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世界一点小小的“拜登经济学”震撼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23-08-03

文 | 延观风




7月27日,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数据,美国二季度GDP环比年化增长2.4%(其实就是环比增长0.59%);按全世界更通行的同比口径,增长2.6%。这两项数据,不仅好于一季度的经济表现,而且大幅超出国际市场对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的预测。



进入二季度,美国经济捷报频传,GDP强劲增长、通胀数据大幅回落、就业市场异常坚挺,“拜登经济学”给了主流经济学一点小小的美国震撼。此前没有任何学者、市场机构和国际组织可以或敢于预测,美国能在美联储暴力加息到5%以上的压力下拿出这么好看的经济数据。


如今,硅谷银行倒闭、债务上限危机的阴霾一扫而空,市场对美国经济“不着陆”的乐观情绪空前高涨,甚至美联储都“不得不”考虑在四季度再加一次息,给“过热”的美国经济去去火。


然而,美国的制度模板就是主流经济学的假设基石,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出现反经济学常识的现象,惟有美国最有理由遵循经济学的描述。经济学解释不通,我们只好求助于统计学,观察各个细分领域、细分行业的数据,深入到经济实物工作量评估美国经济的真实形势。然后就会发现,中文互联网上流行的一种谐谑逻辑,到了美国变成了客观现实:“美国经济越好,美国经济越坏”。



是什么在支撑美国GDP?


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大幅减少能耗的技术,因此验证经济活动强度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各个经济部门能源消耗量的起伏。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数据,1-4月,美国经济发动机的服务业能耗同比下降3.5%,消费主体的居民部门能耗同比下降7.2%,上半年能耗增长很难转正,与GDP正增长出现了方向性背离。


环比数据的增幅容易受到上一期基数的影响,而环比年化的计算方法更容易放大这种波动,为了整体考察上半年美国经济情况,笔者对今年和去年美国一二季度各行业GDP的绝对值(可比价格)进行加总比较,得到了上半年产值的同比增速。


细看GDP分项统计,上半年美国商品消费不温不火,私人投资全线下跌,拉动GDP增长的三大动力来自医疗服务、出口和政府支出。早在6月末,美国将一季度GDP环比年化增速从1.1%幅度上修至2.0%,医疗服务和出口就是上修幅度最大的行业,从这三个产业中,我们可以找到上半年美国GDP异常强劲的线索。



若论花大钱办小事,美国医疗行业当属全球经济界翘楚。医疗是全美第一大产业,2021年总产值4.3万亿美元(总GDP的18.3%),是超越德国经济总量的全球第4大“经济体”,按现在的增速,在未来几年超过日本不成问题。美国人均医疗支出达1.3万美元/年,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夭折率等基础健康卫生指标不仅在发达国家垫底,也全面低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肥胖率、糖尿病住院率在发达国家中一骑绝尘,更不用提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了。


当然,美国人越不健康,看病创造的GDP就越高,上半年医疗服务业背离基本面、力挽狂澜拉动美国GDP稳健增长,自然有他的道理。


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人均预期寿命,肥胖率,婴儿死亡率,糖尿病住院率


2020年疫情最严重期间,美国医疗行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反而大幅萎缩,疫情过峰后医疗行业重拳出击,持续推动美国健康服务“升级”。比如说,为了在疫情期间跳过医保机构的预约和排队,一种叫做“应急诊所”(urgent care)的医疗机构蓬勃发展,为美国人提供即来即看即走的小病医疗。3年以来,应急诊所的就诊人数上涨了60%,产值和就业人数也飞速扩张。


但别以为患者能从医疗集团手里占到便宜,只有16%的应急诊所拥有驻店医师,应急诊所还有权拒绝使用公费医疗救济的或者没有医保的患者。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指出,应急诊所的单次看诊费用低于医保机构,但通过拉高患者来店看诊的次数,治好同一种疾病的总成本可能达到医保机构的近4倍,这自然带来了GDP的高速增长。


美国人每少去1次急诊,就要因此(associated)多去37次应急诊所;在急诊少花1646美元,就要在应急诊所多花6327美元


出口的事情相对简单粗暴。一季度美国出口同比增长7.9%,二季度回落到1.5%,出口对GDP的贡献主要发生在一季度。其中,汽车类产品和药物制剂各拉动总出口增长约1个百分点,这源自美国主导的北美贸易小圈子的逐步落成,也确实能提高相关产业工人的福利。但一季度出口的最强动力,莫过于创纪录的原油、煤炭等能源出口。那么是谁把美国推上了全球第一大能源出口国的宝座呢?当然是“心甘情愿”拒绝进口俄罗斯原油和煤炭的欧盟了



最后来说政府支出。新财年(2022年10月)至6月,疫情期间的诸多临时福利逐渐退坡,但美国政府支出仍然强劲增长10%。其中的大部分增量是高通胀的自食恶果,包括随着各类商品服务价格狂飙,美国政府不得不额外发放2440亿美元的社会福利维持中下层稳定,毫无悬念地,其中1250亿美元的最大增量被医药集团的报销单吃掉了。


2022年,美财长耶伦多次表示债务负担“尽在华府掌握”,短短不到两年,国债挥舞着5%的利率开始上门催收。本财年至今,联邦债务付息支出上涨36.8%到5050亿美元,如果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水平,联邦付息支出很可能在2025年或2026年超过军费开支,这将是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美元霸权自身的重力即将压过修缮它支柱的维持费用。



就算强制性支出高速膨胀,拜登也坚持掏出联邦政府兜里的钞票,购买选民手里的选票。三项最受瞩目的支出扩张分别是:军费、大学贷款豁免和倒闭银行的救济款(这个我们留到后面详述)。军费开支增长440亿美元,不论预算文件如何含糊其辞,全世界都知道这些钱变成了乌克兰大平原上的废铁,只为了衬托拜登“对抗独裁者”的英姿。


大学贷款豁免占据了220亿美元,与医保报销一样,拜登无心也无力根本解决美国教育费用高企的痼疾,不过是罔顾群体公平和代际公平,用纳税人的钱去巩固偏爱白左叙事的受高等教育年轻人对民主党的忠诚。这些支出都绝不会带来未来财政收入的扩大,是不折不扣的“寅吃亥粮”。



3%通胀率的背后


从2008年起,10多年的低通胀环境让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成为了衡量通胀高低的金科玉律。6月美国CPI同比增速上涨3%,回落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在观感上格外接近2%的“精神归宿”。



可疫情、俄乌冲突驱动着各种经济数据大起大落,脱离基数谈增量就是耍流氓。经过两年的大通胀,美国内物价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基数水平,3%通胀金融市场的好消息,是美联储的好政绩,但对于美国居民来说,物价上涨的痛感很难有实质性好转。上半年,代表美国居民消费的零售销售数据持续跑输通胀,从侧面印证了美国人购买力的疲软。


再看CPI的细分组成: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随着今年国际油价从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的高峰回落,以及车载芯片供应短缺缓解,包括汽油在内的能源价格大跌26.8%,强力拉动总体通胀数据下行,二手车价格也有所下降,美国人买车开车的体验改善了不少。但汽车保险和修车费用依然分别上涨16.9%和12.7%,养车仍然是让美国人头疼的一件事。



除了开车,其他所有重要家庭支出的价格全面上涨:面包等烘焙食品价格上涨8.8%,餐馆就餐价格上涨7.7%,电价上涨5.4%,医药用品和服务价格均上涨4%以上,房租上涨8.3%,与房价挂钩的业主虚拟租金上涨7.8%——全都远大于3%的整体数字。相比受到外部因素剧烈影响的油价,这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更多由货币供给、劳动力成本等内部因素决定,具有较强黏性,短期内增速回落的空间很小。下半年,美国CPI涨幅很可能在它们的催动下重新上扬,给美国人的衣食住医带来更多压力。



美式就业市场谜团


疫情后乃至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开发出了领先所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船新版本:无论在强劲复苏阶段,还是目前大幅加息经济趋冷的阶段,失业率、新增非农就业岗位和每周新申领失业金人数都保持在相当健康的范围,传统经验上的经济降温失业潮并未出现。


美国就业市场不正常的火爆首先来自统计公式问题。只要我放弃找工作,我就不会失业,疫情导致大量美国人永久性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不会出现在计算失业率的分子当中,拉低了各项失业数据。经过长达3年的缓慢恢复,目前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停滞在低于疫情前0.7个百分点的水平,说明至少有150万不工作的美国人没有被失业数据捕捉到。


美国新增就业的分布与GDP走势基本相同。科技创业公司泡沫破裂,硅谷大裁员让信息行业率先达成就业零增长成就,金融、咨询、会计等高薪岗位也增长乏力,零售和批发行业进入负增长,酒店餐饮新增就业失去动能。那么是谁在只手补天拉高整体就业数据?没错,还是医疗服务业。



2022年,美国发生了“大辞职”浪潮,约5000万人次辞职跳槽,接近总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今年辞职率有一定回落,但依然处于历史最高平台之上。劳动者频繁流动的背后,是过热的劳动力需求:今年5月,美国企业仍然有980万个岗位处于空缺状态,较疫情前高出36%。


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成本以人工为主,超高职业流动性让服务消费的价格上涨更加顽固,2021年起,美国始终处于工资推高通胀却跑不赢通胀的尴尬境地,6月,工资增速终于反超整体CPI增速,可正如上一节的分析,美国打工人的购买力实际远远没有浮到通胀水面之上,等到下半年CPI增速反弹,他们还将继续挣扎在恶性的通胀-工资螺旋当中。



最后,我们可以看一项令人忍俊不禁的数据:美国私人部门就业岗位增量节节败退,政府部门新增就业人数步步攀升——考公,在一向标榜私人部门活力的大洋彼岸,也是经济不景气时的重要出路。


上图,2022年1月以来每月政府新增岗位数;下图,同期每月私人部门新增岗位数。



崩溃的财政纪律


财政支出支撑了美国GDP的门面,财政收入却不能支撑美国财政支出的贪婪扩张。到6月份,美国联邦收入累计下降11%,最主要的下降来自个人所得税收入萎缩4200亿美元(21%)。美国官方的解释是今年资本市场不景气,资本利得税收入大幅降低。


中文互联网吹捧美国制度的一套老话术说到,美国三权分立,能通过国会民意代表督促政府负责任地使用纳税人资金,不知道他们会对下面这张图片作何感想:1917年创立债务上限制度以来,美国国会100多次提高债务上限,完全是政府“有求必提”,但依然不能满足美国政府大手大脚花钱的欲望。


于是,在最近1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债务上限都处于“冻结”状态(图中灰色背景的时间段),政府债务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无序膨胀,然后两党以此为由头进行充分的利益分肥后,再对上一时期的债务予以追认。可以说,自2013年起,美国事实上已不存在财政纪律的硬性约束,只剩下两党围绕怎样花钱、花钱给谁的斗争。



没钱不可怕,没钱还乱花最可怕。拜登在明知今年债务将触及法定上限的情况下,利用国会一定追认政府欠债的潜规则肆无忌惮扩大支出,并要求国会把债务上限要求冻结到2024年大选后,简直把“我卸任/死(哪个先发生还不一定)后哪管洪水滔天”写在脸上。债务上限冻结后,美国国债余额立刻上窜1.1万亿美元到32.5万亿美元,财政纪律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扯下,以后的总统可以更大胆、更无所顾忌地挥霍联邦预算。庞大的债务,高企的利率,不负责任的政客,在美国财政走下坡的路上,至少有三只脚在狠狠猛轰油门。



银行业:于无声处听炸雷


上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中的美国长期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地方银行和储贷协会(一种专门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利用低成本的储户存款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资产以追求收益。沃尔克入主美联储后,以空前的速度上调基准利率,中小金融机构生存风险迅速上升。


好在金融业的带恩人里根翦除了几乎所有金融监管,允许它们高息吸储、投资更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甚至在破产后继续经营,给许多中小金融机构续了几年阳寿。1987年,美联储再次进入加息周期,彻底踩爆中小金融机构雷区,酿成持续到1995年的银行破产潮。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2018年,特朗普大开金融监管的倒车,大量金融活动成为没入水下的冰山;2008年来的超长期超宽松货币环境到现在的暴力加息,美联储转弯烈度较80年代不遑多让,没有理由认为这轮天雷滚滚的银行业危机会仅仅持续不到2个月。


3月,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投入390亿美元,确保科技巨头、币圈大佬在倒闭银行的存款能够全额提取,到6月,这一数值上涨到520亿美元。FDIC曾表示,将清算倒闭银行资产弥补这些费用,不会动用普通储户一分钱,可从现在的数据看,清算工作毫无成效,恐怕这几百亿的亏空还是要走华尔街赢赢赢的老路,用普通储户的存款保险保费,为金融精英的风险买单。


3月,美联储设立救急贷款窗口,允许银行按票面价格抵押大幅贬值的国债换取流动资金,防止更多银行遭遇连锁挤兑。一开始美媒还担忧,使用这些资金等于公开宣布银行的资产出现了问题,中小银行不会“自取其辱”引发恐慌。事实证明中小银行的身体很诚实,2个月内领走了800亿美元救济金。5月初第一共和银行被收购后,银行业的雷声从新闻媒体中淡去,救济贷款余额却不声不响地涨到了1020亿美元,更多的阴云还在集聚。


美联储为应对硅谷银行倒闭危机设置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贷款余额


鉴于当前美国经济数据一片大好,美联储很可能在9月再次加息到5.75%,然后在更长时期内维持高位利率。热闹是美联储的,是巨无霸大银行的,中小银行什么都没有,它们将面临更高的商业贷款违约风险,同时不得不拿出更上一层楼的利率吸储,避免存款进一步向大银行流失,资产负债表两头受气,等待谁会成为下一颗多米诺骨牌。诚然,美联储可能会再次不计代价出手救助爆雷银行,可谁又是代价,又能维持到多久?



结构时代


过去30年的好时光里,主要经济体的几乎所有行业、所有人都处于上升通道,一份总量数据良好的答卷确实可以代表微观主体的福利改善。但在今天,总量数据只对装聋作哑的政策制定者和不接地气的金融市场才具有意义,美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分项数据无不指向经济结构持续恶化。


讽刺的是,恰恰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完善的高频公开统计体系,它的总量幻影才会被如此轻易且全面地戳破。对于统计覆盖更粗线条的经济体,总量下的结构问题会有更深的潜藏空间。


总量时代结束了。GDP与经济活动,CPI与物价民生,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数据与真实的关联遭到了削弱。不论是上到庙堂的分析决策,还是远在乡野的吃瓜围观,都需要更具体、更多维的数据资料,以及更加自下而上的视角,去观察经济实务工作量,去关心切切实实的民生质量。


结构时代开始了。以前,市场化、全球化是搞好经济的标准答案,拉高GDP是经济繁荣的代名词,大家也都能从这套模板里多多少少分得好处。而现在,每个国家都面临着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经济治理挑战。美国经济数据再好,也很难透过多重经贸壁垒对我们产生重大利好;美国经济活动再坏,也不理所当然地意味着我们的赶超难度降低。对于美国经济,我们科学围观吐槽、持续警惕,但最终还是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开好自己的药方,在这个艰难的国际零和游戏中坚定地找到那条新路。


近期文章导读:

杀死那个刀郎

资产负债表衰退:哭闹者的药方,沉默者的毒药

纣王职场PUA现形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