劳动力损耗,靠不断引进外劳来填窟窿。
越是这样的时刻,越应该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像郑州这样的地方,要以诚待人,真诚的把困难跟广大群众说清楚,请求群众的谅解和配合,多动员群众,多依靠群众。而不是老想着靠自己几个干部,靠一点将要耗尽的财源去裱糊局面,这是裱糊不住的。而就像我们说的,郑州的问题,不仅仅它独有的,更多的地方都应该及时从中吸取教训,要提前做好转变,不要事到临头,痛彻心扉才能痛下决心,那样付出的代价,失去的人心就太大,太多了。
而在一切工作中,疫情防控就是一把尺子,检验我们的工作到底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就是守土有责。如果疫情都管不住,人民群众饱受病痛折磨,又怎么能相信你,配合你,共度时艰。没有群众的支持和配合,那就难免要陷入单打独斗,举步维艰,是要吃苦头,栽跟头的。
要想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当然就更要讲求社会公平,讲求开诚布公,讲求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道路。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胜利的希望是存在的。在这样国家和民族的紧要关头,我们只有坚持,只有依靠内部的团结,才能有苦尽甘来的希望。
正因为当前的困难,才更见真章,更暴露本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口号喊得再响,糊弄是糊弄不住的。古人说,上下同欲者胜,要怎么才能上下同欲呢,当然就是要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既要敢于直面困难,更要为困难指出出路,并带领人民群众一起去奋斗,而希望从来就在这种困难的坚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