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分钟核酸检测圈”背后的万亿市场,谁在抢食?

萱萱 炫氪 2022-08-01

*本期是炫氪44原创内容*

*点击上方炫氪关注*


摘   要 


15分钟核酸采样圈,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因此催生了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众多企业和人员纷纷投身其中。



6月1日上海迎来解封,与此同时,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的街道、小区以及办公楼宇间,增设了许多核酸采样亭。而在此前的5月13日,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已经提出,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15分钟核酸采样圈,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因此催生了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众多企业和人员纷纷投身其中。此时,作为疫情防控需求下的紧急投入,如何能带来长久收益,避免资源和投入的浪费,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1

“15分钟核酸采样圈”排兵布阵


“15分钟核酸采样圈”是针对大城市提出的。而“大城市”的界定,目前主要是指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此外,也有部分曾经疫情严重的地区和省份主动提出全员常态化核酸检测。目前,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之外,河南省、山东省、江西省、湖北省等省也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图片来源:上海嘉定核酸亭


15分钟,即是约步行15分钟范围内可达到的便利服务网络,参考了此前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是以家为中心,步行15分钟内配备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至于采样点,主要采用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和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公用医疗资源和民间力量共同建设。一个核酸采样点,基本的配置包括采样工作站、采样试剂耗材和采样员。


目前,深圳的标准是每3万人建设1个便民核酸检测点,高峰时期,全市便民核酸检测点近7000个。上海要求根据人口密度和功能定位,在居民区、交通场站等公共区域和人口聚集区域建立采样点,截至5月底,已经设置完成约1.5万个点位,全市单日最大检测能力达到850万管以上。杭州则按照步行15分钟内到达,排队等候不超过30分钟的“1530”标准设置采样点,截止5月中旬,已设置采样点位1万多个。


据上海证券报发布,仅考虑城市人口,全国范围内至少将新增75万个采样点。


按照东吴证券基于极端的情况估算,即一线和二线城市实现每48小时内核酸检测的要求,一年的成本可达1.7万亿。即使是保守估算,这一新增市场的规模也相当惊人。


据浙商证券分析指出,核酸检测常态化后,三大领域将受益:基础设施建设(核酸采样点及解决方案),第三方检测实验室(ICL)及加建产能带来的仪器设备需求,核酸检测试剂、耗材等。此外,专业工作人员配置也因常态化核酸检测而需求增加。


02

核酸检测试剂和ICL需求剧增


常态化之下,高频的核酸检测需求,令核酸检测试剂企业和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机构成为最直接受益群体。


具体来看,核酸检测试剂盒企业,如圣湘生物(688289.SH)、万泰生物(603392.SH)、热景生物(688068.SH)、达安基因(002030.SZ)、凯普生物(300639.SZ)等上市公司,此前在经营数据上已经大幅受益于核酸检测,平均2021年营收同比2019年增幅达数十倍。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观点制图


开源证券曾测算,2020年华大基因推出的单盒新冠检测试剂,净利润可达到50元;达安基因在2020的半年报里披露,其核酸毛利率高达85.39%。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价格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在2022年6月10日前,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


有机构人士分析指出,目前核酸检测的实际耗材成本,已经被压到极限,其他成本优化空间不大,核酸检测服务已进入薄利多销的商业阶段,后续再降价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此外,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ICL)参与者众多,但市场主要集中于头部企业。据企查查显示,我国现存相关医学检测企业1702家,且近两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21年新增301家,同比增长20.4%;2022年至目前,已新增145家。目前ICL行业龙头企业金域医学(603882.SH)、迪安诊断(300244.SZ)、达安基因(002030.SZ)、艾迪康,这四家累计市场份额已占国内第三方医检市场的70%左右。


基于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ICL市场由2016年的117亿元增至2020年的19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0%;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4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4%。


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短期内核酸试剂检测盒以及第三方检测市场在规模上都将迎来新增长空间。


03

多家上市公司下注移动式核酸采样点


由于多地核酸检测亭和流动采样车的建设需求倍增,因此带动了移动式核酸检测设备产业的迅猛增长。


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主要采用“无接触式”采样窗口,并包含杀菌系统、空调系统、新风正压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对讲系统等,可用于医院、社区、工作园区等多种应用场景。


从公开招标信息显示,政府招标采购价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但并未统一要求其规格和配置,因此市场价格参差不齐。


有机构人士分析,移动式核酸采样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应的市场空间超百亿规模,是当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受益梯队。目前已有海尔生物(688139.SH)、东富龙(300171.SZ)等医疗器械厂家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也有许多设备制造企业,如通达电气(603390.SH)、威海广泰(002111.SZ)、晶雪节能(301010.SZ)等加入其中,但多数公司表示,该业务占营收比例较小。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同时,还有3D打印企业参与到移动核酸采样亭的建设。据报道,位于南京的嘉翼精密机器制造股份公司,可通过3D打印技术,在一天内完成采样亭墙体建设所需的不同构件打印,并运输至现场再做拼接。而且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3D打印的核酸亭,可以在疫情结束之后拆卸,二次拼装后作其他用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核酸采样车也陆续研发投产。据悉,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出新一代2.0版“赛瑞(SAIRI)智能移动核酸采样车”,配置自动无人核酸采样系统,该系统具备1至2台核酸采样机器人,既能高效安全完成核酸采样,也可以利用其采样智能终端,实现登记、数据上传和处理等工作,进一步提高采样效率,实现数据的高效分析,也节省了人力成本。


04

常态化核酸检测新增大量就业机会


常态化核酸检测和核酸采样点增加的背后,也意味着核酸检测员和核酸采样员岗位需求剧增。


基于有关机构估算的全国范围内或将新增75万个采样点,则相应需要核酸采检人员至少在百万人以上,也因此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核酸检测员成为人社部拟设定的新职业。据了解,核酸检测员需要持有《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人员上岗证》(简称PCR证),核酸采样员需要持有护士证或者临床执业医师证。


除了大城市需要大量的采检人员外,目前多地政府也在招录常态化疫情防控人员。譬如,江西三县(市)日前发布公告,公开招聘编制外疫情防控工作者共150人;烟台高新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共拟招聘66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


此外检测机构也在加大相关人员招聘。部分招聘网站信息显示,在上海、北京等地的检测机构招聘核酸采样员,部分机构月薪可达20,000元,二线城市的月薪也在4,000-8,000元间不等。



据有关报道,核酸检测员的需求高增长也让考证机构和医疗培训机构迎来商机。据了解,2020年和2021年,北京市举行了13期PCR实验室规范化培训班,培训对象是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验机构未获得PCR证的技术人员,约有1.6万人报名参加,其中1.1万人成功拿证。2022年至今,PCR培训频次更快。今年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举办了4期培训。


同时,也有医疗工作者表示,核酸检测员和核酸采样员是短期内疫情之下的特殊需求岗位,因为工作本身具有风险,对其经验和专业资质要求严格,短期内收入可观,但长期来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持续周期是这个职业存在与否的关键。


05

核酸常态化如何镜鉴2年前的口罩大跃进


历史总是相似的。近日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不难让人联想到2020年初口罩需求剧增和佩戴口罩常态化的那一幕。


2020年疫情初发之时,口罩生产缺口巨大,业内外投资熔喷布生产线,放量加大产能,甚至连造车企业也来布局,口罩产能呈现魔幻增长。产能增长的同时,口罩生产的核心原料熔喷布价格也持续上涨,3个月内价格暴涨20多倍,从疫情前2万元/吨涨到40多万元/吨,甚至一度突破50万元/吨。口罩生产企业利润也因此被极大压缩。


同时,随着疫情回归平稳,口罩价格也逐渐回归正常。尽管企业在前期实现短期回本甚至盈利,但是生产线的长期维护和员工成本,也让诸多口罩生产厂商只得选择薄利多销,维持运营,甚至不少后进入者还陷入了亏损的局面。


反观今日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庞大和紧迫的采购需求,令众多检测机构、装备制造企业加紧布局,下场大干一番。在这场大范围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虽然也有3D打印技术和智能采样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但整体投入的基础设施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实际耗材产能,比之口罩生产投入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对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持续利用,避免浪费,也就同样重要,需要未雨绸缪。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炫氪出品    



往期精选

领跑新酒饮,新老玩家纷纷布局精酿啤酒赛道

宅家美容走俏,谁将成为“中国的Solta”?

“永远是朝阳产业的饮料行业”迎来新的混战


内容转载/商务合作:18666082268(微信同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