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 | 梁昊光、李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源流、经验与贡献
梁昊光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合作、西方经济学。
李力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现代化、生态创新。
内容提要
世界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工业革命,不仅是一种世界历史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迁、国家竞争和文明转型。西方国家先后经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两个阶段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开端于19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建国初期、改革开放40年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国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有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重新站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人口的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开辟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一
现代化的起源和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1
现代化概念的起源和演进
现代化一词来自于英文,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商业革命解放了被禁锢的思想,极大促进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封建体制瓦解,形成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了“现代的”和“现代性”概念。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先后经历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商品市场大发展,社会越来越向着具有现代特点、适合现代需求的方向发展。17世纪至19世纪,现代化在西欧和北美形成,然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
关于现代化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三是现代化是一种国家间实力竞争的行为和过程;四是现代化是一种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从18世纪到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不断变化,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演进。未来,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现代化的内涵必定会进一步演变。
2
现代化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挑战
现代化在西方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城市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生活质量提升为主要发展目标。
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各种挑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物质进步接近极限,债务危机和福利风险不断增加。二是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自然条件退化等进一步威胁全球现代化。三是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融合失效。四是信息鸿沟、网络犯罪越演越烈,地区冲突危机四伏。五是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模式以及西方“文明优越论”受到质疑。
3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中国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中叶,比世界现代化晚约100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各种民办工业、官办工业和战时工业促进中国工业的起步和发展。
1949年正式开启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步伐。7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基本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40年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阶段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
1
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就
经过70多年全面现代化建设,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知识时代,还有部分地区需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经济效率不断提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发展迅猛。人均GDP从1960年的238美元(2015年不变价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11560美元,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482美元(现价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3523美元。
中国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努力赶上世界发展前沿。1996—2022年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从0.56%上升到2.40%,研发人员比例从438名/百万人上升到1585名/百万人,人均专利申请从1985年的0.04项/万人上升到2020年的9.53项/万人。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更好满足。出生时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33岁上升到2021年的78岁,大学入学率从1970年的0.13%上升到2021年的63.60%。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从1990年的5.4%上升到2021年的72.8%,开办企业所需时间从2013年的34.3天缩短为2019年的8.6天。
2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
首先,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现代化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中国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海外殖民地、工业产品和原材料贸易的价格剪刀差等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必须尊重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尊重中国基本国情,找到合适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模式。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注定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同时对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人口红利创造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现代化治理,利用高质量人力资源优势和高质量消费市场优势,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通过共建共享,在高质量发展和开放中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做大做强中国的经济基础,做好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进一步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高生活品质。
从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坚持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核心,持续提高生态效率和生活质量。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同时以自身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不能片面追求国际化和全球化,必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理性面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高度警惕国际战争和国际赛博空间、太空资源争夺。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意义
中国曾经一度处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前沿位置,在农业时代达到当时人类文明的顶峰。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重新站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而只有不断推进现代化,才有可能追赶、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从全民族长远利益出发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和战略选择,避免因政党之争或政党轮换造成社会动荡和发展路线的偏移。能够深入研究把握不同阶段现代化的特征、内容、过程和标志,整合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两个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关键要素,重新设计现代化的整个过程,集中精力攻坚克难。能够充分落实“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现代化的思想、理念、战略、方针贯彻落实到各行各业各领域建设中。
2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在联合国193个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有160多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8%,如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取得成功,将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人口的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开辟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否定现代化即西方化、美国化,从根本上解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提高他们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国家现代化问题上,不同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发展道路,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只有适宜道路。
首先,现代化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采用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的综合路径,尽可能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实现地区之间的互补发展,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其次,现代化成果要有公平合理而又能够充分调动社会活力的分配机制。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通过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人口,为世界脱贫带来良好示范,积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再次,实现现代化既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资源,也难免对自然产生各种不可逆的影响。中国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的相关实践,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用生态的理念重塑人类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政治体系、社会结构、科技发展和文化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各国特别是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发展范式。
最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制度化的共商共建共享,创新三方发展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新范式,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向度。
梁昊光、李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源流、经验与贡献》,《国际经济合作》2023年第5期,13—21页。公众号刊载为缩减版,注释从略,如需全文,请前往知网下载。
延伸阅读
梁昊光、焦思盈:《RCEP框架下数字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治理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22年第4期,第4—13页。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Subscribe to Us
责编 | 黄格
美编 | 李墨涵
审订 | 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