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 | 李平、高椰: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对策
李平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制度型开放、全球治理。
高椰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关系。
内容提要
百年未有之变局视域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演变,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紧迫性进一步上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面临诸多困境,中国正在推行的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改善国内制度环境、增强制度溢出效应、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为中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新的契机。中国应积极利用区域性和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机制化建设和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组,通过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加快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制定高标准区域性经济合作规则、重塑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全方位参与、融入和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一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困境
全球经济治理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政策协调、争端解决以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面临多重复杂环境背景下,国际经济秩序正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时期,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面临诸多困境。
1
制度缺陷导致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代表性不充分
WTO、IMF、WB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三大支柱,本应统揽全球经济协调的重任。然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导致新兴经济体在决策和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不足,严重削弱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公正性和代表性。
2
经济问题意识形态化导致全球经济治理碎片化现象愈加严重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开始在全球构建“去中国化”模式。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美国将疫情控制不力的责任转嫁中国,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攻击。2022年初爆发乌克兰危机,美西方国家将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组成联盟、跨政府网络、次国家政府的跨国网络、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等。区域贸易协定、双边投资条约的数量逐渐增加,碎片化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新常态。
3
数字经济发展导致全球经济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全球正处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变革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传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不仅深刻影响全球分工格局,也在保护数据安全、缩小数字鸿沟、统一技术标准等方面给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带来了诸多难题。
4
逆全球化浪潮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举步维艰
逆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发达国家采取措施,限制技术转让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维护本国企业和技术优势。贸易限制措施增加不仅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降低,影响各国在应对贸易摩擦、金融不稳定和投资保护等方面的协作,阻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进程;还会导致供应链中断、市场准入受限以及跨国投资减少,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全球经济治理举步维艰。
二
制度型开放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带来的机遇
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始终扮演着“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角色。党和国家基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而提出的制度型开放可以增强和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能力。
1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制度环境
中国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标对表高标准的国际相关通行规则,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促进全球信息、数据等高端资源的要素配置,以制度优势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红利,不断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底气和能力。
2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制度溢出效应
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项目建设带动制度对接,成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中国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主动增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力度,国内制度不断外溢,逐渐从制度的学习者转向制度的供应者,有助于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国际经贸新规则,实现多边体制包容性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创新。
3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中国通过制度型开放不断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供给,制度产品“送出去”,四海宾朋“请进来”。随着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展开国际合作,不断展现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和领导力,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将会获得更多的制度性话语权,有助于提出更多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三
制度型开放背景下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对策
考虑到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战略形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涵的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形势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应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探索递进性、全方位、立体化、组合式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路径,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中国对策。
1
积极利用区域性、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中国要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加快国内制度建设,初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首先,中国要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与CPTPP和DEPA的成员国及潜在成员国维持稳定的经贸关系,减少地缘政治因素的阻碍,争取早日加入CPTPP和DEPA。其次,要以申请加入CPTPP和DEPA为契机,加快国内制度建设,推动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数据跨境流动方面的改革。最后,还要对标CPTPP的相关国际规则,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开展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功能,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要加快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首先,要借助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互利共赢发展。其次,要采取实质性行动帮助老挝、缅甸、柬埔寨顺利完成过渡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印度的早日加入,研究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加入RCEP的可行性。最后,逐步推动RCEP向CPTPP标准对标,不断增加RCEP规则的覆盖面,增加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领域的新规则,不断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全球治理公共产品。
2
积极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平台的机制化建设,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中国始终秉持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导和推进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中亚合作论坛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主办和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峰会、APEC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经济合作机制,彰显了中国作为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维护者和引领者的实力。
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的机制化建设中,首先,中国应推动经济合作平台在次区域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其次,应聚焦于次区域内的共同问题和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合作议程,积极提出并推动制定具有示范意义的规则,以此作为制定国际规则的范本。最后,通过次区域内合作项目的实施,展现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责任感和领导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获得更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机制化建设来看,中国应构建完善融资机制、投资跨国保障机制、贸易便利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积极引领高标准国际规则的制定。从G20机制化建设来看,中国应推动G20设立秘书处等常设办事机构,确立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执行和落实决策的机制,还要不断提升G20中新兴经济体话语权。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化建设来看,中国要积极推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经常化、机制化,对一些重大国际议题和协议进行协调谈判,为国际经济秩序的修复贡献“金砖力量”。从APEC机制化建设来看,中国应推动APEC在项目成果转化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推动APEC各成员深化政策对话与合作,推动亚太地区形成一致的政策规则。
3
积极推动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重组,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治理范畴的扩大,WTO、IMF、WB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和功能出现了诸多问题,无法保障全球经济正常运行。中国亟需推动WTO、IMF和WB的重组和改革,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WTO改革来看,中国应推动WTO尽快启动上诉机构遴选程序、改进上诉机构职能和裁决方式,倡导WTO引入多数投票决策机制和灵活的诸边谈判机制,维护WTO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干道地位,深入参与和推动新一轮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的重塑。从IMF改革来看,中国不仅要推动IMF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及成员国宏观经济的监测,以便及早预警并及时防范,还应推动IMF增加更多的快速灵活的新贷款工具,放宽贷款限额,增强危机援助能力,向重塑更加公平、更加合理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的方向转变。从WB改革来看,中国应呼吁WB增加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董事会的代表比重,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引领WB在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和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必要改革,重塑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李平、高椰:《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24年第1期,13—21页。公众号刊载为缩减版,注释从略,如需全文,请前往知网下载。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Subscribe to Us
责编 | 裴桂芬
审订 | 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