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御风前行,低空经济起飞进行时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要“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这是我国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于5月成立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推动通用航空器在跨境直升机、无人机物流、低空种植、空中救援等低空飞行业态和应用场景的大规模落地。
对于日益迫切的空间需求,“向天找路”自然成为解决运输难题的最直观方法。当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逐渐崛起,带给市场的却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交通方式,而是与之相关联的巨大经济体系。
小载具大后劲
近日,《福田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提出打造低空经济发展典范城区目标,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低空基础设施及保障能力提升、低空产业能级及商业规模提升、低空应用场景多元化培育及拓展等4大行动17项重点任务,发动低空经济新引擎。
更早开始,福田就在大力布局低空经济。时至今日,福田已经形成了孵化低空经济的两大优势:一是具备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直升机起降设施密度在深圳市内列于首位,含5座直升机场和15个起降点,拥有国内首个A类高架直升机场——大中华直升机场,初步形成低空目视飞行网络;二是无人机产业生态资源丰富、链条齐全,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和一批低空经济链上企业总部落地福田区。产业氛围亦初步形成,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和第七届无人机展览会,拥有倾旋转无人机智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深圳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发展报告,意味着链上产业即将迎来“大脚油门”发力阶段。低空空域飞行器的成熟将带来多项利好,产业链相关价值环节得到全面滋养,同时下游企业也将因为eVTOL载具的极大丰富面临新一轮的供应和服务模式洗牌,如制造、保障、低空安防、救灾、旅游、警务等。
2022年底,全国无人机运营企业已经超过1.5万家,相较于2021年底增长了2467家;全国无人机注册数已经超过95.8万家,全年无人机累积飞行2067小时,已经与运输航空的飞行航时相当。
根据测算,到2030年,将会有数十亿无人机在城市中使用。载人飞行器目前正迎来一波新的发展,给未来的天空“锦上添花”。以福田为例,除了低空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海洋经济也在发展重心之列,而低空经济将会通过公务航空、海洋监测、运输物流等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补足。目前,深圳已由四大领域的13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发起成立大湾区低空经济新基建联盟,福田区联合深圳华强云产业园、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共同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生态融合产业园”,引进国内外低空经济产业链创新型、引领型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和检测认证机构等,迅速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为低空经济做好了埋锅造饭的一切筹备。
eVTOL“技能树”已点亮
eVTOL的成熟,将为低空经济打上冲向终点的那一针肾上腺素。
利用低空,发展交通、运输,开展农业、旅游观光、短途通勤等人类活动,化石燃料飞行器似乎就足以胜任,如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着较为完善的私人低空飞行管理体系,为何需要静候eVTOL的到来?
答案很简单,虽然成本较高,但传统的低空飞行器所能实现的和地面交通工具的作用相差无几,并没有成本优势,也并不能形成“变革运输体系”这样的局面。
首先需要明确,我国目前主流的无人机就属于eVTOL的范畴。无人机是深圳的优势产业之一,该领域的世界级巨头大疆就坐落于此。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包括战火洗礼),无人机的应用广度、可靠性、投入产出比等都向市场传达了积极的信号:凭借电能为动力、大算力支持的飞控系统,人类已经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安全高效地向z轴空间扩展自己的活动和工作范围。
尤其是以飞控为立体交通的核心难题。大气层内的飞行器无不是在做着乘风而动的舞蹈,需要像鸟儿一样用身体感受空气的动向,并作出抑制、利用、对抗等实时反馈,实现对自身整体姿态的调整。传感器和飞控系统的配合可以帮助飞行器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实现对空气冲击的“精准踩点”,保障自身安全。飞控系统很大程度上依赖算力辅助,否则将极大加重驾驶员的精神负担。国际新闻中偶有战斗机坠机的新闻,十之八九与飞控系统错误密切相关。我国经历了一轮算力和AI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可以让飞行器飞控水平发展至民用化,极大提升飞行器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飞行器动力。智能化程度极高的eVTOL无疑是个耗电大户,电池除提供飞行动力外亦可撑起对飞控系统等功能的需求,这是燃油飞行器难以做到的,轻量化设计需求让双擎混动这样的汽车能源结构难以复制到飞行器上。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eVTOL的动力问题完全可以移植汽车电池的成熟经验。
有了充足的电能,eVTOL可以凭借联网通信联动地面指挥,安全监管的要求得到满足。低空经济需要成为一种经济体系,天生对安全保障、应用成本、智能化水平提出近乎不可通融的刚性要求。最终,刚性需求会转而寻求技术保障与规章制度,并通过技术手段监管、行政准入手段强制实现。
万事俱备,东风已至,低空经济这样的万亿风口即将揭开其神秘面纱。目前,无人机已经有了成熟应用经验,一些科技企业也推出了eVTOL载人飞行器,如小鹏、零重力、亿航等,这也意味着与无人机涉足空域试水到制定标准的过程类似,以eVTOL为载具、穿插在都市丛林间的人类活动已经开始了可行性、合规性、保障性的讨论和政策落地阶段。
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变革
我国城市化的速度极快,“深圳奇迹”就是“中国速度”力证。40余年从小渔村成为国际超一流大都市,放在全球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相对的是,城市化的集约也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和出行效率。
将全球贸易视为血液循环,海运与铁路运输是当之无愧的大动脉,而将集装货物分发却是供给养分的毛细血管。虽然“毛细血管”距离并不长,却严格受到路网建设和交通效率的制约,且其中充斥着巨量梳理分发环节,被业界形象称为“最后一公里”。
福田提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以及深圳提出“工业上楼”,如此“向天借地”自然也需要充分发掘低空资源。除此之外,同步发展“飞地经济”同样需要将高度集中的产业打散成为产业集群,也是在缓解城市化对“最后一公里”的钳制。eVTOL开启的低空经济如何被业界判定为万亿级别的产业市场?凭借点对点的精准投送减少仓储和中转成本,让低成本商品也能获得空运效率,相关产业产品以及供应链将享受近乎腰斩的降本增效。目前,美团已经在深圳试水无人机配送,在消费端发起对“最后一公里”的变革。
相对于物联网、AI,低空经济对产业端的巨大促进更容易被人们直观感受到——深圳上空无人机飞过时悬钓着的杯状货品,可能是一杯咖啡,也可能是送往合成生命学院的样品。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科技企业高交会“秀肌肉”,将“中国创新”推向“世界牌桌”☞ 人才引进,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硬科技,“一夜之间”改变大国竞争风向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