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综述】张闰祎:第三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综述

张闰祎 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  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  关注我们



张闰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为国际发展援助、发展融资。




内容提要

当前,全球新型多重复杂挑战交织叠加,重振全球发展合作是有效应对发展挑战的关键。基于此,2022年12月2—3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主办了第三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论坛以“应对多重挑战,重振全球发展合作,助力2030年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国际发展合作前景与中外实践、气候变化、创新可持续发展融资和债务处理模式,以及儿童发展合作等议题进行对话。


(图源:作者提供)


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整体形势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顾学明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多重挑战叠加共振,不确定因素日益突出,对全球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次会议旨在共同探讨全球发展合作在新形势下的定位与路径,通过各方政策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互鉴,为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强调,距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七年时间,而全球挑战复杂交织严重阻碍国际发展进程,迫切需要加强发展需求导向的国际合作。

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与启示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与实践的世界贡献”的发言。中国是国际发展合作的倡导者与行动派,包括 “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国际抗疫合作、共享发展经验并深化多边与三方合作。其中,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发展议题重归国际核心议程。未来,在南北关系持续影响国际发展合作前景,南南合作分量不断上升等背景下,中国将继续深化国际发展合作。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作了题为“以全球发展倡议引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转型和创新”的主题发言。当前,全球发展合作进入深度变革期,中国发展合作理念应实现民本共识、可持续导向及包容性伙伴关系三个转向,需构建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可验证性的中国特色国际发展政策体系,针对不同挑战进行多维度政策设计,以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细化政策并优化发展工具,包括打造可持续的发展融资新体系;创新系统性援助方案;发挥各方比较优势,探索多边合作模式,加强三方合作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运成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分别作主题发言。张运成指出,中国方案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四点启示:一是发展因素中内因更具决定性意义;二是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扩大与各国利益汇合点;三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掌握发展与安全的主动权;四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

李向阳强调,当前国际发展面临发展不平衡、最不发达国家无法跨越经济合作门槛、发展援助项目缺乏“造血”功能、基础设施成为援助短板、发展援助存在道德风险等问题,具有发展导向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行选择。

创新发展融资机制与债转发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主席苏珊娜·穆勒黑德(Susanna Moorehead)提出,经合组织打造了名为“官方对可持续发展总支持”(TOSSD)的融资统计新框架,可通过整合资金信息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开展合作。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指出,全球面临发展援助资金紧缺的问题,贸易有助于提高全球福利、促进全球减贫,世贸组织将继续调动私人资本并建立公私伙伴关系,加强促贸援助,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认为,官方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下滑,难以吸引私人资本注入。此外,利用混合融资工具撬动私人投资时强调高标准,但无法解决高标准与满足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副主任张敏文认为,急需发展资金的低收入国家缺乏稳定政策环境;投资者难以找到可融资且盈利的项目作为标的;发展项目投资期限长、风险大、回报率低,缺少风险分担机制与合理退出机制,难以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辛修明建议,应开展有“造血”功能的发展项目,向“融资+EPC”业务模式转型,发挥政府资金与多边开发银行资金的撬动作用,为社会资本创造稳定环境。

国药集团中国国际医药卫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付强提出,医疗援外应向产业援助转型;增加“小而美”项目比重;增加受援国自建项目数量;增加政策性贷款对医疗卫生项目支持力度。

美国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资深学术研究员王燕建议推动形成发展融资的全方位合作模式:项目以东道国为主导,并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提高援助透明度;进行三方合作。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娴认为,创新援助工具应基于自身特点并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立项评审、过程监督、事后评估、数据统计、风险管控等管理保障。

中非发展基金资深专家王勇指出了企业在投融资创新中的三方面需求:就具体项目与东道国政府进行政策协调;二是创建综合性平台,共享项目信息;三是项目促进,发挥“撮合”功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办公室政策研究团队负责人阚薇澜(Violante di Canossa)提炼了债务转换成功的三因素:将债务转换目标与国家可持续发展优先事项紧密结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协调不同发展目标并确立治理机制。

国家开发银行“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志峰认为,中国需要综合化处理债务方案,建立国内国际综合协调机制。

中国进出口银行主权客户部副总经理周旭文强调,应从支持债务国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角度解决债务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主任、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铭提出,开展债转卫生应尊重债务国自身意愿,创造政策条件,创新融资机制。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天舒提出,可通过债转发展试点来突破国内当前可直接运用的债务处理工具较少的僵局。

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公正转型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侯芳副处长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已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5份气候变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

埃塞俄比亚总理特别顾问阿尔卡贝·奥克贝(Arkebe Oqubay)强调,中国可从碳中和角度助力非洲经济公正转型。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强调,发展中国家面临债务和气候双重危机,全球金融体系应进行气候变化导向的改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提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冲击的韧性存在差异,因此双方气候治理的目标与需求也不同,应以“中国式绿色现代化”解决发展中国家气候危机。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低碳转型需要克服已有的基础设施、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等系统惯性,因此国内应达成更高共识,打造多层级治理方式;国际上还应降低低碳转型技术成本。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主任沈威指出,开发项目应满足当地实际需求尊重当地实际,整合当地现有技术系统,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建立标准化和透明的包容性制度。

儿童发展合作:中国经验“走出去”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总结了中国儿童发展的实践经验,包括将儿童健康纳入发展全局;统筹儿童健康工作;加强保障儿童健康的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儿童健康的关键问题;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战略与全球卫生研究部副主任王云屏提出四点建议:战略和理念层面给予妇幼健康更大投入和关注;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一体化项目设计,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汲取国际援助经验,减少试错成本。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岩分析了中国营养包“走出去”的优势与挑战:优势在于产品和管理模式成熟、效果显著、技术投入低且产出高;挑战在于营养包没有成为商品、包装设计具有特殊性、卫生人力资源匮乏等。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小宁认为,当前中国儿童发展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应加快形成儿童发展政策主张,促进儿童发展战略对接;借力国际组织优势;加大发展融资力度;加强“软硬结合度”,提高援助综合效益;推动成熟产品“走出去”。

结语

俞子荣副院长将本次论坛主要观点总结为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当前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挑战包括发展需求和发展供给不适配,需求增长但供给缩减,发展投入不足。第二,国际社会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实践经验包括以交流巩固发展合作共识,以政府、多边和社会多元主体不同层面的行动推进合作,以合作形成各方合力。第三,中国与国际发展的关系总体表现为两条主线: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道路,同时不断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与国际社会形成更多共识。

本文原载《国际经济合作》2023年第1期,88—91页。公众号刊载为缩减版,注释从略,如需全文,请前往知网下载。


微信号|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


                            责 编丨黄 格
美 编丨周 旭
审  订 | 郭 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