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能源借势“汽车”打响新质生产力第一枪

FII 福田产投
2024-10-09


“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这是2024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成绩的披露。时至今日,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一张“金名片”,撬动更大的本土汽车产业问鼎国际舞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越合资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一。报告同时还强调了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智能化等多项前沿科技的载体,毫无疑问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然而,依照新质生产力的“原生”属性,新能源汽车背后的产业潜力远不止实现本土汽车“弯道超车”这么简单。



新能源汽车开始“卷”设施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


这是剑指“超充之城”的深圳打造的新标语,同时也准确切中汽车消费者对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超速度”的最朴素的认知。


新能源汽车诞生以来,关于补能效率、续航的话题热度就居高不下。“超充之城”充分彰显了深圳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友好: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增充电设施16万个,累计建成超28万个,建成超充站161座,车网互动示范站70座,极大缓解用户端补能焦虑。在产品端,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97万辆,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占全球产量1/8,比亚迪更是夺得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2023年全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04.2%。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一年取得喜人成绩,各区也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以福田为例,进入2024年,福田加速布局新能源展示、新能源智算、新能源材料交易“三个中心”,2024年引进重点企业10家以上。持续完善新能源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同时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建设超级快充标准站50座,打造大湾区首个“1公里超充圈”,实现超充站与加油站数量2:1,走在深圳打造“超充之城”前列。



福田2023年在这方面斩获辉煌“战果”: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在全市新能源产业中的占比超过20%。福田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今年将实施新能源产业聚能行动,推动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近年来,福田强力打造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新能源成为重要抓手:出台全国首个“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政策体系、全市首个新能源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实现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全覆盖,全球规模最大的“光储直柔”近零碳园区启用,“近零碳”机关、“近零碳”校园建设全国领先。


福田前瞻布局的“飞地经济”也融入了对新能源产业的积极探索。在广东全省打造万亿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大框架下,深圳连续三年登上“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宝座,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深惠携手势在必行。按照“总部研发+生产制造”“本地+异地”模式,深圳福田联合惠州博罗探索共建现代产业园,规划罗阳、博西、博东三大园区,其中博西园区聚焦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将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进区入园,同享深惠两地产业生态资源要素。



仅深圳一城、福田一区,新能源就呈现如此态势,遑论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多个城市地区“多点开花”,上海、西安、合肥、长沙、常州、广州、重庆、柳州、郑州等城市亦交出亮眼成绩单。


深圳把建设“超充之城”刻入新能源产业的目标中,则脱离了“产业”的格局局限,进入“生产力”的理解层面。



汽车之争,背后是生产力之争


“全球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提振了全球产业的效率和产能,却也构建了森严的分工结构:富集优质人才的国家维持着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工业基础良好的国家专注于高端仪器等生产工具,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材料或组装制造服务……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壁垒很难打破,经济产出差异和产业话语权也高度固化。若科技创新平衡打破,优势方就会使出“贸易制裁”“出口封锁”“封锁市场”等手段,维护“全球化”的既有高低顺位格局。


在国际汽车市场上,这种封锁与反封锁的角力表现得更为具象化。汽车作为上下游产业链绵长、横跨工业与信息产业的高净值消费品,从各种视角看,都具有难以撼动的惯性:消费者看重品质与品牌影响力,品牌方看重供应链与配套设施,优势品牌所在国将其视为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用“杀出一条血路”形容并不夸张。从对优势品牌的印随模仿,到形成自己的消费群体,到“出圈”正面迎战进口车的“品牌力”,再到将智能化技术大规模部署逐渐杀出重围,发动机、轴承等核心部件、原材料、精密机床、乃至芯片都被卡过脖子,至新能源汽车产业杀出重围,实现了汽车行业格局的巨大改变。在此过程中,配套的本土产业链在平替中获得生长,人才梯队已经形成,如比亚迪这样兼顾技术领先、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龙头已经崛起。


汽车之争,背后是生产力之争。无论是近期老牌车企集体暂缓新能源产品、陷入燃油与纯电之争,或是全球知名手机品牌放弃造车计划,背后都是相同的原因:生产力不足以支撑竞争力,入局即补课,要么先部署电力设施,要么先吃电子产品影响力的老本与供应商争取更大的议价权,而中国同时拥有全球领先的电网,和新能源汽车最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龙头供应商,仅这两项优势就让很多想涉足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西方传统燃油车企、电子产品品牌望尘莫及。



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产力之“卷”,已经从产品层面,进入生态位面。时至今日,如若政府工作报告还在强调新能源车的充放电次数、能量密度等标准,或许见者会麻木。深圳建“超充之城”,以及一系列围绕新能源的设施建设,则大有文章——不仅提升新能源车使用体验,更是释放海量的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光伏、储能、特高压等等。对照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上述前沿技术,已经进入产业链、孵化价值环节了,将富集大量的专业人才,吸引创投资本。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这种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再生产新价值的能力是可观的。



新质生产力,“后劲”很大


“新质生产力”成为产业热词,与单纯的“科技创新”却不同。


“新质生产力”这一题,题眼虽“新”,题干却在于“用”。前文提到,世界产业格局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全球化分工”,这也意味着科技创新面临的可能不是理想状态下的合作、竞争、市场开放,抱团孤立是可能存在的。而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催生的生产力,着眼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以最短的孵化周期让科技创新落地,以本土市场促进迭代,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实力突围。



本次“两会”受到世界关注,其中泰国前副总理、秘鲁国会议员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予以高度肯定,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掀起了热议。对于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以扶持规模化纯电汽车产业这个“新劳动对象”,让储能、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新劳动者”先实现技术在汽车场景发挥价值,吸引资本、供应链等“新劳动资料”倾斜,而后借汽车产品迭代,扩充“劳动对象”的池子(如eVTOL飞行器、智慧交通等),再反哺“劳动者”……凭借对我国全产业链的优化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肥育”了数不清的科技创新场景,相形之下,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或许是最微不足道的成就。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核“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正因为新质生产力这种“核聚变”式的作用,已经拥有巨大产业优势的深圳当然不止步于“卷”新能源汽车。近期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与时俱进滚动完善、持续提升“20+8”产业集群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20+8”产业集群2.0版本中,新增了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而低空经济的关键载体,自然是上文提及的、被新能源汽车产业催生的eVTOL飞行器,正可谓环环相扣。

那么在空天经济中,新能源可能有哪些应用?光伏、储能技术将极大拓展人类在太空的能源冗余。更远一些,氢能是否也是新质生产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星际航行中,氢、甲烷等几乎是最易获得补充的能源。在新能源汽车呱呱坠地时,鲜有人想到它会与今天各行各业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如同今天在尝试落地的新技术,也鲜有人能够预知到其未来的巨大影响。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脉络,着眼于其“后劲”,是让科技创新“物尽其用”的关键。




RECOMMEND


推荐阅读
☞  时尚企业组团“出海”,让世界看到东方美
☞  “五大行动”放大招,揭示“二次创业”关键
☞  繁花时代,比剧更精彩的产业变革在福田上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福田产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