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 | 袁小慧、李雪阳:双循环视角下中国多重价值链互动与收益的实证研究
袁小慧
江苏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李雪阳
江苏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内容提要
研究立足中国双循环发展战略,构建内嵌中国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基于增加值供给和需求分析不同行业参与国内区域、RCEP区域以及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的互动及收益情况。研究发现:在双循环供需流向方面,中国各省市区和大部分行业参与价值链互动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国内价值链、RCEP区域价值链、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在具体行业方面,机械工业表现出明显的内陆沿海差异,金属品冶炼及制品业呈现出向极性,即特定区域间相对突出的强增加值流向联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显示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两极性。在收益方面,两端依靠国内价值链的内循环模式价值链收益最高,而两端依靠RCEP区域价值链的外循环模式价值链收益最低。鉴此,应进一步发挥国内资源和市场优势,促进多元合作与区域互动,并通过多种路径减少外部经济依赖。
一
引言
基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国适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协调国内国际资源助推中国经济腾飞,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主动盘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激活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中国与国外的经济联通活力。在当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国际环境下,RCEP的签署实施将在区域内强大的贸易基础、多行业的关联渗透之上,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更好拓展中国外循环空间,以国内价值链和RCEP区域价值链的互动模式促进各行业双循环畅通,为中国更好参与区域价值链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提供基础。
面对双循环发展战略要求,中国能否借助RCEP实施机遇构建起安全、稳定的供需关系体系,进而形成国内价值链与RCEP区域以及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相互促进的内外循环方式?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首先要厘清中国在参与多重价值链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在联通国内外经济时,是两头在外的外循环,还是一头在外的联动型外循环?为此,有必要对双循环战略下国内价值链、RCEP区域价值链、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的互动关系加以研究,特别是结合供需两端挖掘关键价值链的传导路径,并进一步揭示区域和行业差异,考察中国于RCEP区域内建设更高水平开放的现实条件,在多重价值链互动中探寻更高效高质的双循环。
既往关于价值链的研究更多聚焦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联系,有关RCEP区域的针对性研究较少。RCEP作为中国未来开展经贸合作的重点区域,或将为中国的国际循环增添强劲动能。因此,本文从以下方面拓展研究:
第一,构建内嵌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球投入产出表 ,突出中国省域特征,并从全球经济体中划分出RCEP成员国及部分代表性发达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在同一研究框架内考察中国在内外循环的不同类型价值链上的互动关系,分析RCEP背景下中国双循环的产业特征。
第二,强调从供需结构角度反映价值链互动中的区域和产业特征,并进一步找出关键价值链的传导路径,比较不同价值链互动下的增值收益情况,寻找产业发展机遇。
二
互动模型及数据说明
本文依据内嵌中国31个省市区的全球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在此模型框架基础上,从增加值视角对不同区域的增加值供给、需求两方面考虑各产业所在价值链的互动关系,最后对其价值链增加值收益进行比较。为便于实证分析,研究将全球区域分为中国国内省市区、中国以外的14个RCEP成员国和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
一区域参与不同价值链会有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一区域部门产品通过出口或省际调出对国外经济体或国内其他省市区进行供给,该区域同时可通过产品的进口和省际调入获取对国外经济体或国内其他省市区的需求,以此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或国内价值链。
因此,本文以内嵌中国各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一步对中国省级区域增加值的供给、需求偏好指数及价值链增加值收益进行详细计算,以分析中国各区域在供需两侧的国内国际联系,确定双循环格局内价值链的互动特征、双循环类型和收益评价。在测算供给偏好指数和需求偏好指数的基础上,形成各区域不同行业的增加值传导链条,并进一步归纳出关键价值链传导路径。
本文数据来源可分为国家间投入产出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中国各区域对外贸易数据三部分。国家间投入产出表选用广泛使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多区域投入产出表(OECD-ICIO)。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公布的2017年31个省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借鉴KWW方法,通过计算摩擦系数、贸易流量矩阵、贸易系数矩阵等,找到将各地区投入产出表进行组合的联系方式,构建出口矩阵、进口矩阵、各区域总产出矩阵和各区域总进口矩阵,并进行平衡调整,最终形成2018年的中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图源:http://rcep.com.cn/)
三
主要研究结论
在双循环供需流向方面,中国各省市区和大部分行业参与价值链互动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国内价值链、RCEP区域价值链、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中国省际间供需联系高度紧密,两端依靠国内价值链的关键价值链传导路径是我国各省市区参与价值链互动的主要模式,这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支撑。同时,国内与东南亚接壤省区以及沿海省市,与RCEP区域内的供需联系强于世界其他国家,应充分抓住RCEP协定签署实施的机遇,构建高水平的内外循环良性互动。
在具体行业方面,不同行业在特定区域中差异表现为:机械工业在内陆与沿海地区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金属品冶炼及制品业呈现出“云南、四川、浙江—老挝、柬埔寨”这些特定区域间相对突出的强增加值流向联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显示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两极性。
从内循环看,中国区域间需求偏好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从外循环看,主要表现为: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RCEP区域价值链互动关系更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子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互动更为紧密。进一步凸显出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构建起多元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
在参与多重价值链的收益方面,两端依靠国内价值链的内循环模式价值链收益最高,而两端依靠RCEP区域价值链的外循环模式的收益最低。进一步印证了现有研究结论,即中国各区域参与国内价值链带来的增加值收益显著高于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收益。
四
政策启示
1
进一步发挥国内资源和市场优势,形成竞争新格局
一方面,重塑国内价值链,盘活国内大市场。中国国内大市场有着丰富的区域差异和庞大的内需空间,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协调各省市区突出的资源与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地区间比较优势,重塑国内价值链分工,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此外,还需要在激发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升居民购买力,将潜在的庞大内需空间转化为有效的内需市场。
另一方面,增强科技创新,实现价值引领。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的基础。通过补齐科技短板,实现科技攻关,摆脱对其他国家的路径依赖,着力提升中国应对逆全球化、全球价值链重构等风险的能力。
2
促进多元合作,优化区域互动
在RCEP协定提供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促进协定外多领域合作政策的落地实施,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加强RCEP区域经济体间的联系,实现内外双循环良性互动。
尽管中国与RCEP区域已经存在较强的互动联系,但更多体现在低附加值领域。同时,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逐步成为中国产业溢出的重点区域,并承接中国装配等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的转移。这就要求中国充分抓住RCEP协定签署实施的机遇,进一步发挥技术比较优势,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为中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提供空间,提升中国各行业在RCEP区域价值链上的盈利能力。
3
拓宽贸易路径,减少外部依赖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掀起价值链“去中国化”浪潮,对中国进行价值链封锁,在关乎发展安全的粮食等基础保障领域,中国所需的优质原材料依然依靠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这就使得中国在多领域面临产业链断链断供的风险。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应在筑牢基础、保障产业供需自给的同时,降低对外部的经济依赖,开拓亚太等其他区域市场,联动RCEP区域价值链与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调动全球资源,构建起多元稳定的价值链网络,抵御逆全球化风险。
袁小慧、李雪阳:《双循环视角下中国多重价值链互动与收益的实证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24年第1期,34—45页。公众号刊载为缩减版,注释从略,如需全文,请前往知网下载。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Subscribe to Us
责编 | 周旭
审订 | 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